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南宋末年的亂局,權(quán)臣賈似道絕對是繞不開的 “關(guān)鍵人物”,他憑一己私欲攪亂朝綱,一手制造的荒唐事,哪怕過了近千年再看,仍讓人唏噓不已。 宋理宗景定元年,曾兩度拜相的名臣吳潛(號 “屢齋”),只因與賈似道有私怨,就被硬生生流放至循州。 可賈似道還不罷休,怕吳潛有朝一日翻身,竟特意安排了個 “特殊人選” 去盯著,這人叫劉宗申,本是江湖游士,沒什么真本事,全靠花言巧語恐嚇官員、收受賄賂買官。士大夫們怕他亂嚼舌根,只能湊錢 “堵嘴”,他也靠著這股 “歪門邪道” 當(dāng)上了官。 劉宗申一到循州,就揣著賈似道的 “殺心” 針對吳潛。為了羅織罪名,他無所不用其極,吳潛身邊的吏仆接二連三出事,最后竟連一口安穩(wěn)水都喝不上,有人說劉宗申在吳潛住處的井里下了毒,喝了井水的人都得腳軟病,一個個慢慢死去,吳潛最終也沒能逃過這一劫,終于被毒殺、 ![]() 可誰能想到,“害人者終害己” 的戲碼,很快就落到了賈似道自己身上。后來賈似道失勢被貶,負(fù)責(zé)押送他的官員叫鄭虎臣,鄭虎臣家族曾遭賈似道陷害,這次重逢,新仇舊恨一起算,賈似道可算嘗盡了羞辱。 當(dāng)時漳州知州趙介如是賈似道的老部下,想設(shè)宴緩和氣氛,讓賈似道入席,可賈似道早就沒了往日的囂張,一個勁把座位讓給鄭虎臣,嘴里不停喊著 “謹(jǐn)遵天使吩咐”,鄭虎臣卻連正眼都不看他,賈似道只能灰溜溜坐在下首。 趙介如看出鄭虎臣想除掉賈似道,一邊偷偷讓驛館的人試探鄭虎臣,一邊給賈似道送錦衣、存行李,想幫老上司多撐幾天。 驛館的人勸鄭虎臣:“看這情形,他肯定活不成了,不如讓他痛快死,少受點罪?!?鄭虎臣冷笑著說:“就是這東西,耐得住苦,想死死不了。” 鄭虎臣說完這話后沒幾天,賈似道就死了。 ![]() 趙介如得知賈似道死了,想去哭喪,被鄭虎臣攔住,兩人爭執(zhí)起來,鄭虎臣怒懟 “你想檢舉我?”,趙介如也硬氣回了句 “你本就該被檢舉”,可最終也只能幫賈似道料理后事。 趙介如為賈似道寫的祭文只有短短四句:“嗚呼!履齋死循,死于宗申。先生死閩,死于虎臣。嗚呼!” 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卻道盡了因果,吳潛被賈似道的人害死,賈似道又死于鄭虎臣之手,誰也逃不過 “種惡因得惡果” 的循環(huán)。 這段往事把南宋末年的官場黑暗、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寫得淋漓盡致。賈似道以為靠權(quán)勢能隨意拿捏別人,卻忘了 “天道好還”,他用陰謀害死忠良,最終自己也死在仇恨的反噬中;劉宗申靠鉆營上位,手上沾了鮮血,也注定留不下好名聲。 ![]() 其實后人寫這段歷史,不只是想講一個 “惡人有惡報” 的故事。更想讓人明白,從古至今,權(quán)力從來不是作惡的保護(hù)傘,一時的囂張跋扈,終會被歷史清算。 那些為了私欲陷害忠良、踐踏公道的人,哪怕能得意一時,最終也會被釘在恥辱柱上,被后人唾棄。而像吳潛這樣的忠臣,即便遭遇不公,他們的正直與風(fēng)骨,也會被永遠(yuǎn)銘記。 本故事出自元代文集《山房隨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