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關(guān)注!患難真情 ![]() (輕點以上音頻同步收聽,朗誦:周德清) 作者▌李仁生 ![]() 患難真情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八月十五日,是文天祥入獄后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 文天祥憑窗望去,整個兵馬司監(jiān)獄空空蕩蕩,只有寥寥可數(shù)的幾個獄卒,看守著自己一個人,顯得格外的冷冷清清。眼見此情此景,文天祥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來,甚至漸漸地生出一種孤獨寂寞、蒼涼失望的感覺。 “文丞相,別來無恙,貧道給你請安來了?!边@天清早,文天祥正在床鋪上靜坐,默默地背誦著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只見土牢門口站立一人,一襲青色道袍,頭上挽著一個道髻,手持一柄拂塵,身背一口寶劍,一副道士打扮的樣子,走進囚室長長一揖,向文天祥問好。 文天祥抬頭仔細一瞧,原來是南宋的宮廷樂師,自己曾經(jīng)的好友汪元量。 汪元量,字大有,浙江錢塘人氏,南宋著名的音樂家和詩人。他擅于寫詩填詞,還有一手彈琴的絕技,一直在宋室擔(dān)任宮廷樂師。國破時,聽說他隨謝太后北行,以琴藝聞名于大都,忽必烈聽說他善于操琴,便詔令他入宮演奏。有一次,汪元量演奏完畢,忽必烈龍顏大悅,他便乘機請求出家還鄉(xiāng),忽必烈為了籠絡(luò)人心,便賜他為黃冠道士,取道號為“水云子”。 這一次見到,文天祥懷疑他又是元廷派來勸降的,便厲聲責(zé)問道:“你來這里干什么?你不是已經(jīng)賣身求榮,正在春風(fēng)得意嗎?” “又是一年中秋節(jié),月到中秋分外明。貧道因仰慕文丞相的英名,今天特地前來探視,想為丞相彈奏一曲《胡笳十八拍》,并無他意?!蓖粼坎⒉簧鷼猓砬闇睾?,目光柔順,輕言細語地解釋道。 “是嗎?”文天祥聽后不為所動,仍然是半閉著眼睛坐在床上背詩,并不想搭理他。 汪元量也不生氣,繼續(xù)說道:“丞相嘔心瀝血做的詩歌,可謂是字字珠璣,字里行間,處處透出白雪風(fēng)節(jié)和堅冰骨骼,在大都的士人中爭相傳頌,有人讀了豪氣干云,有人讀了怒發(fā)沖冠,有人讀了慷慨悲歌,大有洛陽紙貴之勢。” “這與你有何相干?你不是正在為忽必烈彈琴,為他的歌舞升平而歌功頌德、賣力助興嗎?”文天祥仍然冷冷地不無嘲諷地質(zhì)問道。 “哪里,哪里!丞相是誤會了。貧道也是讀書人出身,也有幸讀過丞相的詩歌,而且為丞相毀家紓難,臨危受命,堅持抗元的壯舉心有所動。聯(lián)想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如同訴說著你我的命運,二者何其相似乃爾。貧道今天想彈奏一曲《胡笳十八拍》給丞相聽聽,以示對丞相的仰慕之情?!?span> 汪元量說罷,也不管文天祥的反應(yīng)如何,從背上琴盒里取出一把古琴,細心地調(diào)正了琴弦。他靜心斂氣地定了定神,便錚錚鏘鏘地彈奏了起來。 汪元量琴藝果然是名不虛傳,不愧是宮廷琴師,名家里手。只見他指法嫻熟,技藝高超,行云流水般的彈奏,就像白居易筆下《琵琶行》描寫的那樣:“……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恨事……” 汪云量手中的古琴在他的一番彈奏下,一會兒音調(diào)低沉,琴聲凄婉,一會兒又情韻哀傷,感人至深,讓聽琴的人不由得肝腸寸斷,傷心欲絕。 “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原來,這個《胡笳十八拍》,為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為東漢才女蔡文姬所作。蔡文姬曾被匈奴左賢王擄掠為妻,流落北國十二年。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xiāng),渴望有朝一日返回中原。 《胡笳十八拍》正是蔡文姬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調(diào),融入中原古琴的琴意創(chuàng)作而成的琴曲,反映的是“文姬歸漢”的主題。全曲以感人的旋律,訴說了自己生不逢時的悲苦遭遇,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對故鄉(xiāng)深切思念的強烈感情。全曲氣貫長虹,情味深永,完整統(tǒng)一。 南宋亡國后,文天祥兵敗被俘,被羈押在大都兵馬司獄中,失去了人身自由。