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文1352字,閱讀用時3分鐘 ![]() ![]() 1 當孩子躺在地上哭鬧要玩具,你妥協的那一刻,就輸了。 商場里,一個四五歲的男孩躺在地上大哭,手指著貨架上的玩具車,聲嘶力竭地喊:“我就要這個!” 媽媽站在一旁滿臉尷尬,最終嘆了口氣:“好了好了,別哭了,給你買。” 孩子立刻止住哭聲,得意地爬起來。 這樣的場景,你或許并不陌生。 許多父母總說:“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span> 可現實是,當孩子習慣了用哭鬧和耍賴“贏”過父母的底線,那些未被建立的規(guī)矩,終將成為他們人生中難以填補的漏洞。 沒有原則的教育,就像一場沒有邊界的游戲,孩子看似自由,實則迷失。 ![]() 2 妥協的背后,是失控的未來 心理學中有一個“破窗效應”:一扇被打破的窗戶若不及時修補,就會有更多窗戶被打破。 孩子的行為亦是如此。 當他們發(fā)現“哭鬧”能打破父母的底線,試探便會步步升級。 今天在商場撒潑要玩具,明天可能逃課打游戲,成年后甚至對法律和道德失去敬畏。 曾有一位少年犯的母親在法庭上痛哭:“他小時候要什么我都給,為什么現在會變成這樣?” 答案很簡單:當父母把“滿足”等同于“愛”,孩子學會的不是感恩,而是掠奪。 規(guī)矩的缺失,本質是孩子對世界運行邏輯的誤解。 他們以為,人生的規(guī)則可以隨意推翻,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地反抗。 ![]() 3 原則是規(guī)矩的土壤,愛是原則的養(yǎng)分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放任”與“壓制”的二選一。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有一句經典:“規(guī)矩與自由,就像風箏與線。 沒有線的風箏飛不高,沒有風箏的線毫無意義?!?/span> 父母的原則,就是那根讓孩子飛向遠方的線。 但原則≠專制。 梁啟超教育子女時立下“三不原則”:不撒謊、不懶惰、不揮霍。 但他從不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而是以身作則。 他堅持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寫作,書房里永遠擺著未讀完的書。 女兒梁思莊回憶:“父親的書桌就是我們的課堂,他的脊背比任何訓斥都讓我們懂得自律?!?/span> 用愛滋養(yǎng)原則,孩子才會從“服從”走向“認同”。 當孩子明白“為什么不能熬夜玩手機”,而不是“因為媽媽會罵”,規(guī)矩便不再是枷鎖,而是保護自己的鎧甲。 ![]() 4 溫柔而堅定,是教育最美的姿態(tài) 建立原則的過程中,最難的往往是父母的“知行合一”。 許多家長抱怨:“我說了他不聽?。 ?/span> 但問題或許在于,你的原則,是否真的“存在”? 1.制定規(guī)則時,讓孩子成為“參與者”而非“服從者” 比如和孩子約定時,不是單純說“每天看動畫片不超過30分鐘,如果超時,明天就取消。” 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討論:“你覺得這樣公平嗎?為什么?”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抗會減少大半。 2.執(zhí)行時,態(tài)度溫柔,底線不退讓 孩子試探底線時往往會情緒爆發(fā)。 此時切忌兩種反應:一是心軟妥協,二是以暴制暴。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提出“溫和而堅定”法則:抱住哭鬧的孩子,平靜地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要,但我們的約定是不能破壞的。” 重復這句話,直到孩子情緒平復。 你的平靜,會讓孩子明白:情緒不是武器。 3.把“犯錯”變成成長的禮物 當孩子違反規(guī)則,懲罰不是目的。 可以引導他思考:“這次的問題怎么解決?下次如何避免?” 曾有位父親發(fā)現兒子偷拿零錢后,沒有打罵,而是帶著孩子送還并道歉,最后說:“這件事我們保密,但你要用做家務賺回這些錢。” 多年后,兒子在日記里寫道:“那天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責任?!?/span> ![]() 5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離開你” 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當我們談論規(guī)矩,本質上是在幫助孩子理解:世界有其運行法則,而真正的自由,源于對法則的敬畏與駕馭。 那些在原則中長大的孩子,或許小時候少了一些“隨心所欲”的快樂,但他們會懂得: 守時,是對他人生命的尊重; 誠實,是讓心靈輕盈的智慧; 自律,是解鎖更多自由的密碼。 若干年后,當你的孩子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他不會慌張地四處尋找依靠,而是能從容地說:“我知道該怎么做?!?/span> 因為父母曾經用堅定的愛,在他心里種下了一盞不滅的燈。 ![]() 6 教育是一場關于生命的對話。 你有原則,孩子才會有丈量世界的尺; 你守得住底線,孩子才看得清遠方的路。 END ![]() 上萬人還在看
作者標簽:原深圳百花片區(qū)某大型教培機構優(yōu)秀老師(有教資)/開過中考數學工作室/參編過多本教材書籍/PMP(國際項目管理師)/二胎寶媽/一個樂于分享的自媒體人 |
|
|
來自: 杞鄉(xiāng)青年 > 《校園安全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