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們說歐陽修的《秋聲賦 》(五千字的長文,敬請各位看官耐心賞析) 先來簡單介紹下寫作背景: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作《秋聲賦 》,時年已五十三歲。他自二十九歲為范仲淹被落職事上書切責(zé)司諫高若訥,初貶夷陵;三十九歲復(fù)因論救推行慶歷新政諸君子,被反對者構(gòu)陷,再貶滁州;四十八歲那一年,丁母憂剛剛期滿復(fù)官,又有小人詐稱他奏請裁汰內(nèi)侍,激怒了宦官,被誣以他事,幾乎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謂歷盡宦海波濤。他本來體弱多病,四十歲時就白發(fā)蕭疏;現(xiàn)在五十多歲了,身體、心態(tài)更已經(jīng)進(jìn)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風(fēng)聲,他對秋聲特別敏感;秋天有各種色彩,他獨獨看到“慘淡”的顏色。正由于他對秋天有特殊的感受,發(fā)而為文,便秋懷滿紙,秋思遙深。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cōng)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 (1) 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崳骱釉谔?,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1) 銜枚: 古代秘密行軍時,為了保持部隊肅靜,常令士兵口里橫銜一根小棍,以免喧嘩。 夜間我正在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傳來,吃驚地傾聽,自語說:“好奇怪??!”這種聲音起先淅淅瀝瀝、蕭蕭瑟瑟,忽然間奔騰澎湃洶涌異常,猶如波濤在黑夜里翻滾,狂風(fēng)暴雨突如其來。它碰在物體上,如縱鍬摔錚發(fā)出金屬抨擊的聲音。有時又如軍隊奔襲敵陣,銜枚急走,聽不見號令,只聽見人馬行走之聲。我對書童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書童回來說:“星輝燦爛,月光皎潔,明亮的銀河橫在天空,四周不聞人聲,奇怪的聲音來自樹間”。 一開始歐陽修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皻W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倏然而聽之?!彼谇镆箤P闹轮镜刈x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歐陽修驚訝于這樣的聲音,細(xì)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fēng)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fēng)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fā)出如金鐵相撞的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jìn)之聲。歐陽修用風(fēng)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yuǎn)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之形。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他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主觀情感。 接著歐陽修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lián)翩,又回到現(xiàn)實,增強了藝術(shù)真實感。他對童子說:“此何聲也?如出視之?!蓖踊卮?“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蓖拥幕卮?,質(zhì)樸簡明意境優(yōu)美、含蓄。這里,歐陽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歐陽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他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了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luò)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秋聲盈耳,秋意無邊。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 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 (2)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3) 。是謂天地之義氣 (4) ,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 (5) ,夷則為七月之律 (6) 。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 (2) “夫秋”三句: 周制,掌刑法獄訟的官稱“秋官”。又,古人以陰陽配四季,春夏屬陽,秋冬屬陰。 (3)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古來征戰(zhàn),多在秋季。又,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屬金。 (4) 天地之義氣:《禮記·鄉(xiāng)飲酒義》:“天地嚴(yán)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yán)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笨追f達(dá)疏:“西南象秋始。” (5) 商聲主西方之音: 古代以五聲配四時,商聲屬秋;五聲和五行相配,則商聲屬金,主西方之音。 (6) 夷則為七月之律: 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為夷則。 我說:“啊,好悲傷啊!這是秋聲,它為什么要來呢?要說秋天的情狀是這樣的:它的顏色慘淡,煙霧紛揚云氣聚集;它的容貌清明,天空高曠陽光燦爛;其氣凜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蕭瑟,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的聲音時而凄厲悲切,時而呼嘯激揚。秋風(fēng)還沒起來的時候,綠草繁茂爭勝,樹木郁郁蔥蔥,讓人心曠神怡;秋風(fēng)一旦來臨,綠草就變了顏色,樹木也開始落葉?;ú輼淠局缘蛄悖褪沁@股肅殺之秋氣的余威。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jié),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中屬金。這就叫作天地的義氣,常以肅殺為本心。天對于萬物,是讓它們在春天成長,在秋天結(jié)出果實。所以,從它和音樂上的關(guān)系來看,秋天屬于商聲,陰歷七月是夷則之律。商聲,是表達(dá)悲傷的,萬物已經(jīng)衰老而感到悲傷;夷則,是表達(dá)殺戮的,萬物過了繁盛期就會趨于衰敗。 歐陽修接著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自答曰:“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飛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后萬物所呈現(xiàn)的風(fēng)貌和秋之內(nèi)在“氣質(zhì)”描繪得具體可感。那秋色: 輕煙飄飛不絕,薄云雖少未盡,色調(diào)是慘淡的。那秋容: 晴天有日光照耀,顯得凄清明朗;云薄則感到天高,天愈高則愈感空曠寥廓。那秋氣: 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至于秋意,則蕭條寂寞,仿佛萬物生意已盡,山川也神態(tài)黯然。