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走進一年級教室的時候,我們總能遇到類似這樣的場景:有的孩子握著橡皮轉(zhuǎn)得飛快,課本翻得嘩啦啦響;有的剛坐兩分鐘就悄悄把腳伸到過道里,同桌遞個小紙條能樂半天;還有的突然舉手喊“老師,我要喝水”,剛回來又舉手“老師,他碰我”…… 一開始我也焦慮,總覺得是孩子“不聽話”“故意搗亂”,直到慢慢摸清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特點才明白:6-8歲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15-20分鐘,而且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新鮮的、有趣的東西更容易吸引他們,枯燥的、復雜的任務只會讓他們?nèi)滩蛔 白呱瘛薄?/span>與其跟“坐不住”較勁,不如用對方法,幫孩子把注意力“拉回來”。今天就把我常用的8個小妙招分享給大家,親測有效! 一、先懂孩子再布置任務,別用“成人標準”要求他 低年段孩子的注意力,就像手里攥著的小沙子,握得越緊漏得越快。比如布置識字任務,我之前讓孩子“抄寫”,結(jié)果一半孩子抄著抄著就畫小人,還有的把“人”寫成“入”;后來改成“小組找卡片”——把生字卡片藏在教室角落,每組3人一起找,找到后讀給同桌聽,孩子們跑著找、笑著讀,不僅記住了字,還沒人走神。 關(guān)鍵就是任務要“跳一跳夠得著”:不能太簡單(比如重復讀),會讓孩子覺得無聊;也不能太難(比如讓剛學拼音的孩子讀大段的文字),會讓孩子畏難放棄。最好把任務拆成“小步驟”,比如教“春天”這課,我和班里的語文老師做過試驗,先讓孩子看春天的圖片(1分鐘),再聽老師讀段落(3分鐘),最后自己找“春天的詞語”(5分鐘),每個小任務不超過5分鐘,孩子更容易專注。 二、趣味口令是“神器”,一喊就把注意力拉回來 低年級孩子對“有節(jié)奏、有互動”的話特別敏感,我整理了一套“課堂口令”,上課前、轉(zhuǎn)換環(huán)節(jié)喊一喊,比扯著嗓子“安靜”管用多了。 比如上課鈴響后,我說“課前準備”,孩子們會立刻坐直回“準備準備!”;下課鈴響后,我說“書本文具”,他們就會回“歸位歸位!”;甚至發(fā)現(xiàn)有人走神時,我不用點名,只說“小眼睛”,全班會一起看黑板,走神的孩子也會跟著回“看黑板!”。 口令不用復雜,押韻、好記就行。我還讓孩子們一起編過“整理口令”:“文具放左邊,書本放右邊,”,現(xiàn)在每天課前,孩子們都會邊念邊整理,再也不用我挨個提醒“你的橡皮掉地上了”。 三、用“兒語”和多形式教學,讓課堂“活”起來 低年級的孩子聽不懂“抽象的大道理”,但對“生動的小表達”沒有抵抗力。比如講“蘋果”,我不說“這是蘋果,是水果的一種”,而是說“看這個蘋果寶寶,穿著紅紅的外套,摸起來滑滑的,聞一聞還有甜甜的香味,想不想咬一口呀?”,孩子們會睜大眼睛盯著蘋果,連平時愛走神的孩子都舉手說“老師,我吃過蘋果!”。 光有“兒語”還不夠,還要讓課堂“動起來”。教數(shù)字時,我?guī)Ш⒆觽兺妗芭氖謹?shù)數(shù)”——拍1下手說“1”,拍2下手說“2”;孩子動手又動嘴,注意力自然集中。 四、設(shè)計“有節(jié)律”的課堂,別讓孩子“累著” 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就像“小電池”,耗得快,得及時“充電”。我把40分鐘的課分成“3段”:前15分鐘講重點知識(比如新內(nèi)容),中間5分鐘做“小互動”(比如玩“數(shù)字接龍”“猜謎語”),最后20分鐘做練習+分享。 