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為撰寫高灣街的相關文章,我前往市圖書館查閱資料。當翻開《海興縣志》時,扉頁上的兩行小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與好奇——“縣小志書厚,米多水來湊”。寥寥數(shù)字,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字里行間透著幾分詼諧與自嘲,意思是說:我們縣雖小,志書篇幅卻頗為厚重;因無太多繁雜之事可記,便用一些“水話”來充實。讀來不禁莞爾,頗為有趣。 ![]() 其實,海興縣雖建縣時間不長,但這片土地上的村鎮(zhèn)歷史卻極為悠久。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古鎮(zhèn)高灣,探尋它的前世今生,揭開高灣鐵菩薩的神秘面紗。 高灣位于海興縣西南部、宣惠河北岸,是高灣鎮(zhèn)政府駐地。鎮(zhèn)區(qū)以十字街為中心,延伸出東、南、西、北四條主干道,依方位劃分為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行政村。民國年間,這里商貿(mào)興盛、街市繁華,因而被稱為“高灣街”。 高灣街的歷史可追溯至元代。元中統(tǒng)元年(1260年),鹽場灶戶高氏家族遷至此地。因地勢低洼,四周遍布天然水灣,故取村名“高家灣”。 至元二年(1265年),朝廷在此增設鹽場,于鹽山高家灣(今海興高灣)設立阜財場。其管轄范圍東至清水溝,南連富民場,西近鹽山故城,北接海豐場界。阜財場歷經(jīng)元、明、清四百余年,直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才被裁廢。 明朝“燕王掃北”之后,此地一片荒涼,人煙稀少。永樂三年(1405年),高氏家族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此,重建村莊,仍沿用“高家灣”之名,后簡稱“高灣”。 明代的高家灣,行政上隸屬北直隸河間府鹽山縣,是鹽山縣東部的商埠重鎮(zhèn);鹽務則由長蘆都轉(zhuǎn)運鹽使司直接管轄。高家灣阜財場作為治所,承擔著食鹽生產(chǎn)與稅收的重要職能。 清代,高家灣為鹽山高家灣鋪,轄周邊數(shù)十個村落。民國初期為區(qū),仍屬鹽山??箲?zhàn)時期,先后為鹽山東區(qū)高灣(五)區(qū)、六區(qū)、一區(qū)。1945年9月屬靖遠縣高灣(六區(qū)),1956年撤區(qū)改鄉(xiāng),1958年成立高灣人民公社。1965年海興縣建立,高灣屬之。1984年4月復稱高灣鄉(xiāng),同年11月改為高灣鎮(zhèn)。 清初,高灣因地處古驛要道,商賈云集、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如今高灣鎮(zhèn)的“一六”集日,便始于清康熙年間,傳承至今,仍是周邊村鎮(zhèn)的重要集市。 值得一提的是,海興建縣時,上級曾考慮將縣城設在高灣。高灣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紅色文化印記,讓這里成為海興縣城的首選之地。然而,因高灣位置偏西南、交通不便且村落密集難以拓展,最終與縣城失之交臂,令人惋惜。 據(jù)《海興縣志》記載:“高灣五村有古寺廟十余處?!庇^音菩薩廟便是其中之一。當年香火鼎盛,聲名遠播至百里之外,使高灣街成為鹽山東部的佛教圣地。然而歲月流轉(zhuǎn),廟宇早已頹圮湮沒,只化作人們心中的鄉(xiāng)愁記憶,如今只能從歷史文獻中探尋并還原其真實面貌。 觀音菩薩廟,坐落于高灣街東南(今東南村),修建年代不詳。廟宇雖不大,卻有獨立院落、東西廊房及磚砌甬道,院內(nèi)外林木環(huán)繞。殿內(nèi)供奉一尊觀音菩薩鐵佛像,呈盤腿坐姿,雙手置于膝上,慈眉善目,端坐于蓮花座上。其造型古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鐵佛通高兩米,重約千斤。 據(jù)傳,后周鑄造滄州鐵獅子時,剩余鐵料被工匠鑄成此佛,安放于高灣觀音廟。