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起始于1950年10月建立的“蘇南鎮(zhèn)江區(qū)干部子女學校“,最初校址在現(xiàn)八佰伴身下,原河濱飯店東半部的私立南華小學校舍。1950年12月,學校迀至仁章路“合作新村”,1954年2月與一墻之隔的仁章路小學合并,成立“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1984年9月健康路小學并入,班級逐步擴大,生數(shù)持續(xù)增多,優(yōu)良的教育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如今的中山路小學己成為鎮(zhèn)江市一所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窗口學校,成為義務教育階段家長和孩子們心中向往的學校。 圖為原中山路小學校園內(nèi)漂亮的行政辦公樓,系1947年建設的“合作新村”內(nèi)的私人花園洋房,原有6幢,大小房間58間。 這是2號樓,(圖片及標注來源《鎮(zhèn)江古今建筑》) 2號樓側(cè)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這里是校領(lǐng)導和教師辦公室,圓形窗戶下原擺放著學校唯一的電話機,號碼是三位數(shù)。圓窗外是一株高大的棗樹,秋天樹上會結(jié)著多個紅亮誘人的大伢棗,此照片上棗樹己不在樓下了。 原中山路小學校園一角 圖為五、六十年代的教室,位于大操場北側(cè),大操場東是花圃和幼兒園,南是省軍區(qū)大院,西是一座小山,其實就是個土墩,高約10多米,坡上長著桃樹,坡頂長著刺槐。那時,我能一口氣沖上山頂,站在山上可俯視古運河。有年春天在校工作的大舅還帶我上山掛過人造鳥巢。但不知何時“小山”被圍墻圈出去了,再后來建了京口飯店的“小山會議廳”等。今天從京口飯店小山餐廳西南和濱河路11號9幢東邊仍可看到殘存的部分“小山”。 經(jīng)查資料,此小山名為唐頹山,民國初年1918年曾在山的東麓建“鎮(zhèn)江縣立公共體育場”,1931年省體育場(原博愛路現(xiàn)健康路)建成后,此體育場冷落近乎閑置,抗戰(zhàn)時期為日軍駐地,即今中山路小學位置。(圖片來源《古城掠影》) 1879年(光緒五年),鎮(zhèn)江全圖,可見唐頹山位置,營門內(nèi)山下駐軍,這里離將軍府很近,小山上曾有閣,可瞭望城墻外。 清 張浤《唐頹山雨后晚眺》 倚眺唐頹閣,晴光四野生。 殘云留樹濕,斜日射山明。 江色連天色,歌聲雜櫓聲。 徘迴魚磬里,新月向人清。 唐頹山,今天的鎮(zhèn)江人知之甚少,但鎮(zhèn)江古城歷史上的“三山、五嶺、八大寺”相信不少人知曉,而羅漢寺就建在唐頹山上。 1931年11月,民國江蘇省會地圖,可見唐頹山(黃點處)東側(cè)己建公共體育場,即今中山路小學位置。 1947年8月的民國省會地圖,可見城墻尚在,唐頹山(黃點處)周圍建設情況,即后來的中山路小學所處位置及環(huán)境變化。奇怪的是圖上沒有標注“合作新村”,更無幾幢小洋樓蹤影?“合作新村”建于1947年。 唐頹山近百年來,經(jīng)水土流失,風化侵蝕和人為干預,如今僅存兩南角小土堆了。如同運河對過中山橋南側(cè)那座小山,當年在中山橋小學(1952一1984)校園內(nèi),如今早已夷為平地蓋上高樓了,古城鎮(zhèn)江的山河早已舊貌新顏了。 “小山”的記憶雖己遠去,但中小校園不見了“小山”,我卻至今難以釋懷,“小山”還在中小校園內(nèi)多好! 2010年鎮(zhèn)江影像地圖,看中山路小學和西鄰的情況,如唐頹山留給“中小”,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原“中小”禮堂,在這里我曾聽過老紅軍李珊阿姨講她過去的革命斗爭故事;在這里曾參加鎮(zhèn)江市少年之家紅領(lǐng)巾藝術(shù)團與上海福利院“馬蘭花”劇組的聯(lián)歡會;在這里曾看到有母親參加的“中小”女教師表演唱:“人民公社有位幸福的老媽媽,她有五個活潑可愛的女兒……”,老媽媽由喬香蕓老師扮演,母親扮演“工農(nóng)商學兵”中的小女兒,一名人民海軍戰(zhàn)士。 