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來自卷卷書房 第75篇 原創(chuàng)文章 Hi,我是卷卷~ 前些天,我收到一條留言:卷卷,我覺得你好會讀書啊,每次看你寫的讀書分享文章都覺得受益匪淺,請問你是怎么讀透一本書的?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在凡事追求速成的當下,許多人把閱讀也當成一場競賽,一心追逐讀書數(shù)量這一“虛榮指標”,卻驚覺書雖讀完,腦海卻沒留下多少東西。 大家都知道,讀書是最低成本的進步方式。但真正能促成改變的,不是你讀完了100本書,而是你能把其中10本書徹底吸收內化。 也就是說,“讀透”一本書,遠比“讀完”一本書更重要。 那怎樣才能讀透一本書?我的建議是:建立自己的深度閱讀sop,并認真執(zhí)行。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如何真正讀懂一本書,以及如何建立閱讀sop。包含兩方面內容: 一、為什么“讀透”比“讀完”更重要 二、我的深度閱讀SOP 下面,進入正文~ ![]() 為什么“讀透”比“讀完”更重要 要想把讀過的書,變成滋養(yǎng)我們精神世界的養(yǎng)分,變成搭建我們知識體系的一磚一瓦,就要把閱讀目的變成“讀透”而非“讀完”。 “讀透”一本書和“讀完”一本書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在閱讀層次、閱讀收獲上卻有顯著差別。 如果僅僅追求讀完,很容易把閱讀異化為打卡任務,讀書時被動接受為主,讀完后也只能記住一些碎片信息,或只能粗淺了解書中內容。 而讀透一本書,意味著你能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書中知識,能將其融會貫通,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僅知道書中有什么,還明白為什么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知識。 我在陽志平老師的公眾號“心智工具箱”上看過一篇文章,講閱讀有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知其一”,就是知道作者想讓你知道的內容,即能夠理解作者的觀點和意圖,屬于較淺層次的閱讀。 第二層次是“知其二”,要求讀者超越作者,不僅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還知道作者沒有表達的,屬于較深層次的閱讀。 所謂“讀透”一本書,就是讀書時不僅要知其一,還要知其二。 閱讀之旅,始于知其一,終于知其二。 我們不僅要從書中汲取知識,更要通過對話和超越,提升自身的認知境界。 ![]() 我的深度閱讀SOP 既然讀透比讀完更重要,那怎么做才能讀透一本書? 我的建議是:建立自己的深度閱讀SOP,并認真執(zhí)行。 SOP的全稱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翻譯成中文就是“標準作業(yè)程序”,指的是將某一件事的標準操作步驟和要求以統(tǒng)一的格式描述出來,用于指導和規(guī)范日常的工作。 用接地氣的話來說,SOP就是一套固定流程,使用這套流程,可以使一件特定事項變得程式化,提高做事效率和質量。 細心的朋友應該留意到了,我前面幾篇文章的標題,都是“讀透某本書”,目前已發(fā)布4篇解讀,分別針對4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深度工作》《筆記的方法》《掌控習慣》。 讀這4本書,我采用的都是一套固定的SOP,一共6個步驟: Step1 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精讀 市面上那么多書,并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花時間精讀。因此,深度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先來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精讀。 推薦2種判斷方法: 一是檢視閱讀法。該方法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指的是通過書名、序言、目錄、簡介等,進行系統(tǒng)化略讀。 二是抽樣閱讀。翻到感興趣的章節(jié),逐字閱讀,評估書籍內容與自己需求的適配程度,再決定是否精讀。 Step2 精讀+卡片筆記 精讀,就是要帶著你的全部注意力進行主動閱讀。 我的閱讀習慣是,每天設定閱讀量(如今天讀完1-2章),讀完固定章節(jié)便停止閱讀,用卡片筆記法,記錄這一天的閱讀收獲,目的在于把握書籍細部內容和碎片化重點。 我的卡片筆記有以下幾種類型: 新知卡:記錄書中對我有啟發(fā)的觀點,或者我新學到的知識。 概念卡:記錄專業(yè)術語。 案例卡:記錄書中的經(jīng)典案例、數(shù)據(jù)等內容。 金句卡:摘錄書中最精煉、最富感染力,能直擊主題、引發(fā)共鳴的句子。 行動卡:記錄我的行動靈感,或作者建議的實踐內容。 記錄格式上,我的習慣是:用關鍵詞做標題,中間寫筆記內容,注意區(qū)分出原文和自己的延伸思考(比如可以用畫線、標記顏色來表示引用原文內容),最后標注書名。 結合我正在讀的《故事力》這本書,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卡片筆記長什么樣。 ![]() Step3 整理筆記 按照第二步精讀完整本書后,會形成很多碎片化的卡片筆記,這一步要做的,就是將碎片筆記進行整合,重新架構整本書的內容,完成知識重組和內化。 我的方法是,將碎片筆記全部整合到“萬能讀書筆記模板”中,形成一份完整的精讀筆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如何做讀書筆記的內容,可以看這篇文章→ 如何徹底內化一本書?3層心法+萬能讀書筆記法,告別讀后即忘!里面有非常詳細的分享。 Step4 輸出 輸出是檢驗自己是否真正讀懂一本書的最好方法。 推薦2種輸出方式: 一是畫思維導圖。畫思維導圖的過程,能幫我們重新梳理書籍內容,搭建自己的思考框架,看清作者論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是寫讀書文章。讀書文章聚焦個人收獲和總結,包含獨立思考和個人見解,是一篇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文章,能幫我們把碎片收獲變成系統(tǒng)的知識內容。 如果你每讀完一本書,都能同步輸出一張思維導圖,能寫出一篇高質量讀書文章,那說明你真的讀透了這本書。 Step5 應用 讀書的目的在于“用書”,只有把書中那些好的方法、好的理念真正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實現(xiàn)自我進化和提升。 分享一個我“用書”的策略:建立最小行動單元,從一本書中只選取1個可執(zhí)行策略,去做,去實踐,去改變。 比如,我從《深度工作》這本書中提取的1個行動策略是“時間塊工作法”,即在上午9點到10點半這90分鐘內,進行深度工作,專攻難度大、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 Step6 建立個人圖書館 最后一步,把一本書的相關信息整理至個人圖書館。像存錢一樣,把知識存入你的知識庫。 我從2021年起,開始搭建自己的電子圖書館,詳細記錄每本書的書名、類別、開始閱讀時間、結束閱讀時間、輸出方式等內容。 ![]() 建立個人圖書館有2個好處:一是能真實記錄每月、每年讀了多少本書,便于科學制定讀書計劃。二是能直觀了解全年讀書興趣分布、輸出情況。 隨著閱讀量的增多,你的圖書館也越來越豐富,看著一張張知識卡片和滿滿當當?shù)臅畽n案,會非常有成就感! 以上,便是我的深度閱讀SOP。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fā)~ ![]() ![]() 從今天起,把“讀透”當作與作者的平等對話 在書頁間批注你的質疑 在筆記里記錄你的思想 在行動中兌現(xiàn)知識的重量 當你書架上的“已讀”變成“已用” 閱讀,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 感謝閱讀,下期再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