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我去參加了表哥的婚禮,隔壁桌帶著兩個兒子的大姐得意地說,“現(xiàn)在獨生女多,又漂亮又有錢,姑娘倒貼都來不及”。 有兒子的大姐立馬附和道,“可不是嘛,我都不用給我兒子準備房、車,獨生女嫁過來之后她家的錢都成了我家的錢”。 此話一出,家里有獨生女的親戚不樂意了,“大白天擱著做夢呢?誰家把好不容易養(yǎng)大的閨女倒貼給你們家”。
說難聽點,有兩個兒子的大姐就是想吃人家獨生女家里的絕戶。 這位大姐看似是個“聰明人”,但人家有獨生女家庭的父母也不傻。 有錢人家的姑娘嫁給窮小子只出現(xiàn)在電視劇中,現(xiàn)實中真沒怎么見過獨生女要上趕著倒貼男生的。 男孩媽媽這種錯誤想法,耽誤自己是小事,耽誤了孩子的教育才是大事。
不尊重人的父母,教不出有教養(yǎng)的孩子 許多年輕人現(xiàn)在的擇偶條件,都有一條是“希望能找個正常人”。 這個“正常”的標準,無非是不出軌、無不良嗜好、尊重人、有同理心等等,其實也是一段婚姻的基本要求。 然而,由于相親遇到的各種奇葩太多了,符合“正常人”標準的人也少之又少。 以這位大姐的言論為例,以后兒子結婚就為了找個獨生女家庭吃絕戶,這明顯是一種非常不尊重人的態(tài)度。
如果兒子真把這種觀念聽進去了,那么大概率會被獨生女拒之門外,甚至根本結不了婚。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放任孩子不管,養(yǎng)成了孩子的惡習,對孩子和家庭都是巨大的損失”。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最長,孩子會和父母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其言行舉止。 如果父母平時并不尊重他人,甚至以侵犯他人權利為樂趣,那么孩子也無法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
認知偏差,讓孩子無法認清現(xiàn)實 當父母給兒子說“以后不用努力,自然有年輕貌美的姑娘帶著房車倒貼”時; 這不僅在教孩子通過占別人便宜的方式不勞而獲,還給孩子傳遞了一種錯誤的觀念。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獨生女避免被吃絕戶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嫁。 ![]() 下面網(wǎng)友紛紛評論,“本人獨生女,從小父母就教我怎么保護自己”。 “我父母說家里東西全都是我的,以后不行招個贅婿?!?/span> ![]()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獨生女帶著房車倒貼就是白人做夢。 但如果父母不斷給沒有建立起正確認知的兒子灌輸這種思想,讓兒子信以為真,其實就是在害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由于心理等主觀因素,對現(xiàn)實情況產(chǎn)生偏差的現(xiàn)象。 如果這種認知偏差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就會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不良的后果。 “獨生女倒貼”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認知偏差”,讓兒子無法形成正確的婚戀觀。 如果兒子長大后一直在等愿意倒貼的獨生女,那么也會錯過最佳的婚戀期,越拖越難找到對象。
教孩子最重要的是三觀要正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學習成績并不是最重要的,三觀正才是最重要的。 “吃絕戶”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如果父母還鼓勵孩子去做這種事情,那么很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 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很容易把孩子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在孩子三歲以前,孩子往往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這并不是自私,只是孩子沒有學會如何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 在三歲之后,孩子才會認識到“我”和“別人”的區(qū)別,開始跳出“我”的視角去理解別人。 ![]() 然而,如果在三歲之后,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就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發(fā)展為自私自利。 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不僅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系,也很難成為一個對父母有孝心的人。 總而言之,當媽媽說出讓兒子去占獨生女便宜的話時,其實是在給孩子灌輸一種錯誤的觀念,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最終也只會害人害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