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祥興二年(1279)正月,崖山。 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殉國,沒了念想的楊太后蹈海,主帥張世杰溺亡,軍民殉葬者十余萬人,大宋亡了!元軍主帥張弘范勒石紀功“鎮(zhèn)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一副意氣風發(fā)、志得意滿的做派! 通過三次西征,蒙古帝國疆域跨越歐亞大陸,整合全球大半軍力,成為當時全球最強的軍事霸主。四十年殘酷漫長的宋蒙戰(zhàn)爭,已經(jīng)耗盡了南宋元氣,大宋戰(zhàn)敗似乎無可避免。于漢民族而言,崖山之敗成為史無前例的大劫難,漢上繁華,江南人物,“清平三百載,典章文物,掃地俱休”——西湖已經(jīng)淪為蒙古人的牧馬地,偌大的天地之間再也沒有漢民族的社稷存在。 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和鄧郯(字光薦,號中齋先生)都是這場劫難的見證者。“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坐在敵軍舟中,目睹自己朝廷的落幕,他一定心如刀絞。鄧郯在崖山之戰(zhàn)里兩次投海殉國,又兩次被元軍救起,他一家十二口此前已遇難。 被俘北上的兩人后來在金陵揮淚分手,以《酹江月》詞訣別。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照J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fā)。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睥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鄧郯《酹江月》 草合離宮,滿地蘆花,啼鵑帶血,風景雖無異,家國已半非。絕望、憤怒、孤寂、痛苦、無奈充溢在兩人心里……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fā)。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fā)。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span>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雖大愁難著”,這是南宋另外一位狀元宰相吳潛的慨嘆。一生戮力為國,最后依舊回天無力,文天祥和他深深共情。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勝利者、失敗者像生活在平行宇宙間,彼此間不會共情。四年前的至元十三年(1275)正月,三路元軍會師臨安,南宋謝太后牽著恭帝束手就擒。元軍統(tǒng)帥伯顏和張弘范慶功臨安。酒席上,兩人各作一首【中呂】“喜春來”。 金魚玉帶羅襕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span> 金裝寶劍藏虎口,玉帶紅絨掛虎頭。綠楊影里驟驊騮。得意秋,名滿鳳凰樓?!獜埡敕?/span> 所謂贏者通吃,明白疏朗的元散曲開始代替婉約沉郁的宋詞,開始占據(jù)文學的C位,無形中契合著新舊朝廷更替的節(jié)奏。 平心而論,新朝廷者對降者很寬容大度:所有王公到通州迎接,布置六十里長的錦帳和素車白馬,南宋三宮(宋理宗謝后、宋度宗全后、宋恭帝趙?)如行月宮;忽必烈連開十場大型國宴招待三宮,國宴的菜單曝光:烤駱駝、野麇肉、杏仁漿燒烤熊肉、天鵝燒蘑菇、蔬菜雕盤、酥奶酪……葡萄酒管夠喝;賞賜“花毯褥裀三萬件,織金鳳被八千條”。土豪風十足。忽必烈的后妃們甚至親自下場跳蒙古舞“雁兒舞”,看得三宮目瞪口呆;被封瀛國公的趙?并沒有被發(fā)配海上,而是一直待在元大都,小日子貌似過得挺滋潤…… 勸降大宋丞相是元廷KPI中最重要的指標,因此大元丞相孛羅、阿合馬、南宋降臣留夢炎、呂文煥、文天祥的女兒、甚至前老板,紛至沓來。 和留夢炎的見面最令天祥激憤,他怒斥后者,“龍首黃扉真一夢,夢回何面見江東”,文是寶祐四年(1256)狀元,而留是淳祐四年(1244)狀元,兩位狀元宰相的PK戲劇張力十足。