若此說屬實,它的歷史比東光鐵菩薩還要悠久。 清末時期,在冀魯邊濱海地區(qū)曾流傳一首民謠:“滄州的獅子,海豐的塔,高灣街上的鐵菩薩……”可見高灣鐵佛在當?shù)孛耖g早已家喻戶曉,廣為人知。 1942年,觀音廟被改為學堂,孩童們常攀爬到鐵佛身上玩耍,日復一日,竟將其表層磨得锃亮。到了1946年土地改革時期,破除封建迷信之風盛行,一位老師帶領學生拆除寺廟,鐵佛頭部后方的“纂兒”也被砸落。眼看這尊千年鐵佛即將毀于一旦,16歲的村民蔡玉池心急如焚。出于敬畏與善念,他決意設法要將鐵佛保存下來。一天深夜,他悄悄約上同族兄弟和鄰居,用繩索與木杠將沉重的鐵佛緩緩移至附近的“狼窩”深坑,仔細覆土掩埋,不留一絲痕跡,使其在亂世中得以幸存。 高灣鐵佛在一夜之間神秘消失,村民們競相猜測,眾說紛紜,成為當時的一大謎團。此后,四位知情人始終守口如瓶,未向任何人透露真相。蔡玉池雖成功保護了鐵佛,但心中始終存有一絲愧疚——鐵佛本應供奉于廟堂之上,如今卻被深埋地下,于信仰而言確有不敬,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這也是無奈之舉。最初的幾年,他常在夜深人靜之時,悄悄來到掩埋之處焚香祭拜,默默祈愿。隨著歲月流逝,村莊經(jīng)歷了修路、蓋房等變遷,地貌早已不同,他也漸漸記不清鐵佛的確切位置,這段往事便被塵封在記憶深處。 2009年,蔡玉池向村鎮(zhèn)領導透露了這段塵封多年的往事。同年秋天,縣政府組織專業(yè)人員尋找鐵佛,蔡玉池老人雖年事已高,仍多方指點、積極協(xié)助,但眾人苦尋一個月,仍未發(fā)現(xiàn)鐵佛的蹤跡。 2013年春,海興縣政府決定重啟尋找鐵佛的工程。工作人員連續(xù)多日搜尋無果,4月17日,經(jīng)定位、鉆探,最終將目標鎖定在村民孫某的大門口附近,并組織人力和機械設備破土挖掘。經(jīng)過不懈努力,當挖到三米深土層時,終于發(fā)現(xiàn)了鐵佛的蹤跡——這尊消失近70年的鐵佛重見天日。消息傳出,村民奔走相告,蜂擁而至,焚香祭拜,一時間東南村人山人海,場面熱鬧非凡。 據(jù)專家考證,這尊鐵佛的鑄造年代可追溯至宋代,甚至可能早至南北朝時期。北宋年間,滄州地區(qū)的鑄造業(yè)十分發(fā)達,僅高灣附近就有三處古鑄造基地,為鐵獅、鐵佛等大型鑄鐵器物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與技術支持。 鐵佛的出土,不僅為研究我國古代鑄鐵技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對探討北宋時期冀魯邊區(qū)的手工業(yè)發(fā)展、宗教文化傳播以及民間信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高灣街西南村的“三元寺”曾有一口大鐵鐘,鐘體碩大,鐘聲渾厚悠揚,十里之外可聞其聲。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中,這口歷經(jīng)風雨的古鐘被熔毀,化作爐中鐵水。 有人感嘆,若當年那尊鐵佛未被深埋地下,恐怕也難逃此劫。它的幸運,不僅在于躲過了那股狂熱的風潮,更在于一位普通村民的勇氣與信仰,讓這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得以在半個多世紀后重現(xiàn)人間。 高灣鐵佛在滄南魯北一帶久負盛名,鄰村及滄州、鹽山、慶云、天津等地的香客常慕名前來祭拜,并尊稱其為“菩薩奶奶”。善男信女們帶著紙錢、香燭與供品,虔誠祈求消災賜福。即便寺廟被毀、佛像無蹤,人們依舊會在村中擇地設壇敬拜,足見其在民眾心中的崇高地位與深厚情感。 高灣街的傳奇,宛如那尊鐵佛,歷經(jīng)風雨卻始終屹立在人們心中。從元代高氏建村,到明清鹽場的興盛與衰落;從朝代更迭的風云變幻,到鐵佛跌宕起伏的命運,這段歷史不僅是地方發(fā)展的縮影,更是一種信仰與文化的延續(xù)。它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與社會的變遷,在歷史的沉淀中,讓人深切感受到高灣街厚重而深遠的文化底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