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陽在諸葛亮的人生履歷中占有重要一筆?!俺急静家?,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始終不忘南陽十年滋養(yǎng),其一生的著述中屢有提及;南陽人更是由衷地愛戴這位臥龍崗之子。諸葛亮病逝北伐途中不久,南陽人便在他當年躬耕讀書之處修廟祭祀,并代代相承。 黃權臥龍崗建庵祭諸葛。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人們懷念他生前的功德,紛紛“私祭之于道陌上”。時在南陽的蜀國故將黃權,即和當?shù)厝嗽谥T葛亮躬耕地臥龍崗上搭起一座草庵——諸葛庵,按時節(jié)祭祀諸葛亮。《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侯初亡,所在地求為立廟,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于道陌上……蜀亡,故將如黃權等先已在宛,其他族當多相依,故南陽有侯詞所謂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類?!贝藶槟详栁浜铎艚舻淖钤缬浭?。 元仁宗欽定南陽武侯祠。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欽定的。 據(jù)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率官員僚屬到臥龍崗拜謁諸葛亮祠,“顧瞻徘徊,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并在祠東建孔子廟,廟后建諸葛書院。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元仁宗于延祐四年將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臥龍崗上的武侯祠從此獲得朝廷欽定的地位。程鉅夫為元代翰林學士,當時參與集體研究并撰《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碑文。 明南陽府首倡武侯忌辰。進入明代,諸葛亮的形象已超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忠誠與智慧的化身。作為孕育諸葛亮成才的搖籃和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點,人們對諸葛亮躬耕、受三顧地的南陽臥龍崗更加仰慕。南陽武侯祠歷次的修葺擴建都是“政府行為”,規(guī)模也越來越壯觀。到明宣德初年,作為諸葛亮發(fā)跡之地的南陽,地方政府首倡以農歷八月二十八為武侯忌辰,屆時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 明世宗欽定春秋祭廟規(guī)。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世宗為南陽武侯祠敕賜門額“忠武”,在《敕賜忠武侯廟規(guī)會文祭品檄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每年春秋兩祭廟規(guī)(春祭在每年農歷二月的次丁日,即二月十四;秋祭在武侯忌辰,即農歷八月二十八),并確定了祭文、祭品、禮儀規(guī)制等。之后各地諸葛亮祠(廟)爭相效仿,春秋兩祭隨即風行全國。明世宗對南陽武侯祠十分重視,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他特遣駙馬都尉鄔景和到南陽隆重祭奠諸葛亮。 清官祭民祭虔誠拜智圣。清代祭拜諸葛亮分官祭與民祭,每年春秋兩祭,南陽知府及各縣知縣都要到場,新官上任,也要首先到臥龍崗祭拜諸葛亮。到了民國,祭拜諸葛亮分公祭、私祭。舊時南陽幾乎各行各業(yè)都有諸葛亮神社,特別是農歷八月二十八為諸葛亮忌辰,各行各業(yè)都組織人員,抬著祭臺、香表,敲鑼打鼓前去祭拜,場面宏大,參與者往往萬人以上。 民國時期,祭祀活動一直持續(xù)到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1934—1936年間,羅震先后任南陽縣縣長和河南第六區(qū)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每年的農歷八月二十八日,羅震都要率領僚屬及各界人士到臥龍崗祭祀諸葛亮。1936年公祭時還勒石留念,碑文為:“河南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羅震率南陽各界公祭漢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公于臥龍崗,藉崇先賢,以勵來茲。謹勒石紀念。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八日羅震立”。此外,羅震還編寫《大哉武侯》歌曲,號召人們傳唱。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陽大型的祭拜活動停止,但民間的祭祀仍年年不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