這個留夢炎是妥妥精致利己分子一枚。當王積翁、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他跳出來反對:“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狀元也罷,宰相也罷,都是天子任命的,但是忠義之名只有靠自己爭取了。 和女兒的見面最令人斷腸。文的兩位夫人、親生兒子均下落不明,六個寶貝女兒里長女、幼女已在戰(zhàn)亂中病逝,還有兩個生死未卜,只剩下眼前的柳娘、環(huán)娘。她們小時曾圍在自己膝前,也曾效仿媽媽對鏡曉妝,何等可愛。既然許身國家,自己再也無法呵護眼前這對且清且淑、顏值如玉的寶貝女兒了,更無法為她們擇婿送嫁了(兩個女兒后都作為元公主的奴婢,遠行甘肅)!真是家破人亡,骨肉凋殘。 和前老板的見面最為尷尬和復雜。他無法吐槽趙?的投降。當年元軍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樞密院官員、御史全部玩失蹤,朝堂為之一空。67歲的謝太后抱著5歲的天子,且悲且憤,吐槽不已:“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禮。太后皇帝有難,你們大小官員連一句救國的話也不說,朝中官員棄職溜走,你們平日讀圣賢書,自許如何!你們活著還有什么面目見人,死后如何見先帝?”文丞相以臣禮迎趙?,只一句話“圣駕請回”。 因為不與蒙古人合作,兩年多時間,天祥被關押在一間狹小短矮的土屋內(nèi),雨潦暴熱、腥臊污穢。他被俘北上時,部下王炎午寫了《生祭文丞相文》,在贛江沿岸一路傳播發(fā)散,其意思很明確。文天祥沒有立刻自殺殉國,只是因為心里有所牽掛?,F(xiàn)在知道了三宮、妻女的境況,他心里安慰許多,唯求一死而已。岳州徐君寶妻,這一弱女子尚知投水殉國,他這大宋宰相,必須作為最貴重的犧牲祭獻,奉在兩宋三百年江山社稷、典章文物、忠臣義士之前! 文天祥的忠義感動不了留夢炎,但卻感動了忽必烈和元廷諸大臣,張弘范甚至拖著病體上表為文天祥請命,因此大宋丞相在亡國后被羈押了三年之久,歷史總喜歡魔幻的劇本。 但是英雄必須有悲壯的宿命。侵日失敗后,蒙古人財政危機開始爆發(fā),橫征暴斂等騷操作百出,社會趨于動蕩。大都流言四起,南宋文丞相居然在獄中指揮,計劃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這謠言編得有鼻子有眼。恰在此時,大元理財高手阿合馬被王著、高和尚等矯太子真金旨刺殺,忽必烈疑心大作。身為怯薛的馬可·波羅和其父叔覺察到元廷的政治氣氛轉于復雜詭異,開始找機會歸國,文丞相也開始走向祭壇。 至正十九年(1282)十二月,一個風沙大作的日子,文天祥在燕京柴市慨然就義。他的衣帶有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他的生命緊緊追隨著那股浩然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滄冥?;事樊斍逡?,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其妻歐陽氏“我夫不負國,我安能負夫!”自剄而死,夫妻兩人一起殉國! 英雄相惜,忽必烈長嘆:“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南宋前參知政事家鉉翁傾囊贖出獄中的文丞相之妹。天祥的同鄉(xiāng)朋友張千載也是位義士,在天祥貴顯時不攀附前者,當天祥落難時,他從吉州千里追送至燕京,每日住在囚所附近,送飯送菜,三年如一日。文丞相英勇就義后,千載攜帶好友首級和歐陽氏骸骨,南歸吉州。 “日煌煌兮疏星曉寒,氣英英兮晴雷殷山。頭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這是鄧郯為好友寫的贊。文天祥與其少時偶像歐陽修、胡詮、楊萬里、周必大等一起,從此煌煌汗青之上! 文天祥在獄中時,鐵粉汪元量(字大有,號水云)常去探看。汪演奏琵琶曲“胡笳十八拍”,文丞相作《胡笳詩》;汪鼓拘幽十琴操,文丞相伴唱:“南風之薰兮琴無弦,北風其涼兮詩無傳,云之漢兮水之淵,佳哉斯人兮水云之仙?!?/span> 文很欣賞汪元量,因為這個小他五歲的粉絲也有憂國憂民的心胸、不乏敢說敢為的擔當。 汪元量吐槽過權傾朝野的賈似道: 凍木號風雪滿天,平章猶放下湖船。獸爐金帳羔兒美,不念襄陽已六年?!?