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您提供的這篇《致大序》是一份非常珍貴的宋代家族文獻。以下是對其文本的進一步梳理、解析和補充說明,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其內(nèi)容和價值。
《致大序》全文(整理版)
曹氏望出譙國,上世姬姓?!昂箴ⅰ笔迨缹O“昌”為西伯(爵位,商王任命周文王為“西伯”),卒,子“發(fā)”立為武王,尊父為文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因國賜姓,實曹氏鼻祖也。其見于傳記者,歷歷可考焉。
唐宋五代之亂,亡失舊譜者多,吾家之譜幸存故里舜臣叔祖宅。吾自家遷光州(今豫東南的光山縣、潢川縣一帶),后遷武昌,已數(shù)十年。于嘉定辛未(1211),元子(長子)□遣家,伸禮祖考,因而錄之,將以傳后。未幾(不久),奉命詔會總?cè)?,參贄軍?wù)。同(類同于,就象)太師張士遜(964--1049)撫安交趾,亡而復(fù)遣鎮(zhèn)守景州(今河北景縣、山東德州一帶)之兆古國,十載寒苦,何暇于斯(這,指修譜之事)。
今蒙恩賜歸田,檢閱殘簡(書簡),復(fù)視家譜,追思吾為兒時,嘗受先祖教曰:“曹氏譜書,吾欲修輯,未獲全帙(翔公八世孫定宇公修譜三帙,其三子居仁、安仁、存仁各收藏一帙,致大公為安仁公八世孫,可能祖上留下的為安仁公這一帙)。今吾老矣,子孫必當承吾志,凡遇同族(即居仁、存仁兩支后裔),宜博采訪,期于全獲而后已!” 今幸得暇日,置(擱置)而不修(續(xù)修),是不孝也,爰(于是)足副吾祖愿望哉?
及觀舊譜,文字漫滅,世派不明;圖繪世系字諱不錄、行第不可考(世系圖上沒有標名先祖?zhèn)兊摹白帧焙汀爸M”,只標“行派”,但派名和排行都因“文字漫滅”而無從考實,也即只能看到“世系樹圖”的大框架),尊卑失其序。竊恐以富欺貧,以強欺弱,禮義傾喪,安得不為名族之所恥耶?
吾欲謀諸族人,修輯通譜,樹祠以承祀事,江淮遠阻(江淮應(yīng)該是說長江和淮河,看來致大公從武昌回祖葬地,要過長江和淮河,祖葬地應(yīng)在“祥符”一帶),猶未能也,姑(暫)錄是帙(這一支一冊)。上由始祖承節(jié)公(以翔公為始祖)及先祖所編世次,採輯以續(xù)諸后。編十本,給十派(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俾茲已往更相告語,期于歷三五世而重修,庶(希望)南北(言“南北”兩支,不可能指武昌和大鳙,“北”應(yīng)在黃淮間,“祥符”是也)兩書(兩地兩支譜書)傳之如一,永遠宗之,次第因(因襲)之有以(有依憑),示不忘宗族之誼也。
至于始祖水墳(翔公葬地),路遙千里,心無不在。居故里者,尤加省視,旁余地土,立為祭田,以時奉祀,使后世子孫無得更鬻(賣),乃吾愿也。吾故書而序之。
時:宋寶慶丁亥年四月戍申。 勅賜金紫光祿大夫·兼御使中丞·柱國行在樞密院同平章事·十六世孫胡莊致大頓首拜序。
---
文本解析與歷史背景
1. 作者與年代: · 作者:曹致大,號胡莊。 · 年代:宋寶慶丁亥年,即公元1227年。此時為南宋理宗時期,距離北宋滅亡(1127年)已整整一百年。 · 身份:其官職“金紫光祿大夫、御史中丞、柱國、行在樞密院同平章事”為高階榮譽銜和實權(quán)職位,尤其是“樞密院同平章事”相當于副宰相,參與軍事要務(wù)。這說明曹致大是南宋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 2. 核心內(nèi)容梳理: · 姓氏溯源:開篇闡明曹姓源于周文王之子叔振鐸,受封于曹國,此為傳統(tǒng)說法。 · 譜牒傳承: · 提到唐末五代戰(zhàn)亂導致許多家譜失傳,但曹氏舊譜幸運地保存在老家(故里)的舜臣叔祖宅中。 · 交代了家族遷徙路線:故里 → 光州 → 武昌。作者已離鄉(xiāng)數(shù)十年。 · 提及前次修譜是在1211年(嘉定辛未),由他的長子主持。 · 修譜動機: · 直接原因:退休歸田后,檢視舊譜,發(fā)現(xiàn)其“文字漫滅,世派不明”,恐家族秩序混亂,導致“以富欺貧,以強欺弱”。 · 根本動力:完成先祖遺愿。其先祖曾立志修輯全譜(集合居仁、安仁、存仁三支的完整譜牒),但未能完成,臨終前囑咐子孫繼續(xù)此事。 · 現(xiàn)實困難與本次修譜的局限: · 理想:聯(lián)合全族,修撰通譜,建立祠堂。 · 現(xiàn)實:因“江淮遠阻”(地理阻隔、戰(zhàn)亂影響),無法與北方的同支(推測在開封祥符一帶)匯合,無法實現(xiàn)全族合修。 · 妥協(xié):只能先將自己這一支(安仁公后裔)的譜系整理、續(xù)修,編成十本,分給十個派系(以“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為派行),并希望后世子孫能每隔三五代重修一次,以待將來南北兩支的譜書能統(tǒng)一。 · 對祖塋的掛念:特別提到始祖“翔公”(承節(jié)公)的葬地“水墳”,因路途遙遠無法親往祭掃,囑咐留在故里的族人要好生看護,并設(shè)立祭田,永不得變賣。 3. 歷史價值: · 宋代譜牒學的活例:此序生動展現(xiàn)了南宋士大夫修譜的動機、過程、困難與家族觀念。它不僅是記錄世系,更是為了“收族”,即凝聚宗族、確立尊卑秩序、防止禮義傾喪。 · 反映南北宋之際的社會動蕩:文中多次提到的遷徙(從故里到光州再到武昌)、祖塋遠隔、同族失聯(lián),都是兩宋之交戰(zhàn)亂導致人口大規(guī)模南遷的真實寫照。所謂“江淮遠阻”,既指地理,也暗指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政治現(xiàn)實。 · 珍貴的個人敘事:曹致大的自述,從一個高級官員的視角,展現(xiàn)了其對家族的深厚情感、對先人囑托的責任感,以及身處亂世、身不由己的無奈。
補充注釋
· 承節(jié)公(以翔公):被奉為這支曹氏的南遷始祖或始遷祖?!俺泄?jié)”可能是其官職或贈官。 · 定宇公:曹致大前八世的祖先,他曾編修了三部家譜,由三個兒子分別保管,這是導致后世譜系不全的根源。 · 行在樞密院同平章事:“行在”指皇帝臨時駐蹕之地,此處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此官職權(quán)力很大,結(jié)合他自述曾“參贊軍務(wù)”、鎮(zhèn)守邊境(景州,當時應(yīng)為金國境內(nèi),此處可能是借用古地名或指宋金邊境某地),說明他一生戎馬,這也能解釋為何他“十載寒苦,何暇于斯”。 ·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這是一句對仗工整、氣勢恢宏的派行詩,常用于家譜中區(qū)分輩分。它既體現(xiàn)了對皇權(quán)的尊崇,也寄寓了家族昌盛、與國家同輝的愿望。
總結(jié):曹致大的這篇序言,是一篇情真意切、史料價值極高的家族文獻。它超越了一般家譜序言的套話,具體而微地揭示了一個南宋官宦家族在國運飄搖中的傳承、遷徙、離散與堅守,是研究宋代社會史和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