圖片來源:中山路小學校史資料《足跡》 那些年,“中小”校園是我頑皮的好去處,大舅住校,母親值班時,我就悄悄跟過去,小心躲過門衛(wèi)仇叔叔看似嚴厲的目光。暑假里,夏日的校園沒有了昔日的喧鬧,迎面撲鼻而來的是合歡樹花淡淡的清香,花圃冬青上不時飛過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豆娘,辛勤的螳螂在葉間為冬青捕捉著小蟲,高高的樹技上常攀歇著幾只漂亮的綠頭大蜻蜓,樹叢中不時傳來金鈴子動聽的低韻聲,草地上螞蚱歡快地蹦噠跳躍著,高大的楊樹刺槐上的知了嗚唱聲時起彼伏,棗樹柿樹葡萄架都掛上了即將成熟卻令人眼饞的果子……,看似寂靜的“中小”校園,卻是一派生機盎然。 記起一件趣事:那年做畢業(yè)班班主任的母親班上,從徐州轉(zhuǎn)來一位黃姓干部子弟,他常在課間跑到操場捉螞蚱吃,他這舌尖上的美味令同學們目瞪口呆,母親勸他:這個不衛(wèi)生、不能吃!他憨笑說:我們那邊大人小孩都愛吃這個……多年后,這位愛吃螞咋的小孩成了一名醫(yī)生,還來看望過我母親,我至今記得他的名字。 憑記憶繪出一張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山路小學平面示意圖,年代久遠,不免出錯,僅供參考,望友指正。那時的“中小”除了幾幢二層小洋樓,一色的青磚平房,校園寬敞。 五十年代末,“中小”還只有12個班,約600學生,六十年代初,有15一18個班,約900多學生,25一30名教師。同期市內(nèi)三所規(guī)模較大的小學是:寶蓋路小學,24個班約1300多學生;鎮(zhèn)師附小,22個班約1140多學生;八叉巷小學20個班近1100學生(不過對這個數(shù)字我存疑,我是八小1955級、1961屆畢業(yè)生,那時八小是四規(guī),我是六四班,且有56名同學。2019年是八小建校百年,老校友們只看到《京江晚報》上有一個版面,以表紀念。八小作為京口區(qū)歷史最悠久的“名?!?,曾經(jīng)的“中心”小學、特色學校,應再接再厲,發(fā)揚光大)。 這是一張珍貴的老照片,上面大約是六十年代初部分中山路小學教師在校園內(nèi)的一次合影,拍攝位置應該是在大操場,后面是南圍墻,當時操場南邊一排教室還沒有呢,可是我不能全部說出她(他)們的名字,開始我只認出14位老師,后在熱心校友趙惠宇及他同學幫助下又認出了照片上幾位老師名字。 前排左起:劉美玲、史荷芬、一一一、劉馥、吳小桐、林彬; 中排左起:陳錦仁、王梅、仲青云、何連生、陶谷音、白玲、裔延仁; 后排左起:高嵐、一一一、姚素芬、金素賢、一一一、柳肇壽?、張敏?、徐蘭英。 劉美玲老師曾任“中小”校領(lǐng)導,1982年調(diào)八叉巷小學任校長;史荷芬老師后來和我母親調(diào)入磨刀巷小學;劉馥老師一直是中山路幼兒園的園長,她愛人孫寄平曾是“干小”和“中小”初創(chuàng)時的校長,后調(diào)四中;漂亮的吳小桐是幼兒園老師,五十年代末還未結(jié)婚,一雙油亮的大辮子長及大腿,引來隔壁軍區(qū)年輕軍官多少“回頭率”;林彬1960年學校畢業(yè)前曾任我們少年之家紅領(lǐng)巾藝術(shù)團的輔導員,后擔任過“中小”領(lǐng)導多年,退休后,我??