/span>汪元量《賈魏公雪中下湖》 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梁。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span>汪元量《醉歌 一》 臨安投降時,汪元量就站在宮墻根兒底下,他不僅吐槽,還點名道姓。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僉名謝道清。——汪元量《醉歌 五》 元宵原本是臨安最熱鬧的日子,各處張燈結彩,歡歌燕舞,市民們傾家出游,在繁華街市或者靈隱寺、西湖邊賞燈游玩。但德祐二年(1276)元宵卻陰冷無比,城外屯著殺氣騰騰的蒙古大軍,城內(nèi)戒備森嚴。愁云密布,錢塘江起落的潮聲更讓汪元量寢臥難安。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離愁聊寄,畫樓哀角。——汪元量《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元軍接管臨安后,百姓服裝發(fā)型依舊,街市秩序井然,只是多了許多南腔北調(diào)、奇裝異服的北人,大家彼此好奇地相互打量著。北方士兵將早春梅花認做杏花,被南人圍觀笑話。統(tǒng)帥伯顏不只是個赳赳武夫,他立馬愛上了江南梅花,馬上行李上總插著幾枝梅花,“擔心不帶江南物,只插梅花一兩枝”,這臨安亡國的畫風如此詭異,與四年后崖山的慘烈悲壯迥異。 汪元量因此理解了太皇太后的苦衷。如果拼死抵抗,臨安城可能會如常州那樣被殺得雞犬不留。他原本可以不來大都,因為他只是度宗時供奉琴工,不在編制內(nèi)。但是謝太皇太后和恭宗此前有恩于他,為了三宮安危,他毅然同謝太后等第二批被俘人員一起北上。 他的98首“湖州歌”類似新“史記”,真實還原了當年三千多人北行歷程。 西塞山邊,夕陽落處,北關門外,涼雨瓢潑,南人墮淚,北人大笑;多景樓下,禪房花木盡被燒殺,僧人一空;揚州城外,萬騎橫江,千枝畫角吹?;茨厦髟吕铮O(jiān)們擺案飲酒,宮女們擲骰咒卜…… 漫漫旅途里有惆悵、有悲傷、有迷茫:“三宮錦帆張,粉陣吹鸞笙。遺氓拜路傍,號哭皆失聲。”有苦中取樂:“宮女開篷猶自笑,閑拋金彈打沙鷗?!?/span>有意外驚喜:“行軍元帥來相探,折送駝峰炙一盤?!?/span>看見江頭楊柳婆娑,萬馬成群啃著嫩草?!?/span>北客醉中齊拍手,隔船又唱采茶歌。”當年宋蒙襄陽大戰(zhàn)故事被編成曲藝,分章回在船隊里演出,許多人聽得津津有味,至于通宵達旦……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女真人在靖康時對徽欽二帝行為可謂殘暴,蒙古人對南宋三宮簡直配得上“仁義”,預算充足:日支羊肉六千斤,月支糧萬石鈞,飯菜都由御廚供應,吃不盡的山珍海味。重陽節(jié)滿酌葡萄當菊觴,冬天雪里賜炕羊,兩壺九醖紫霞觴。大元皇后還常來串串門,賞賜絲?二百單、蠟燭千條、高麗黑玉……這一切都讓汪元量寬慰。 可惜投降的紅利不是無期限的。阿合馬被刺后,瀛國公和宋宗室奉詔移居上都(今蒙古正藍旗東),生活水平開始斷崖式下降:饑嚼干糧,渴啖雪片,困臥氈房,寒凍欲僵,故衣百結,蟣虱珠串,好不悲催。 六年后,忽必烈命令十八歲的趙?前往吐蕃學習梵書佛法,全太后出家為尼。做了十二年囚徒的趙?只好與生母分離,只身踏上西行道路。第二年他在西藏出家,法號“合尊”,世間再無大宋皇帝和瀛國公,只有一名與紅塵無緣的藏僧。 木老西天去,袈裟說梵文。生前從此別,去后不相聞。忍聽北方雁,愁看西域云。永懷心未巳,梁月白紛紛?!粼俊跺瓏胛饔驗樯柲静ㄖv師》 前皇帝潛心研究佛學,將《百法明門論》等漢文佛典譯成藏文。還四處講經(jīng),成為當時西藏著名的佛學大師。他忘記了紅塵,但是紅塵忘不了他,《佛祖歷代通載》標記著他的最后結局:“至治三年(1323)四月,(元英宗)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 小皇帝趙?自小亡國,大半生居西藏為僧,朔風凍雪,青燈黃卷。他只留下來一首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w?《在燕京作》 那個早春的清晨永遠定格在記憶里:白旄黃鉞夾道,無數(shù)宮人簇擁中,他身穿猩紅斗篷,乘坐肩輿,悄然登船。他思牽夢繞的江南,就如人生般虛無起來,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般,飄搖在誦經(jīng)聲里! 