五、教室和文具“越簡單越好”,別讓“干擾項”搶注意力 之前我覺得教室要“熱鬧”,在墻上貼了好多卡通貼紙、手抄報,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孩子上課總盯著貼紙看,甚至偷偷指給同桌看;后來我把墻面分成“學習區(qū)”和“展示區(qū)”,學習區(qū)只貼生字表、拼音表,展示區(qū)貼孩子的優(yōu)秀作業(yè),而且每周只換一次,教室一下子“清爽”了,孩子的目光也更容易集中在黑板上。 文具也是一樣,我提前跟家長溝通:“別給孩子帶太花哨的文具,只要鉛筆(2支,削好)、橡皮(1塊,普通的)、尺子(1把)就行”。之前有個孩子帶了“發(fā)光鉛筆”,一按就亮,整節(jié)課都在按,自己沒聽課,還影響了周圍3個孩子;后來換成普通鉛筆,孩子反而能專注寫作業(yè)了——少一點“干擾”,孩子就能多一點“專注”。 六、每天5分鐘“注意力訓練”,慢慢幫孩子“練出專注力” 注意力不是天生的,每天花5分鐘做簡單的訓練,就能慢慢提升。我會在課后服務時帶孩子做這些小游戲: 1. “聽指令做動作”:我說“摸鼻子”,孩子就摸鼻子;我說“摸耳朵”,就摸耳朵;偶爾故意說“摸鼻子”,做“摸耳朵”的動作,考驗孩子的專注力,錯了的孩子笑著糾正,特別開心。 2. “找不同”:準備兩張差不多的圖片(比如一張有3只小鳥,一張有2只小鳥),讓孩子找不一樣的地方,剛開始孩子要找1分鐘,練了兩周后后,30秒就能找到。
七、別輕易說孩子“多動”,先看看他“為什么坐不住” 遇到孩子坐不住,我之前也會急著說“你怎么這么多動”,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孩子“坐不住”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是想表現(xiàn)自己,比如上課舉手沒人叫,就故意站起來;有的是精力太旺盛,比如課間沒玩夠,上課還想著跑;還有的是聽不懂,比如學加減法時跟不上,就干脆玩橡皮。 現(xiàn)在我會先“觀察”再“引導”:如果孩子舉手沒人叫,我會說“別急,下一個就叫你”;如果孩子課間沒玩夠,我會讓他們課前先做一個簡單的游戲;如果孩子聽不懂,我會課后單獨教他。有個孩子之前總跑,我問他“是不是想幫老師拿東西呀?”,他點點頭,后來我讓他當“小助手”,上課前幫我發(fā)作業(yè)本,他不僅不跑了,還坐得特別直——別貼“壞標簽”,多給“好機會”,孩子會慢慢變好。 八、家校合作“一條心”,孩子注意力才能“穩(wěn)得住” 孩子的注意力培養(yǎng),光靠學校不夠,還得家長配合。我每周會在班級群跟家長分享“小建議”,比如: - “這周我們在練'聽指令做動作’,家長在家可以讓孩子幫忙擺碗筷,說'放3個碗、3雙筷子’,練孩子的專注力?!?/p>
- “孩子在家寫作業(yè)時,別在旁邊看電視、玩手機,可以坐在旁邊看書,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p>
- “少讓孩子看短視頻,短視頻畫面變化快,會讓孩子習慣'碎片化注意力’,平時可以陪孩子玩拼圖、搭積木,這些游戲能讓孩子靜下來?!?br> 有個家長之前跟我說“孩子在家寫作業(yè)要2小時,還總走神”,我建議她把作業(yè)拆成“小任務”:先寫10分鐘生字,休息5分鐘(吃點水果),再讀15分鐘課文,孩子慢慢能在1小時內(nèi)完成作業(yè)了。學校和家庭“同頻”,孩子的注意力才能“穩(wěn)步提升”。 其實低年段孩子“坐不住”,不是“調(diào)皮”,而是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不用急著讓孩子“坐滿40分鐘”,而是用有趣的方法、耐心的引導,幫他們慢慢學會“專注”。也許今天他能專注5分鐘,明天能專注10分鐘,慢慢積累,孩子總會給我們驚喜。 如果大家有其他培養(yǎng)孩子注意力的小妙招,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我們一起幫低年級的孩子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