吹剿健爸行 睅兔Γl(fā)揮余熱,心系中小,她留著短發(fā),扎著蝴蝶結(jié)的青春模樣?,F(xiàn)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王梅老師后來調(diào)到了教育機關(guān)工作;仲青云老師的侄子曾是我單位的同事;何連生老師、劉美玲老師和我母親,1959年,三人先后各生了一個女孩;身形高大的陶谷音老師與我母親同年,生于1928年,她女兒與我年齡相當;風趣幽默的裔延仁老師,總是笑容可掬;高嵐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像電影演員張伐(電影“紅日”沈軍長),名如其人,英俊瀟灑,三年困難時期,他還和我大舅一起參加市馬拉松比賽,真不容易,聽說晚年定居香港;姚素芬老師在熱心同事,其中有我母親等的撮合下,與“中小”同事鄒兆順老師(鄒大個子)喜結(jié)良緣;金素賢老師,印象中北方人,后來調(diào)到市婦聯(lián)工作,前兩年市電視臺還報道采訪了退休后的她;幾位說不準名字的老師,后右二好像張敏?記得那年,我?guī)е鴦倳呗返男∶迷诖蟛賵鲎轿涷?,張敏老師急匆匆跑過來,抱起坐在地上的小妹就走,嘴里嘮叨著:小女孩不能坐在草地上!這事就像發(fā)生在昨天。后右三是柳肇壽老師?我怎認不出了,她在八叉巷小學教過我,還排演過文娛節(jié)目,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大學山教工宿舍,她竟然還能叫出我的名字,那時她是我大舅、小舅的鄰居。 好友和“中小”學子,六十年過去了,你們還能認出照片上的老師嗎?有你當年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嗎? 這是當年在鎮(zhèn)江“少年之家”實習的輔導員與少年之家負責人的合影,后左二就是我記憶中的林彬老師,不會錯的。鎮(zhèn)江少年之家建于1957年6月,當時只有3名工作人員,1959年紅領(lǐng)巾藝術(shù)團創(chuàng)立時,這批師范畢業(yè)生成了首批輔導員。照片前中為馮春才老師,時為少年之家負責人,今健在,88歲。前右二是我省鎮(zhèn)中校友陳錫禮的哥哥陳錫明老師。 這張照片是1964年,史荷芬老師(左三)和我母親(右二)從“中小”調(diào)到“磨刀巷小學”后,在教室樓上和幾位老師的一張照片,這大概是母親教師生涯在學校內(nèi)的唯一照片。照片左一為韓潔老師,她曾是我八叉巷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后來到京口區(qū)教育局工作,今年初,她的同事、網(wǎng)名“海納百川”,拜訪了精神矍鑠年近九十的韓潔老師,愿韓老師健康長壽。 “中小”老校友提供的珍貴老照片 1965年,中山路小學首屆五年制小學生年級畢業(yè)照,老師的面貌依稀可認,糊了點,五排左一是我大舅。(兩張老照片由校友縱抒(前排右三)提供,五排左一:衡毓輝,左二:傅小玲……) 三排右起,1劉馥、11韋軍勵、13陶谷音、14朱瑞華、15何連生、18陶家和、19柳肇壽、21林彬…; 四排右一,高嵐…; 五排后右二,仇少駒…… 我省鎮(zhèn)中校友1966屆高三(3)班的徐立中同學,是1954年“干小”與“仁章路”合并后的首批招收的新生,即中山路小學首批新生。1960年的畢業(yè)證書,校長韋軍勵。 這張1959年的獎狀,校長郭孝懷。 八十年代建設的“中小”教學樓(圖片摘自《鎮(zhèn)江教育志》。 今天的“中小”美麗的仁章校園 今日教師之風采 劉正才、薛翠娣語文名師工作室教學展示活動。 省教科院2004年舉辦的“薛翠娣校長教育思想研討會” 前任校長薛翠娣老師說:“中山路小學教師以中山路小學為榮,……這種榮譽感、自豪感、歸宿感帶來某種團體效應,增強了工作動力,維護了“積極進取,和諧合作”的風氣。” 圖為:優(yōu)秀班主任表彰 我校老師以“嚴謹而創(chuàng)新”為校風,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塑造學生心靈,以對事業(yè)的忠誠、執(zhí)著的精神描繪學生心目中的春天,精鑄出學校的教育品牌。 摘自《中山路小學校史資料之“足跡'前言》 老師們身體力行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工運動會 “中小”大禹山校區(qū)的老師們組織秋游活動。 