![]() 文/楓見月 歷史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讓無聊的人,有點事干,比如造個謠。 反正古人已經(jīng)作古,誰也沒見過他們真的從墳墓里爬出來,去自證清白。 于是,另一波“無聊之人”,也有了事干,開始辟謠,也許這就是經(jīng)濟學所說的產(chǎn)能量化。 可人往往有個共通點,“看熱鬧不嫌事大”,總是容易輕信那些新奇的,比較炸裂的故事,哪怕從未發(fā)生過。 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二十七歲的李紳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寫了一組干謁詩,即《憫農(nóng)二首》,其二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經(jīng)典程度,已經(jīng)可以和駱賓王的《詠鵝》相媲美了,是學齡前兒童必讀之作,更是被寫進了小學課本,尤其詩的寓意很適合良性教化。 拒絕浪費,自古就是傳統(tǒng)美德。 但是1200多年以后,這首詩幾乎又成了反面教材,因為都傳詩人李紳奢侈無度,為了一盤雞舌,一餐可以殺掉300只雞。最重要的是,李紳還好色,家中歌妓成群。 有一次劉禹錫應邀赴李紳宴,酒過三巡后,李紳爽快地將佐酒的歌妓贈給劉禹錫,欲成好事。心直口快的劉禹錫實在看不下去,遂作一首諷刺詩,即《贈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如此也就罷了,李紳還是個“酷吏”,草菅人命不眨眼。總之,李紳成了“壞人”的典型,拍成影視劇,絕對是大反派,畢竟他曾位極人臣,為文宗朝宰相。 他的這些“壞事”,許多知名學者也在傳,各家百科多有收錄,相信很多人也都在網(wǎng)上讀過這樣的文章,或者刷到過這樣的視頻,講的真是有鼻子有眼,連出處都有。 所以幾乎見不到有人為李紳辟謠。 我不能說,李紳是一個好官,畢竟中晚唐局勢復雜,但在我的印象里,他絕對沒有黑化到這種程度。 首先,李紳受知于韋夏卿,韋夏卿是元稹的岳父,所以李紳和元稹的關(guān)系特別好,他入京科考,住的就是元稹在長安的故宅。 受李紳影響,元稹才寫了《鶯鶯傳》,著名的“新樂府運動”就是由李紳和元稹率先發(fā)起的,白居易還要略晚一點才參與進來。 而李紳、元稹同為“李黨”成員,親李德裕,李德裕為李黨首領,中唐時期著名宰相,死對頭是“牛黨”牛僧孺。 因此,元稹也有許多緋聞,比如和“四大女詩人”中的薛濤、劉采春,此事我們之前就辟過謠,這里不再多講。 牛李黨爭前后持續(xù)了四十多年,在朝官員幾乎無人幸免,就連老好人白居易,也有牛黨之嫌,但他兩邊都能做朋友,尤其和元稹、李紳關(guān)系特瓷實,這也是一種本領。 兩黨成員相互傾軋,元稹得器重時,蔣防為了巴結(jié)元稹,特意寫了一本《霍小玉傳》,來惡心牛黨李益。 因此我們說過,沒有任何證據(jù)能證明,《鶯鶯傳》為元稹自傳體小說,極有可能是來自政敵的輿論攻擊。 現(xiàn)在我們看回劉禹錫那首諷刺李紳的《贈李司空妓》,許多人都說,李紳的“壞事”載于唐人范攄(shū)所著的《云溪友議》,以及唐人孟棨(qǐ)編撰的《本事詩》。 “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罷鎮(zhèn)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于席上賦詩曰:“鬟髯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因以妓贈之” 這是《本事詩》中的原文記載。 ![]() 入唐后,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輕易不授,多為死后以榮譽追贈。 所以十分肯定,李紳生前和死后,從未授司空,但同一時期,李德裕卻被授予司空一銜。倒也不是李德裕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不過是剛剛即位的武宗李炎貪玩,半夜出去游獵,遭宰相李德裕斥責。 李炎為了安撫李德裕,隨手就封了一個司空。這一年是公元740年。 恰巧,這一年前后劉禹錫作《秋聲賦》和李德裕,兩個人私交一直很好,所以劉禹錫筆下的《贈李司空妓》,當是寫給李德裕,至少不是寫給李紳的。 尤其,《云溪友議·卷中·中山誨篇》對此事也有記載,乃劉禹錫與牛僧孺之間論詩的趣事,卻被移花接木,硬按到李紳頭上。為此,筆者特意查了《云溪友議》刻板,作者自序為: “街談巷議,倏有裨于王化。野老之言,圣人采擇??鬃泳廴f國風謠,以成其《春秋》也。江海不卻細流,故能為之大” 意思就是,街頭巷尾的傳說,或?qū)袒杏?,才寫了這本書。圣明的君主,連鄉(xiāng)下老者的話都會參考,就像孔子收集各國民謠,最終著成《春秋》一樣。江海之所以浩瀚,因為廣納細流。 你看,連作者自己都很不自信,偏偏有人信了。 ![]() 筆者翻遍了兩本書,也不曾見李紳豪奢之語,“雞舌宴”更是無稽之談,而其他后代詩選、筆記等,皆是參考這兩本書,畢竟時間點更接當事人。不同的是,唐以后的著作,和李紳有關(guān)的,皆是一點點加料,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但李紳是否為“酷吏”這件事,更值得仔細說一說,畢竟這不是花邊緋聞了,而是一個人的品節(jié)清白。 李紳有一個侄子,叫李虞,小有名氣,自視清高,常對人說自己不愿當官。 李虞有一個堂伯父,叫李耆,經(jīng)李紳提擢,授左拾遺。李虞得知這件事后,又覺得自己可以當官了,遂寫信給李耆,希望他能向朝廷舉薦自己。 然而這封信,卻陰差陽錯送到了李紳手中,也是神奇,所以李紳很生氣,將李虞訓斥了一通。 李虞很不服氣,就來到了長安,對向前宰相李逢吉說,李紳背后講過他壞話。李逢吉一聽,頓時火冒三丈,遂物色了一個狠人,即劉棲楚。 原本,劉棲楚只是一個司倉小吏,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因事懲罰他時,劉棲楚以頭撞地,堅決抗辯,膽識過人。李逢吉覺得,如果用他為諫官,窺伺李紳過失,必定能將其扳倒。 不久,李逢吉將李虞、劉棲楚都提拔為拾遺,同時請宦官王守澄來助自己。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穆宗崩,太子李湛即位,為敬宗。李逢吉認為時機已到,便讓王守澄上奏,稱:先帝始議立儲時,李紳勸立深王,只有李逢吉請立陛下,而李虞也曾助他。 于是,剛登基還一臉蒙的敬宗,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不得不佩服,這的確是好手段,中晚唐政壇,腹黑者眾。 ![]() 李紳被外放后,朝中百官紛紛祝賀李逢吉,唯獨右拾遺吳思不賀,李逢吉又將他改為吐蕃告哀使,一放萬里。 為此,翰林學士韋處厚看不下去了,為李紳鳴冤,剛好敬宗翻閱舊書時,發(fā)現(xiàn)了穆宗生前留下的一箱書信,其中就有一封李紳曾擁立他的證據(jù)。 于是敬宗下旨,為李紳量移,出江州刺史,再轉(zhuǎn)滁州、壽州刺史。在任期間,政績突出,屢得嘉獎。 公元826年,敬宗被宦官所害,江王李昂在宦官王守澄、楊承和等人擁護下,登基稱帝,為文宗。 次年,鄭覃得重用,欲召回李德裕,卻被宰相李宗閔(牛黨)所阻。