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演唱會最后一首,他沒唱。 把話筒伸向觀眾,萬人大合唱《送你一朵小紅花》。 燈光掃過,他低頭抹了一下眼角。 就那一秒,彈幕炸了—— “易烊千璽居然哭了?” “原來他也會酸鼻子?!?/span> 02 我盯著屏幕,心里咯噔一下。 認(rèn)識他那年,他才13歲,鍋蓋頭,站得筆直,像一根被拉緊的弦。 記者采訪,問“累不累”,他答“習(xí)慣了”。 問“想不想休息”,他說“怕一停就掉隊”。 那一年,我就知道,這小孩把情緒上了鎖。 03 這一鎖,就是12年。 拍《少年的你》,他演小北。 殺青那天,劇組吃散伙飯,他悄悄把摩托車鑰匙收進(jìn)兜里,誰也沒給。 后來采訪解釋:“小北的東西,得留一樣,不然像把人家扔半路。” 聽得我心里一酸—— 他不是在演角色,他是在陪角色長大,然后親手送走。 04 如今25歲,他終于學(xué)會“告別”。 新專訪里,他說:“演完就畫個叉,不再回頭?!?/span> 可也補了一句:“有時候,真不想當(dāng)男主角了?!?/span> 一句話,把流量、票房、九千萬粉絲,全擋在門外。 他說想客串,想演“怪角色”,想把自己縮到最小。 這不是任性,是自救。 誰都有被“易烊千璽”這個名字壓到喘不過氣的時候,包括他自己。 05 演唱會取名“礐嶨”,生僻到輸入法都打不出。 他解釋:就是石頭堆成的山。 多像他自己—— 5歲練舞,石頭一塊; 13歲出道,石頭一塊; 18歲考中戲,石頭一塊; 25歲拿戛納,石頭一塊。 外表越來越鋒利,內(nèi)里越來越空。 直到他摸到陶土。 06 公司給他搭了間小窯,在北京六環(huán)外。 不拍戲的日子,他就蹲在那兒捏泥巴。 一邊捏,一邊發(fā)呆。 泥片太干,會裂;太濕,會塌。 他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也有努力不一定成的事。 于是干脆不趕時間,讓泥巴自己慢慢來。 燒窯那天,他發(fā)朋友圈: “裂就裂吧,反正還能再捏。” 我第一次見他對自己這么寬容。 07 我想到自己。 30歲那年,我辭職寫劇本,天天被甲方罵“矯情”。 回家抱著電腦哭,卻跟爸媽說“挺好的”。 直到有天,我媽遞給我一杯水,淡淡一句: “實在撐不住就回來,爸媽養(yǎng)你兩個月?!?/span> 我當(dāng)場破防。 原來人真正需要的,不是“你要加油”,而是“別怕,裂了就再捏”。 08 易烊千璽的“打開”,沒有熱搜那么夸張。 不是突然話癆,也不是放飛自我。 他只是允許自己偶爾哭、偶爾裂、偶爾不想當(dāng)主角。 專訪里,記者問他:“以后啥打算?” 他想了半天,憋出一句: “先讓名字歇會兒。” 說完笑了,像終于把12斤重的書包扔地上。 09 所以,別急著催他“徹底放飛”。 有些人開花要慢一拍,可一旦開了,就是漫山遍野。 就像他演唱會最后那幕—— 觀眾唱到“獎勵你一朵小紅花”時,他抬頭看天,燈光打在臉上,亮得晃眼。 那一刻我忽然懂: 他不是在“立人設(shè)”,他是在拆圍墻。 一塊磚,一塊磚,拆給所有人看: “你們瞧,我也怕,也累,也哭?!?/span> 然后拍拍手上的土,繼續(xù)往山上走。 10 如果你也在爬坡,別慌。 允許自己慢,允許自己裂,允許自己不想當(dāng)主角。 就像易烊千璽說的: “解題過程比交卷開心。” 我們都不確定山頂有什么, 但確定的是—— 一步一步,總能上去。 11 節(jié)目播出后,他的左手腕仍系著那根紅繩。 粉絲問:“本命年都過了,怎么還不摘?” 他答:“留著,提醒我先做自己,再做易烊千璽?!?/span> 你看,25歲才學(xué)會哭的小孩, 其實已經(jīng)找到了最硬的盔甲—— 把名字藏起來,把真心亮出來。 這就夠了。 【感謝關(guān)注,本文為個人見解,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