對于汪元量而言,人生也有花露一樣的明麗時刻,這自然與女人有關。 《滿江紅》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曲子,宋代女詞人中填該詞牌的只有王清惠一人。德祐二年三月,王清惠隨恭帝及宮人三千人北上。途徑北宋汴梁夷山驛,她用木炭在驛站墻壁上寫下這首“滿江紅”。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簪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顰鼓揭天來,繁華歇。 龍虎散,風云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驛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王清惠《滿江紅》 數(shù)月后,被挾迫北行的謝太皇太后看到此詞,不免感慨萬千,這詞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正囚于金陵的文天祥和鄧郯共和了三首《滿江紅》。 望著墻上熟悉的筆跡,汪元量淚水滴在心里,他也和了一首: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聲催箭,曉光侵闕?;ǜ睬Ч冫[閣外,香浮九鼎龍樓側。恨黑風吹雨濕霓裳,歌聲歇。 人去后,書應絕。腸斷處,心難說。更那堪杜字,滿山啼血。事去空流東汴水,愁來不見西湖月。有誰知、海上泣嬋娟,菱花缺?!粼俊稘M江紅》 汪、王兩人因音樂相識、相知、相交,故事像一片春天的新綠,浪漫而溫馨。元量曾為王昭儀演奏“霓裳羽衣曲”,頗懂音律的昭儀叫停了他并指出一誤處。她拿出自己抄寫的譜子,這十八段商調(diào)霓裳曲的樂譜,竟然是白石道人姜夔五十多年前從宮廷樂工故書中整理發(fā)現(xiàn)的!如獲至寶的元量按新譜演奏,旋律果然溫潤典雅,清麗飄逸。他于是填詞《四犯剪梅花》相謝: 綠荷初展。海榴花半吐,繡簾高卷。整頓朱弦,奏霓裳初遍,音清意遠?;腥辉趶V寒宮殿,窈窕柔情,綢繆細意,閑愁難剪。 曲中似哀似怨。似梧桐葉落,秋雨聲顫。豈待聞鈴,自淚珠如霰。春纖罷按,早心已笑慵歌懶。脈脈憑欄,槐陰轉午,輕搖歌扇。——汪元量《四犯剪梅花》 金風玉露一相逢,就在那刻,一個清涼空靈的泛音,怦然顫動在兩人的心里。 北征十年,他們一起登李陵臺,坐蘇武洲,憑盧溝橋,登居延城。凄絕火煙,陰云濕身,同為亡國之人,遠離江南之鄉(xiāng),但有情人在身邊,一切都不那么沉郁悲催了。 瑤池宴罷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遲。彈到急時聲不亂,曲當終處意尤奇。雪深沙磧王嬙怨,月滿關山蔡琰悲。羈客相看默無語,一襟愁思自心知。——汪元量《幽州秋日聽王昭儀琴》 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黃金臺隗少知已,碧玉調(diào)湘空好音。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xiāng)心。庭前昨夜梧桐語,勁氣蕭蕭入短襟?!粼俊肚锶粘晖跽褍x》 最溫馨的一幕悄然出現(xiàn)了。一個寒冷的暮天,元量正饑腸轆轆,清惠及時出現(xiàn),她手里捧著熱豆粥,還有她親自持刀割來的駝肉。他們倆氈笠貂裘,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并肩觀雪,遠山雪皎如玉,半空鷹鵠飛升。此處無聲勝有聲,情人間的靈犀相通不正這樣嗎? 趙?走后,汪、王兩人陪全太后回到大都。責任已盡,塵緣已了,王清惠挽髻為道,道號沖華。汪元量想和她一樣出家為道士,便向忽必烈提出請求。曾經(jīng)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當年已75歲,七年前他的察必皇后駕崩,四年前他的太子真金去世,他的心理和身體都大不如前。許是人老多情的緣故,他竟然批準了汪元量這第三次上書請求,汪元量可以以道士身份南歸! 這個喜訊羨慕壞了當年一起北上的眾多故舊。故相吳堅、留夢炎、參政家鉉翁、文及翁,還有諸多南宋舊宮人等都為元量餞行,其中尤以十八位宮人設宴踐行最為感人。席上眾宮人以《望江南》、《長相思》為題,分韻填詞賦歌,元量則彈琴答謝。