隨后,李宗閔將牛僧孺召回,牛僧孺再登相位,李黨遭到沉重打擊,幾乎全被外放。 公元840年,文宗崩,宦官仇士良和魚弘志擁立其弟李炎為帝,是為武宗。同一年,李德?;爻菹?,加司空,隨后李紳升淮南節(jié)度使,沒過多久就被召回,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 為相四年后,李紳因有足疾,無法上朝議事,故而請辭,再出淮南節(jié)度使。到任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45年,李紳卷入“吳湘案”。 就是這件案子讓李紳晚節(jié)不保。 此事錯綜復雜,還要追溯到李德裕父親李吉甫為相期間。時灃州人吳武陵因貪墨,被貶為潘州司戶參軍,侄子吳汝納坐罪流放,一直沒有被調(diào)回。吳汝納因憎恨李吉甫,便依附于李宗閔。 到了武宗會昌年間,吳汝納復官為永寧尉,弟弟吳湘任江都尉。有一天,部下告發(fā)吳湘貪污糧銀,并強娶百姓顏悅之女為妻。 按唐律,地方官員不得娶自己轄區(qū)范圍內(nèi)的平民女子為妻為妾,違者杖刑。于是,李紳命人徹查此事,經(jīng)核審,吳湘犯罪屬實,上報后將吳湘處死。 但李紳的政敵,在朝中放出風說,吳湘、吳汝納與前宰相李吉甫有仇,而李紳結(jié)黨李德裕,這才羅織罪名,對吳湘打擊報復。 武宗命御史崔元藻、李稠復查此案,崔元藻取證后回稟,吳湘貪墨證據(jù)確鑿,強娶民女或有不實,因顏悅曾擔任青州衙推,其女自然出士家。 李德裕此時在相位,覺得崔元藻、李稠身為御史,態(tài)此飄忽不定,不堪大任,遂將其貶出。 公元846年,李紳病逝于揚州,終年七十五歲,追贈太尉,謚號“文肅”。 ![]() 同一年,武宗駕崩,宦官馬元贄擁立“皇太叔”李忱稱帝,為宣宗。隨即,李德裕被罷相,前宰相崔鉉唆使吳汝納為吳湘伸冤,于是吳汝納上奏,稱弟弟吳湘被屈打成招,實為李紳枉殺。 隨后又上書說,吳湘死后,李紳下令立即埋葬,不得歸鄉(xiāng),即便是有罪之人,也要秋后處斬,可李紳鎮(zhèn)守一方,罔顧國法,竟將吳湘于盛夏時分處死。 崔元藻因怨恨李德裕將自己貶出京師,也翻改證詞說:從淮南審理此案歸來,本該當面向皇帝奏明情況,奈何李德裕扣表不報,御史臺只好維持李紳判決。 此時李德裕已經(jīng)失勢,牛黨令狐绹、崔鉉、白敏中皆身居要職,遂指使崔元藻等人構(gòu)陷李德裕,將其貶為崖州司戶參軍。雖然此時李紳已經(jīng)病逝,但依舊被定性為“酷吏”,削三官,令子孫不得入仕。 同時吳汝納升左拾遺,崔元藻出任武功令。 縱觀整件事,皆因黨爭而起,而且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吳湘的確貪墨,按律當斬。憑此把李紳定為“酷吏”,委實有些牽強。 當然,李紳依附李德裕,參與黨爭,也是不爭的事實。 李德裕死后,牛黨對其成員多有污蔑,所以才有了《云溪友議》、《本事詩》這樣連史書都算不上的著作。李紳、元稹皆曾為相,政敵強加毀譽,沒想到現(xiàn)如今,依然有人相信。 這種不加考證,亦不思辨的行為,對研究歷史這樣嚴肅的事而言,屬實不妥。 縱觀上下五千年,古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為后人搭橋鋪路,就連隋煬帝楊廣那樣的昏君,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財富。 而我們卻人心不古,常常添油加醋、訛附夸張去對待古人,當自問自省。 ![]() 點擊上方卡片添加關(guān)注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