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往往會陷入一種難以言喻的困境: 即使身處人群中,卻依然感到孤獨;渴望被理解,卻難以表達出真實的自己。 這種自我矛盾的內(nèi)在狀態(tài)是如此真實地困擾著自己。 或許,讓你感到痛苦的從來不是外界的事物,而是內(nèi)心的紛爭。 自體的破碎才是難以跨越的深淵,那是一種不確定、不穩(wěn)定、不安全,讓自己瀕臨崩潰的感覺。 當自己試圖去挖掘創(chuàng)傷時,內(nèi)心的破碎感會更為強烈。 身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會把自己經(jīng)歷的很多事情都之視為創(chuàng)傷。更是無法擁抱和托舉自己,需要尋找能讓自己穩(wěn)定的力量,以免自我的徹底崩解。 ![]()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恰到好處的“鏡映”。 父母常常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這面鏡子的角色。 當一個孩子向父母展示自己的成就時,父母的回應是肯定的、喜悅的,并充滿鼓勵的,那么孩子感受到的是,我被看見了、被認同了,我是有價值的。 如若從父母那里沒有得到回應或得到的回應是否定的、挑剔的,甚至是貶低的,那么孩子的感受必然是消極的。 而大多數(shù)人的痛苦往往源于童年時的“鏡映”,要么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要么得到的是消極的回應。 自己也會因此對自我的認知產(chǎn)生扭曲和偏差,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沒有價值的。 這樣的“鏡映”往往伴隨人的一生。 即使是成年人,仍然需要被看見、被理解和被認同。 人的成長不僅僅是自我的體驗,更需要通過不同的關系和環(huán)境來照見自己。 去嘗試更多新奇的事物,去連接更多不同的人,去到那些能托舉和滋養(yǎng)自己的環(huán)境中。 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人才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從而獲得自我的認同感。 ![]() 但是很多時候,人總是覺得表達自己的需要是羞恥的。 每當自己想表達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時,自己都會預設好結局。認為自己的需求不重要,所以選擇了隱忍。又或者,認為即使自己表達了也會被對方拒絕,因此選擇了沉默。 最終,自己總是成為被他人忽視的存在。 然而,自己壓抑的需要從來沒有消失。它會成為自己痛苦的根源,內(nèi)在的自我也會越來越拉扯。在某一瞬間,突然覺得自我開始破碎了。 這樣的自己在任何關系中也會失衡。 因為你總是在照顧他人的需要,自己扮演的永遠是一個單向的付出者。 實際上,在一段關系中,勇敢向?qū)Ψ奖磉_自己的需要,才能讓對方更清楚地了解你,也能讓對方感受到,被人需要的感覺其實挺好。 表達自己的需要不是可恥的,依賴他人也并不全是弱點,而自己的脆弱同樣不是缺陷。 這是每個人內(nèi)在的自然組成。 ![]() 在這個強調(diào)獨立的時代,真正的成熟并不完全是獨立,而在于自己勇敢地承認和擁抱自己的需要,并借助他人的力量來滿足這些需要,以及在恰當?shù)臅r候為他人提供這些精神養(yǎng)料。 敢于需要他人,才是勇敢和真實的。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 ![]() 記得點個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