趙茜老師在上課 劉培培老師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2020年10月16日,《京江晚報》登載的“中小”優(yōu)秀教師事跡,報道的三位教師是劉珊珊、徐石潔和楊海峰。前段時間“中小”大門口的櫥窗內(nèi)還展示了包括上面三位老師在內(nèi)的十余位各類先進人物的事跡,當我前幾天想去拍攝時,櫥窗內(nèi)容己更換了,其實“中小”的老師們:人人都是先進,個個都在光榮榜上。 劉珊珊老師 徐石潔老師 楊海峰老師 清晨, 我經(jīng)??吹剑瑒⒄判iL在校門口迊接上學的每一位孩子。 今天孩子們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 中山路小學努力使每一個孩子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fā)展。 我校學生以“勤”作為校訓勵志,形成“自主而規(guī)范”的學風,學生們以規(guī)范的道德衡量自己,學會做人;以勤奮的腳步穩(wěn)健行走,學會求知;以雛鷹的奮飛鍛煉體魄,仰望更高的天空。 摘自《 鎮(zhèn)江中山路小學校史資料,“足跡”篇前言》 如花似錦的校園里,處處躍動著充滿活力而又和諧的音符;在現(xiàn)代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孕育著充滿自信而又智慧的未來建設者……。 “ 軍營一日”及“慶生十歲”聯(lián)合中隊活動。 中華經(jīng)典詩文誦讀展演,努力建設詩詞學校。 成長、感恩、追夢,主題演唱會。 學校拉拉操隊,多次參加全國暨全省拉拉操比賽累獲佳績。 校歌詠隊, 參加省小學生歌詠大賽。 校外實踐活動,參觀市博物館。 劉正才校長給體育小健兒頒獎 中山路小學從當初創(chuàng)建時的5個班70多名學生發(fā)展到如今的40多個班2000多學生,可教學區(qū)域沒有擴大,螺絲殼內(nèi)做道場,拆建向空中發(fā)展,仍然生均面積嚴重不足。為此,2017年政府決定將四中教學區(qū)全部劃給中山路小學,2019年9月開始了改擴建工程,預計今天底完成。這樣“中小”的面積將由原來的11畝擴大到34.7畝,將大大改善辦學條件,讓“中小”的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得到更好地輻射和利用,讓'蘇南名校,教韻流芳”。 興建中的新大門,原四中校門位置,左和上為綜藝樓,右為架空層運動場和餐廳及停車場。 興建中的架空層運動場,下為千人餐廳和有5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 仁章路旁原四中校園內(nèi)新建的綜藝大樓等建筑。 跨越仁章路的過街廊橋,漂亮安全,將兩個教學區(qū)連接在一起。 將軍巷西延改造完成,孩子們上學又多了條通道。 新改造的仁章路,重新鋪上了柏油路,高大的梧桐樹進行了修剪,原路口邊的人行道上搭建的“門面房”均己拆除,兩側(cè)人行道修繕一新,終于還路于民,方便、安全了孩子們上學之路,再也不愁上、放學交通擁堵“卡脖子”了。 2017年,中山路小學被評為全國第一屆“文明校園”。 中山路小學即將迊來建校七十周年了,成千上萬的中小學子從這里起步,走向祖國的四面八方,成為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的有用之才,其中不乏眾多遍布海內(nèi)外在各行各業(yè)做出杰出成績的校友,昨天他們?yōu)椤爸行 弊院?,今天“中小”為他們驕傲?/p> 和當年的班主任何連生老師合個影 我們畢業(yè)了!2019屆六(3)班。 2017屆六(4)班 孫女小學畢業(yè)了! 我們畢業(yè)了!六年基礎(chǔ),規(guī)劃一生,忘不了我們從這里起步,忘不了我們曾是“中小”的學子,忘不了辛勤哺育我們成長的老師,忘不了“仁章”精神對我們?nèi)松闹敢?/p> 花朵吐出芬芳,小樹長出嫩枝,怎能忘春風春雨,怎能忘園丁老師的培育。