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改天”、“下次”和“有機會”,通常就是“沒有那一天”和“沒有機會”的意思。 別太當真,這是一種委婉的拒絕或客套。 02. 能說真話,但不必把所有真話都說出來。 真誠不等于口無遮攔,看破不說破,是給別人留情面,也是給自己留余地。 03. 別人自嘲時,千萬不要附和。 他可以說自己胖/笨/窮,但你不行。你只需要笑著反駁他,或者保持沉默。 04. 求人辦事,對方說“這事有點難辦啊”,其實是在告訴你“這事可以辦,但需要你表示表示”。 難辦不等于不能辦。 05. 不要試圖在公開場合說服一個和你觀點嚴重相左的人。 這只會讓他更堅持己見,并把你視為敵人。尊重不同,求同存異。 06. 永遠不要通過傳遞壞消息(尤其是與你無關的)來成為人群的焦點。 大家會下意識地把壞情緒和你這個人關聯起來。 07. 答應要慢一點,拒絕要快一點。 輕易允諾會顯得你的承諾很廉價;果斷拒絕能避免后續(xù)更多的麻煩。 08. 在職場上,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很多時候是成立的。 主動、適時地匯報困難、爭取資源,是一種重要能力。 09. 領導問你“忙不忙?”,潛臺詞是“有任務要安排給你了”。 千萬別回答“不忙”,這會顯得你的工作不飽和。 10. 別人幫你帶了早餐、發(fā)了紅包等小錢,一定要當場轉給對方。 沒人缺這點錢,但沒人喜歡愛占小便宜的人。 11. 集體活動中,不要太拿自己當回事,也不要太不拿自己當回事。 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搶風頭,也不做隱形人。 12. 功勞面前,要把團隊和領導放在前面;責任面前,要多承擔自己的部分。 這是一種格局,領導都看得懂。 13. 不要公開和你的領導/上司唱反調,即使他說錯了。 私下溝通是更好的方式,公開挑戰(zhàn)權威的后果通常很嚴重。 14. 同事之間,關系再好,也多是競爭與合作并存。 不要把私事全盤托出,保護好自己是第一位的。 15. 這個世界上除了你父母,很少有人真正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所以,“悶聲發(fā)大財” 是古人的大智慧。炫耀是災難的開始。 16. 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價值交換。 你不能提供對方所需要的價值(情緒價值、資源價值、經濟價值等),關系就很難維系。 17. 別人沒有爽快地答應,其實就是拒絕。 別再刨根問底,讓彼此難堪。 18. 好為人師是種病,得治。 在別人沒有主動請教的情況下,不要主動去指導、教育別人。 19. 永遠不要空手去別人家做客。 無論關系多好,帶點水果、零食或一瓶酒,是基本的禮節(jié)。 20. 還人情,要比對方給予的再多一點。 這樣下次你再有需要,別人還會愿意幫你。 21. 警惕突然升溫的關系。 對方要么是有求于你,要么是把你當成了目標(比如推銷、殺豬盤)。 22. 把“你聽懂了嗎?”換成“我講清楚了嗎?”。 小小的改變,能讓你顯得謙遜和善解人意得多。 23. 不要考驗人性,人性經不起考驗。 很多關系之所以穩(wěn)固,只是因為沒有遇到足夠大的誘惑或壓力。 24. 同情弱者,但遠離并警惕一直很弱、充滿負能量的人。 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消耗你。 25. 人們會同情一個比自己弱很多的人,但會嫉妒一個比自己好一點的人。 所以,向真正強者學習,向弱者施以援手,對同行者保持謙遜。 26.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能在你低谷時依然陪伴你的人,值得用一生去珍惜。 27. 日久見人心, 但一件事也足以讓你看清一個人。 留意那些關鍵事件中他人的反應。 28. 越是親近的人,越可能嫉妒你的成功。 這是最扎心但最真實的人性之一。 29. 沒有當場答應的事情,就是拒絕了。 適用于求職、表白、合作等各種場景。 30. 人脈的關鍵在于你自身有多“強”,而不是你認識多少人。 當你強大起來,人脈會主動來找你。 31. 永遠保留30%的神秘感。 這不僅是保護自己的底牌,也是保持吸引力的秘訣。 32. 不要輕易得罪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比如保安、保潔、前臺,他們有時能幫你大忙,也能壞你大事。 33. 身體健康和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底牌和資本。 很多人在失去后才知道這一點。 34. 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你的實力。 不卑不亢,專注提升自己,是解決大多數人際問題的鑰匙。 35. 所有這些“潛規(guī)則”,都是為了更好地與人相處、保護自己,而不是讓你變得犬儒主義(憤世嫉俗)。 在知曉這些規(guī)則后,你依然可以選擇做一個溫暖、善良、真誠的人,但這是一種有鋒芒的善良,是一種有選擇的真誠。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才是最高的境界。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