十三年歲月輪回,風霜刀劍,余生南北千里,從此幽明兩隔,別意自是深深! 春睡起,積雪滿燕山。萬里長城橫玉帶,六街燈火已闌珊。人立薊樓間。 空懊惱,獨客此時還。轡壓馬頭金錯落,鞍籠駝背錦斕斑。腸斷唱門關。——金德淑《望江南》 君去也,曉出薊門西。魯酒千杯人不醉,臂鷹健卒馬如飛?;厥赘籼煅?。 云黯黯,萬里雪霏霏。料得江南人到早,水邊籬落忽橫枝。清興少人知?!S靜淑《望江南》 吳山秋,越山秋。吳越兩山相對愁。長江不盡流。 風颼颼,雨颼颼,萬里歸人空白頭。南冠泣楚囚?!蔓愓妗堕L相思》 王清惠強撐著病體參加了餞行,她把那份難以言說的愛慕寄托在這首短短的詩上。 妾命薄如葉,流離萬里行。燕塵燕塞外,愁坐聽衣聲?!跚寤?/span>《搗衣詩呈水云》) 元量是在南歸途中聽聞清惠病故噩耗的。他一定回望燕京,悲切哽咽,以至于淚流滿面。他和清惠一起教導趙?功課,互贈詩卷曲譜,相濡以沫,情愫相惜,那一幕幕似乎永遠凝固清晰,又似乎永遠飄緲難辨。 吳國生如夢,幽州死未寒。金閨詩卷在,玉案道書閑。苦霧?丹旐,酸風射素棺。人間無葬地,海上有仙山。——汪元量《女道士王昭儀仙游詞》 他捍衛(wèi)的故國、他呵護的君主、他敬重的忠臣、他愛慕的紅顏,都隨著風雨飄落了。江南江北,長路漫漫,天地之大,哪里是他的歸宿? 至元二十七年(1290),汪元量回到了家鄉(xiāng)杭州,離開杭州整整十三年。這一年他五十歲,鬢發(fā)蒼白,病痛纏身。西湖邊風柳荷塘仍在,曾經(jīng)皇家御園盡為番僧占據(jù),物非人更非。當初被解送北行時千人同行,而今只有他一人有幸南歸,今夕何夕?他的《唐多令》里不勝蕭瑟悲涼,黯然神傷: 莎草被長洲,吳江拍岸流。憶故家、西北高樓。十載客窗憔悴損,搔短鬢、獨悲秋。 人在塞邊頭。斷鴻書寄不。記當年、一片閑愁。舞罷羽衣塵面,誰伴我、廣寒游?!粼俊短贫嗔睢?/span> 晚年隱居的鄧郯也有一闕《唐多令》,畫風近似。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無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鄧郯《唐多令》 所幸,水云還有故舊。徐宇、林昉、周方、李鈺等老友于西湖邊設宴,祝賀汪元量南歸。這些人都是南宋遺民。以謝翱為例,德祐二年宋端宗在福州即位后,時任右丞相的文天祥傳檄州郡舉兵勤王。謝翱獻出全部家產(chǎn)招募鄉(xiāng)兵數(shù)百人,投奔文相,被委為諮議參軍。第二年兵敗后,兩人在贛州章水上含淚惜別。元朝江南浮屠總統(tǒng)楊璉真伽喪盡天良,盡發(fā)宋帝后陵墓,是謝翱挺身而出,與唐玨、林景熙等秘收遺骨葬于蘭亭附近。當年冬,即文丞相被殺后八年,也是謝翱約人登嚴子陵釣臺西臺,設主祭奠英魂,并留下千古名篇《登西臺慟哭記》。 汪元量講述三宮北上境況和文丞相大都獄中的情形,并把其詩集呈給大家閱覽。眾皆痛哭,不能仰視。“天地事如許,英雄鬢已斑,淚添東海水,愁壓北邙山。 ”(李玨)此后,他與其他南宋遺民文及翁、劉辰翁、劉將孫等都有往來,劉辰翁還為其詩詞集寫序(《湖山類稿序》)。 “留燕日久,尚能和王昭儀歌詩,訪文丞相于囚中,三宮幸得不死,沒者為青冢,存者為浮屠,皆史記所未有?!?/span>元量的詩詞集《湖山稿》,成為那段沉重歷史的珍貴見證,其殺傷力極大,國亡后閉門不出的南宋故相馬廷鸞翻閱《湖山稿》,讀到丙子三宮被俘北上的內(nèi)容,悲憤難禁,不覺撫席慟哭。還有一次,元量去拜訪文丞相的弟子趙文,主人認真讀完《湖山稿》,不覺淚流滿面。客人取出琴想為主人鼓曲,趙文拭淚謝絕,“去去!” 詩詞已經(jīng)悲催得無以復加了! 了無牽掛的汪元量此后徹底放飛自我,云游四方,足跡遍布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晚年的他在錢塘江邊建了一棟小宅,隱居于此,自稱“野水閑云一釣蓑”,終老于山水之間。 塵世之間,孤勇與茍且、悲壯與麻木、慘烈與安寧并存,是非順逆自有評斷。云水之間,系住他的永遠是那個沉郁不屈的英魂。壬午臘月初九日,文丞相就義時,身在上都的他曾賦詩為偶像招魂。 崖山禽得到燕山,此老從容就義難。生愧夷齊尚周粟,死同巡遠只唐官。雪平絕塞魂何往,月滿通衢骨未寒。一劍固知公所欠,要留青史與人看?!粼俊?/span>文山道人事畢壬午臘月初九日》 文丞相必以忠孝白天下,自己必歸死江南,一切果然是宿命! 作者:甘棠散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