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余威,就會使繁茂蓊郁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扒铩焙我杂羞@樣的威力?“秋”又何以會使人產(chǎn)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著,歐陽修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jìn)行了剖析和議論?!胺蚯铮坦僖?,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即老而悲傷;夷,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惫糯锰斓亍⑺臅r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jié)。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jié);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zhàn)爭的象征;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jié)實,意味著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官、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于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歷法聯(lián)系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抖Y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币?,是刪刈,殺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guī)律。他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jìn)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chǎn)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fā)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體現(xiàn)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fù)u其精 (7)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 (8) ,黟然黑者為星星 (9)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7) 必?fù)u其精: 損害精氣。 (8) 渥然丹者為槁木: 紅潤的容貌變?yōu)樯n老枯槁。 (9) 黟然黑者為星星: 烏黑的須發(fā)變成白色 “??!草木沒有感情,尚且不免按時飄落凋零,人作為動物,乃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無數(shù)的憂慮會讓他的心緒發(fā)生觸動,無數(shù)的瑣事會讓他的身體感受勞累;心中有所觸動,一定會耗損自己的精力。更何況人常常思考的是自己力所難及的事情,擔(dān)心的是自己的才智不能解決的事情,自然就會讓他豐腴紅潤的膚色變得枯槁,烏黑發(fā)亮的頭發(fā)變得花白。為什么人總是要用自己并非金石的身軀,去跟草木競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yīng)該仔細(xì)思量自己究竟是被什么殘害了身心,又怎能去怨恨那并不相關(guān)的秋聲?” 接著歐陽修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fā)議論。作者認(rèn)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著人的身心,內(nèi)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發(fā)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歐陽修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dāng)時他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chǎn)生的憂思所致。當(dāng)時他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且已近暮年,因此,心情郁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tǒng)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fā)。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書童沒有回答,已低著頭睡去,只聽見四周墻下蟲聲唧唧鳴叫,好像在應(yīng)和著我的嘆息。 深夜,歐陽修正陷入思考人生、無眠嘆息之中,童子卻“垂頭而睡”,漠然無動,這與李清照《如夢令》中她擔(dān)心“綠肥紅瘦”,而侍兒“卻道海棠依舊”,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對比,以童子的單純無憂襯出歐陽修秋懷的紛繁復(fù)雜,更顯得兩間一人,彷徨寂寞。 歐陽修的這篇《秋聲賦 》從秋聲、秋狀、秋心三個角度,調(diào)動了化虛為實、烘托、象征等多種藝術(shù)手段,寫秋之質(zhì),攝秋之魂,進(jìn)而形成了一種幽悄凄愴的意境。寫秋聲、秋狀,無非寫景狀物,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關(guān)鍵在于寫景狀物中融進(jìn)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舉例來說,作者把秋風(fēng)觸物之聲擬之為軍士銜枚疾走,便使人聯(lián)想到一場伏尸滿地、流血遍野的戰(zhàn)斗慘劇馬上就要發(fā)生,讀之能不緊張心悸嗎?秋色“慘淡”,令人聯(lián)想起孤兒寡婦無食無衣的面色,對此能不觸目心傷嗎?寫秋之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帶給人間的無非慘不忍睹的悲劇。至于商聲,正像陶潛《詠荊軻》說的那樣——“商聲更流涕,羽奏壯士驚”,更令人不忍卒聽。由于作者用來描摹秋聲、秋狀、秋心的事物,無不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讀此文,便如身臨其境,徙倚彷徨,愀然難以為懷。 《秋聲賦》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渾然天成。歐陽修不愧為文學(xué)大家,敘事簡括有法,議論迂徐有致;情感節(jié)制內(nèi)斂;語氣輕重和諧:節(jié)奏有張有馳;語言富于韻律。 處暑時節(jié)剛過,在這個秋風(fēng)悄然而至的節(jié)點,不妨打開歐陽修的《秋聲賦》,一方面欣賞歐陽修優(yōu)美的文字所帶給你的藝術(shù)美感,另一方面細(xì)細(xì)品味秋色、秋容、秋氣、秋意,體驗自然、感悟人生。 附: 林云銘在《古文析義》這樣評價《秋聲賦》:“總是悲秋一意。初言聲,再言秋,復(fù)自秋推出聲來,又自聲推出所以來之故,見得天地本有自然之運,為生為殺,其勢不得不出于此,非有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無情,其摧敗零落,一聽諸時之自至,而人日以無窮之憂思,營營名利,竟圖一時之榮,而不知中動精搖,自速其老。是物之飄零者,在目前有聲之秋;人之戕賊者,在意中無聲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處帶出警悟,自是神品?!?/span> 推薦閱讀: 蘇軾、王安石的老師,靠什么“與民同樂”化解人生苦難?《醉翁亭記》有答案!(原文+譯文+深度解析) 遭貶第二年,他在黃州造了棟竹房子:北宋版“我的精神自救指南”(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深度解析) 一篇四百年前的游記竟藏著治愈現(xiàn)代人焦慮的終極答案?(袁宏道《滿井游記》原文+譯文+深度解析) 每日精讀一篇文章 只為提升你的品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