文天祥的心路也恰恰經(jīng)歷了如此復(fù)雜的歷程,自然也是特別地思念祖國山河,江南故土。他雖然和蔡文姬的遭遇不完全相同,但在古琴演奏的意境中,確實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其實,汪元量自己的心情也是沉重、復(fù)雜的。他經(jīng)歷過改朝換代,親眼見到時移世易,自己羈旅他鄉(xiāng),被迫強顏歡笑,茍且偷生。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故國山河,常用樂曲來表達心中的哀怨,用詩歌來宣泄內(nèi)心的憤懣。他之所以要出家為道士,正是表現(xiàn)他不愿意為忽必烈歌功頌德,不愿意替元朝粉飾太平的復(fù)雜心情。汪元量滿腔悲憤的情感,此刻借著《胡笳十八拍》傾訴出來,這比任何的千言萬語更能表達他的真正來意。 良久,曲終琴止。蔡文姬、文天祥、汪云量三人的遭遇,雖說各自迥然不同,但三人的心路歷程卻頗有些相似,思想感情也有相通之處。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只見文天祥屏聲斂氣聽完全曲,早已淚流滿面,啜泣不止。他一把握住汪元量的雙手,激動地說道:“太好了,你彈得太好了!你的彈奏,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給了我繼續(xù)斗爭下去的信心。我在孤苦寂寞的牢獄之中,總算是遇到了知音了?!?span> 不知不覺,眼見月升中天. 汪元量終于要告別文天祥離開了,他深情地勉勵文天祥:“必以忠孝白天下”,并說自己也將“歸死江南”。二人執(zhí)手相依,淚眼作別,難分難舍…… 自從博羅丞相勸降失敗后,獄方秉承博羅丞相的旨意,百般刁難、折磨文天祥。他們搜去了文天祥從南方帶來的衣物錢財,每天只給元鈔一錢五分充當(dāng)伙食費,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在文天祥關(guān)押燕京土牢,孑然一身、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幸好還有從峽江跟隨而來的發(fā)小張千載陪伴。張千載在監(jiān)獄附近租了一間小屋,每天都要到監(jiān)獄里來看望文天祥,形影相伴。還給文天祥做好吃可口的飯菜,一日三餐地供奉飲食,三年多時間一直沒有間斷過。他常常把最好的食物送給文天祥,自己卻舍不得吃,有時自己就是餓著肚子,也要設(shè)法讓文天祥吃飽,甚至幫別人家打短工,為的是混上一兩頓飽飯吃。 有一天,張千載又送來可口的飯菜和洗干凈的衣服,可他自己卻是衣衫襤縷,面有菜色,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文天祥心生疑竇,疾聲厲色,再三追問。張千載見無法隱瞞,便將剛剛外出打短工的事情和盤托出。 文天祥聽了心中一顫,半責(zé)怪半愧疚地說:“千載啊,你何苦要這樣呢?實在是對你不住啊,我這個快要死的人,還把你拖累成這個樣子,這叫我于心何忍?又如何吃得下去呀?……” 張千載聞言,連忙打斷文天祥的話:“丞相,你千萬別這樣說。你自入獄后受盡了折磨,身子骨一天天瘦下去,我是看著心痛呀!倘若天下義士看見你這副樣子,都會怪罪我服侍不周,我可擔(dān)待不起呀。我就是拼了命也要讓你吃飽肚子呀!” 張千載的一席話,說得文天祥熱淚盈眶,感到有這樣相知可靠的朋友,自己就是為大宋捐軀殉國也是值得的。就像小時候一樣,兩個人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三年來,張千載除了給文天祥洗衣送飯以外,還常常給他傳遞書信,把文天祥的詩文從獄中帶出去,傳播于天下,流傳于世間。三年來,文天祥堅持穿戴著南宋的官服官帽,蓋著隨身帶來的家鄉(xiāng)被褥,吃著張千載親手做的可口飯菜。獄中的文天祥之所以能夠堅持不接受元朝的一飯一菜,一衣一物,正是與獄外的張千載相依為命,相互勉勵,才使得自己不僅從張千載那里得到了衣食供奉,還從他身上吸取了無窮的力量,從而更加堅定了自己以死相抗、永保氣節(jié)的如磐信念。 文天祥深深地被張千載真誠的友誼、堅貞的意志所打動,但因為身陷囹圄,實在是無以為報。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八月,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了《感懷》一詩,以表達自己對好友張千載的感激之情: 泥涂猶幸瞻佳士,甘雨如何遇故知! 一死一生情義重,莫嫌收拾老牛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