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歷史溯源(上)--陰山以南 摘要: 包頭陰山以南有史料記載的歷史,不是趙武靈王擴地至九原的公元前300年。而是“魏惠王十九年,筑長城塞固陽 ”的公元前351年。 關鍵詞: 九原縣、五原縣、魏長城、“固陽”與“河陰”、塞外“第一城”。
一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是這座城市的內涵。包頭被稱為塞外包頭,以稀土和鋼鐵聞名于世。然而包頭不為人知的還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文明。 包頭市南臨黃河,北跨陰山及草原。將古代的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都包容于城市之中。 陰山南有,曾經中原王朝重要的城鎮(zhèn),九原郡和五原郡。 陰山北有,曾經統(tǒng)一草原的匈奴漠南王廷龍城。 包頭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場地。 探源包頭的歷史文化,應分為陰山南和陰山北。 包頭陰山以南,是黃河與石門水沖擊形成的小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一部分,水草豐美。黃河在此地多次改道。 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就有阿善先民在陰山及以南地區(qū)生活,出土了先民制衣用的骨針,播種用的骨錐桶,演奏用的陶塤等。 在戰(zhàn)國以前,陰山以南黃河以北,是戎狄民族的牧場。到趙武靈王時,在陰山以南修筑了阻擋匈奴的趙長城。為了圍護趙長城及以南地區(qū)的安全,在趙長城以南沿線修建、改建了多座城障。比較大的城障有九原城、固陽城、河陰城、曼柏城、西安陽城等。九原城是今包頭的麻池古城,趙武靈王擴建了九原城,趙九原城是今麻池古城南城的東邊,秦朝擴建后才是整個南城的面積,是秦九原郡郡址。 北城是漢武帝時期,在南城的西北擴建對接了一城,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形狀。漢武帝將南城稱為九原縣,北城稱為五原縣,一城分兩縣,是漢五原郡郡址。 多數(shù)人認為,包頭最早有史料記載的歷史,就追溯至趙國建九原城時,是公元前300年。然而筆者認為包頭陰山以南的歷史要更早。 在麻池古城的東邊七公里的位置,有一座邊長800米的古城,這城址面積在戰(zhàn)漢時期是一個大縣級的面積。地表有戰(zhàn)國、漢代、金元時期的陶瓦瓷片分散。沒有唐代時期的文化殘留物。不知為什么,此遺址卻被定為唐代中受降城遺址。經過筆者多年的實地考證,在今黃河南邊的達拉特旗昭君墳土梁上,找到了真正的唐代中受降城遺址。這一發(fā)現(xiàn)被學者和專家們廣泛認可。 那么敖陶窯子古城不是唐代的中受降城,它究竟是什么城呢? 筆者根據(jù)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的記載。對照黃河流過包頭地區(qū)的古城位置, 梁堅認為敖陶窯子古城對應的是戰(zhàn)國魏國的固陽塞,漢代的固陽縣故城。 孟家梁古城對應的是臨沃縣故城。 古城灣古城對應的是漢代固陵縣,北魏時期更名為塞泉城。 多年以來史學界對于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疆域是否到達包頭地區(qū)爭論不休。有些專家認為;魏國長城的疆域只達到了今延安附近,但是今延安附近沒有“固陽”地名的史料記載,“固陽”地名卻在包頭地區(qū)出現(xiàn)了兩千多年。 據(jù)《史記魏世家》載:“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筑長城,塞固陽,以備秦及西戎”。魏國的魏惠王,修筑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御秦國和西戎。固陽城是魏國北方長城終點的城障,可稱為是固陽塞或固陽城。至此“固陽”之名見于史載。 筆者認為;戰(zhàn)國初期魏國河西的疆域,以達到了陰山以南包頭的黃河邊。如果魏國疆域沒有達到包頭地區(qū),為何在《漢書·地理志》以及《水經注》的五原郡下,都記載有固陽縣、固陽城呢? 戰(zhàn)國初期魏河西長城的終點固陽城,就是包頭南郊的敖陶窯子古城。據(jù)伊盟考古工作者于1978年6月調查,在今包頭市南黃河對岸的達拉特旗白泥井鄉(xiāng),發(fā)現(xiàn)有魏長城遺跡。白泥井鄉(xiāng)的長城起于李三壕村,跨過新民堡、王愛召、樹林召、粉土圪旦,全長約100公里。 可以看出;魏國西河長城的北端,以到達包頭市黃河對岸的達拉特旗,與敖陶窯子古城僅一河之隔。但我們現(xiàn)在黃河的位置,并不是戰(zhàn)漢時期的黃河位置,黃河是會改道的,現(xiàn)在黃河在敖陶窯子古城的南邊,戰(zhàn)漢時期的黃河是在敖陶窯子古城的北邊。戰(zhàn)漢時期的敖陶窯子古城與達拉特旗、新民堡、王愛召、樹林召之間沒有黃河阻隔。魏國的長城可直抵黃河南岸的敖陶窯子古城。 秦直道的終點為何會修到九原郡,現(xiàn)在看是麻池古城的南面有黃河阻隔的,蒙恬是不會跨河建秦直道終點的。梁堅認為黃河在王莽時期改道了,將敖陶窯子古城和麻池古城置于黃河以北。
在戰(zhàn)國時期取地名十分講究,有帶“陽”的地名,必有一個帶“陰”的地名才對稱陰陽平衡。據(jù)《水經注》記載;河水又徑“河陰縣”故城北。---河水又東徑“固陽縣”故城南?!昂雨帯迸c“固陽”是上承于戰(zhàn)國魏國而來,漢代又沿用的地名。這段《水經注》的記載中“河陰”與“固陽”是 陰陽對應的。 河陰縣是位于達拉特旗的龍頭拐古城,在敖陶窯子古城西南30公里的黃河以南,在古代中國,山的南邊、水的北邊被稱為陽,山的北邊、水的南邊被稱為陰。 龍頭拐古城在黃河以南,故曰“河陰”。 敖陶窯子古城位于陰山以南,故曰“固陽”?!独ǖ刂尽酚涊d:“固陽有連山”。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些地名,有些事件有幸被記到了,但多數(shù)都沒有被記載到,逐步被歷史所遺忘。 春秋至戰(zhàn)國前期以黃河為界, 河北是戎狄民族的游牧區(qū)域。 河南是春秋五霸之盟主晉國的地界。戰(zhàn)國三家分晉后,黃河以南敖陶窯子古城地區(qū)屬魏國所有。魏惠王為了阻擋秦國和西戎的侵擾,用了十年的時間,將長城從陜西修到了包頭的黃河邊。固陽塞是魏長城的終點,固陽塞位置十分重要。在史書《魏世家》中兩次被提到。“魏惠王十九年,筑長城塞固陽 以備秦及西戎”,“ 秦衛(wèi)鞅圍魏固陽,降之”。
從以上記載可以認為,
包頭市高新區(qū)的敖陶窯子古城,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戰(zhàn)國魏北長城的終點固陽塞。是北方史載記錄到最早的一座古城,早于云中城與九原城,可以說是塞外“第一城”。 包頭陰山以南有史料記載的歷史,不是趙武靈王擴地至九原的公元前300年。而是“魏惠王十九年,筑長城塞固陽 ”的公元前351年。 至2024年,包頭陰山以南有史料記載的歷史已有2375年。
(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原創(chuàng)不易 轉載內容請注明出處)
作者簡介 梁堅:內蒙古包頭人 內蒙古包頭九原博物館理事會副理事長 人社部注冊藝術品評估鑒定師 市區(qū)級骨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固陽歷史研究會會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