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卷:方物美食行天下 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中,匯波泉位于濟南護城河南岸,在五蓮泉(南珍珠泉)西側(cè),胤嗣泉西南側(cè)假山下,這里就是匯波泉的位置,屬于黑虎泉泉系。 匯波泉泉池為不規(guī)則形狀,三面山石疊砌成池壁,周圍垂柳成蔭,泉、石、柳相映如畫,北側(cè)朝向護城河形成潺潺溪流,注入城南護城河中。 這便是今天的匯波泉,其實在清朝以前,這里并非昔日那個匯波泉。古代的匯波泉位于濟南大明湖東南隅水中的“清涼島”上,此泉池在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八月曾重修,并立碑記傳于后世。 “清涼島”顧名思義是盛夏時節(jié)的避暑勝地。曾經(jīng)在這小島上的一眼清泉,便被命名為“匯波泉”,建于這里的一座寺院也就叫做匯泉寺,就是今天的匯泉堂。 據(jù)清代錢塘人吳華《重修匯泉寺碑記》記載,曾于清代嘉慶年間由濟南的鹽商茅、張二氏重修,是年孟夏落成,隨后又召集同仁,每月捐資,聘請“信一”和尚為本寺主持,伺奉佛祖。 此寺原為兩重院落,東側(cè)依次為佛殿、關(guān)廟、公輸子祠和文昌閣等建筑。佛殿為正殿,內(nèi)供佛像。偏西為精舍四間,名稱“薜荔館”。 這處匯波泉,看起來面積不大,若想在佛教領(lǐng)域有所建樹,在這小島上很難拓展。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寺廟的香火已經(jīng)難以延續(xù),只剩薜荔館這一家以魯菜聞名的餐館。 ![]() 在一個小島上孤存的餐館,想留住客人沒點拿手菜,一般是留不住客人的。而這個餐館揚名于世的魯菜,是濟南當?shù)氐拿?/span>鍋塌豆腐。 鍋塌是魯菜獨有的一種烹調(diào)方法,是指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豆腐食材原料,經(jīng)調(diào)料,蘸雞蛋液,后放入鍋內(nèi)。兩面煎黃,再加入調(diào)味品和適量鮮湯,用小火收濃湯汁,翻身出鍋的烹調(diào)方法。鍋塌豆腐經(jīng)過微火塌制,十分入味,豆腐呈深黃色,形狀規(guī)整,口感鮮香。 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梁章鉅就任山東按察使。梁章鉅在清朝中后期,是位有氣節(jié)的清官,他是嘉慶年間的進士。面對鴉片流行,梁章鉅力主禁煙,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由此朝野聞名。 梁章鉅,字閎中,又字茝(chǎi)林,在文學方面是古代楹聯(lián)學的開山之祖,但最著名的作品卻是“十字令”。最著名的作品是《貪官十字令》: 紅 圓通 路路通 認識古董 不怕大虧空 圍棋馬釣中中 梨園子弟殷勤奉 衣服整齊言語從容 主恩寵德滿口好稱頌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 梁章鉅初來乍到濟南,人生地不熟,濟南當?shù)毓賳T為其接風洗塵,官場上又難辭諸多應(yīng)酬,便堅持吃素不吃葷。 ![]() 迎接的官員知道梁章鉅是個清官,而且是做過軍機處章京,也做過禮部員外郎,在京城是有人脈的官員。便給梁章鉅找了個僻靜且素食精湛的餐館,這就是“薜荔館”。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三》記載了“梁茝林食豆腐”的故事: 梁茝林提刑山左時,公暇與龔季思學政守正、近堂方伯訥爾經(jīng)額、樸庵運使恩特亨額、云亭太守鍾祥,同飲于大明湖之薛荔館。 山左就是山東,學政、太守等官員紛紛到場,大家一起赴宴,飯局進行到一半時,店家端上了一道菜,里面的方塊狀食物,梁章鉅一眼未能認出,夾了一塊嘗了嘗,外酥里嫩,味道不俗,口感鮮美。《清稗類鈔·飲食類三》記載: 時侯理亭太守燮堂方為歷城令,亦在座,供饌即其所辦也。食半,忽各進一小碟,每碟二方塊,食而甘之。眾皆愕然,不辨為何物。 梁章鉅詢問在座同僚這是什么菜?時任歷城縣縣令的侯理亭說這是豆腐。《清稗類鈔·飲食類三》記載他說: “此豆腐耳。” ![]() 梁章鉅大感意外,從未吃過這種美味的食物。這道鍋塌豆腐由此成名,梁章鉅吃豆腐的故事也由此傳開。 鍋塌豆腐這道濟南菜給梁章鉅印象深刻,離開濟南“薛荔館”后,也吃過味美的豆腐,但再沒有吃過鍋塌豆腐。 梁章鉅晚年久居江南,對濟南鍋塌豆腐欲罷不能,經(jīng)年不忘。在寓所晚年著書的時候,梁章鉅在《歸田瑣記.卷七》中記載道: “此味則遂如廣陵散,杳不可追。每每觸思此味,饞涎輒不可耐。” 這話意思是鍋塌豆腐的香味像廣陵散一樣,再也遇不到了,每次回憶起在濟南吃過的這道魯菜,會無法把控自己,饞得直流口水。 鍋塌豆腐是濟南菜中的經(jīng)典名品,在清朝時做過宮廷御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鍋塌豆腐的烹制工藝不斷改進,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常見菜。 |
|
|
來自: 朱長孝原創(chuàng)書館 > 《濟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