至今記得分別的那一天,再見了邱晶晶老師、徐薇老師、鄭霞老師,再見了英語吳老師、顏老師……。 所有的呵護,所有的關(guān)愛,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付出……這一刻都融化在離別的淚水中。 這是中山路小學建校五十周年全體教師合影,二排右五為我大舅,三排右三為我母親。那時母親雖己離開中小多年,但老校長韋軍勵特地關(guān)照我大舅:“別忘了,請通知丁巧英老師一起來參加”。大舅也己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調(diào)離“中小”到人大工作了。五十年代初,我大舅(丁國民)、小舅(丁國淮)、母親,兄妹三人同在中小任教,同學們分別稱他們?yōu)椋捍蠖±蠋?、丁老師、小丁老師,如今大舅小舅(四中)已?jīng)離去,小丁老師也己是有了認知障礙的鮐背老人了,愿母親和她的老同事、老領(lǐng)導們健康長壽。 幾十年了,這張照片上我還能認出的老教師不多,二排左一何連生、左二柳肇壽、左五陶家和、左九韋軍勵、右二王梅、右四裔延仁;三排左四仇少駒、左六謝育清、左八仲青云;四排左一林彬。你們認識多少位老師? 今年元月,“中小”學子、鎮(zhèn)江著名農(nóng)業(yè)專家沈曉昆和原京口區(qū)教育局的朋友“海納百川”,專程拜望了已90高齡的老校長韋軍勵,穿越近七十年時光,我依稀可辨這張當年那么和藹可近的面厐。韋老是“干部子女學?!眲?chuàng)建時即走進校園的20歲師范畢業(yè)生,直至1987年退休,她把自己的一生最美好的年華!全都奉獻給了中山路小學。 和韋老一起1950年9月到“干小”直至在“中小”退休的還有一位當年24歲的仇少駒叔叔,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門衛(wèi)帶打鐘,綠化加清掃,以校為家,成為同樣住校的我大舅的好友,前幾年我還看到他同“中小”退休教師旅游的照片呢。 2014年, 豐成功、陶家和、何連生、林彬老師與1964年入伍的李紅凱(后左二)及1965屆畢業(yè)的縱抒(后右二)等同學小聚。 李紅凱,1964年10歲從中山路小學特招進入廣州軍區(qū)戰(zhàn)士雜技演出隊,后任隊長,在多次國際雜技比賽中為祖國贏得榮譽。 2016年8月,1968屆3班同學與當年的老師聚會 2015年1月,旅美青年鋼琴家蔣晴回母校看望老師。 此前,蔣晴曾回??赐蠋?,感恩“中小”。 知名校友: 以上資料摘自中山路小學建校六十周年叢書《情懷》。 中山路小學建校50周年紀念冊 (1950一一2000) 2010年, 中山路小學建校六十周年時,由韋軍勵、韋成功、劉正才、吳永平、李鋒、張晨暉、楊海峰、李飛、沈紅霞、蔣凱等同志編撰的系列紀念從刊,為中山路小學留下寶貴的校史資料和數(shù)十年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中山路小學校校徽 我雖不是“中小”學子,但由于母親舅舅曾在“中小”工作多年,“中小”裝滿了我魂牽夢縈的童年記憶,捉知了、逮蟋蟀,打牙栆、摘葡萄,偷吃菜地里半生不熟的番茄,看大人們反右派、看小高爐出鐵水……?!爸行 备b滿了母親、舅舅和他們的同事,那一代教師們?yōu)樾轮袊逃聵I(yè)默默奉獻的情懷。 圖為:革命前輩,中國的“保爾”一一吳運鐸,為中小題字。 圖為原江蘇省副省長王珉為中山路小學的題字 圖為原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為中山路小學的題字。 在中山路小學改擴建工程完工在即,并將要迎來七十歲生日之際,我衷心祝愿她;越辦越好!“中小”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輝煌! 歡迊指正! 2020年10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