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同是夏至,古今碰撞。 唐代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在《池上》這樣寫夏至: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蓮花池塘的勝景,小童撐著小船,偷偷地采摘荷花回來,不知道隱藏蹤跡,離開時在池塘中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 宋代 宋朝趙師秀在《約客》這樣寫夏至: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約客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趙師秀,本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八世孫。只是,宗室子弟支系繁雜,趙師秀這一支已然淪為尋常子弟。趙師秀一生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滿,身無一事忙”。晚年宦游,寓居錢塘,逝于臨安,葬于西湖。一生清簡寒素,從無功名繞心?;蛟S也與身世有關(guān),他深深明白,利祿門楣,從來短暫,哪怕帝王之后,仍是過眼云煙,終將風(fēng)中消散。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梅雨,顧名思義,是江南青梅黃熟之際所落之雨。中國是青梅的原產(chǎn)地,青梅文化自然歷史悠久。唐代馮延巳寫“青梅如豆柳如絲”,宋代歐陽修寫“葉間梅子青如豆”,可見,梅子不大。它不止酸甜,更能解渴,梅子釀酒,風(fēng)靡多年。李白那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更是青梅詩詞之翹楚。一落梅雨,夏已過半。梅雨,很細(xì)很密,下起來綿綿不絕。就像唐代韓偓說的“三春日日黃梅雨”,家家戶戶都被籠罩在梅雨之中。此時,天冷地幽,身閑心遠(yuǎn)。人人百無聊賴,總是閉門不出。梅雨時候,人煙俱靜。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蛙聲陣陣。仿佛,除了潺潺雨聲,只剩鼓噪蛙鳴。 約客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梅雨一落,世事皆休。梅雨不知,他在等人。從天明等到夜半,等友人前來相伴。棋盤早已備好,油燈行將燃盡。本來萬事俱備,只差知音作陪。不想,獨自一人,等到油盡燈枯,等到棋子伶仃?;枘瑹粝拢e敲旗子,該是多么寂寞。寂寞是什么?是你哪怕明凈曠達(dá)、自在淡遠(yuǎn),也要人陪。 蘇軾在《次韻劉貢父獨直省中》這樣寫夏至:明窗畏日曉先暾,高柳鳴蜩午更喧。筆老新詩疑有物,心空客疾本無根。隔墻我亦眠風(fēng)榻,上馬君先鎖月軒。共喜早歸三伏近,解衣盤礴亦君恩。炎炎夏日,一早天氣就很熱,柳樹上的鳴蟬,令中午更加喧鬧。在此時節(jié),寫詩作文,心境自然清凈,諸病難以發(fā)生。我在隔壁翰林院也正昏昏然。我和您共同盼望早結(jié)束索院值守,皇帝能讓我們在三伏臨近的日子,回家解衣悠然盤坐。 清代 袁枚在《所見》中,這樣寫夏至: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牧童捕蟬的畫面:在野外的林蔭道上,牧童用稚嫩的童聲唱著歌,聽到樹上的蟬鳴,忽然停住了唱歌,屏住呼吸站在樹下,準(zhǔn)備捕捉樹上的鳴蟬。 《三禮義宗》云:“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即夏至的至,一代表陽氣達(dá)到鼎盛,二代表陰氣萌生,三代表陽光直射到最北的位置。也就是說,夏至是太陽北行的轉(zhuǎn)折點。 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夏至”是盛夏的起點,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xiàn)雷陣雨,但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從“夏至”起,經(jīng)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