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岳懷讓禪師,來自金州安康(今屬陜西),俗姓杜。他遠道從嵩山來到曹溪寶林寺,向惠能禪師求教。在六祖的連番詢問下,懷讓禪師展現了其深厚的禪修造詣。六祖惠能大師深受其悟性所打動,便將如來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門傳付與他。懷讓禪師在湖南衡陽南岳隱居,并大力弘揚禪宗法脈。 同樣,青原行思禪師也前來參拜六祖。在六祖的啟發(fā)下,行思禪師進一步認識到禪宗的深奧與精髓。六祖感受到他也是佛門法器,于是也將法印傳付與他。青原行思禪師在吉州青原山般若寺精進修行,進一步弘揚了禪宗的智慧。 自此,禪宗的法脈從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位大德高僧處蓬勃發(fā)展。懷讓禪師一脈,經由馬祖道一禪師的傳承,法脈得以延續(xù)。而青原行思禪師一脈,則由石頭希遷禪師承繼,智慧之光不熄。此后,中國佛教的禪宗逐漸分化為五大宗派,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云門宗和法眼宗,共同構成了禪宗的繁榮景象。這正是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所預言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偈語所預示的。 第二階段,石頭希遷禪師將禪法傳給藹山文邃,藹山又傳給云巖曇晟,云巖再傳給良介禪師。良介禪師進一步傳給瑞州洞山曉聰,洞山又傳給本寂禪師,本寂禪師住在撫州曹山,由此形成了曹洞宗。 第三階段,百丈懷海禪師將禪法傳給靈佑禪師,靈佑再傳給潭州偽山文琇。另一方面,溈山靈祐禪師則將禪法傳給慧寂禪師,慧寂禪師住在袁州仰山,從而形成了溈仰宗。 第四階段,石頭希遷禪師再傳給天皇道悟,天皇又傳給龍?zhí)冻缧?,龍?zhí)对賯鹘o德山宣鑒。德山又傳給雪峰義存,雪峰最后傳給文偃禪師,文偃禪師住在韶州云門,由此誕生了云門宗。 第五階段,雪峰義存禪師將禪法傳給玄沙師備,玄沙再傳給羅漢桂琛,羅漢最后傳給文益禪師。文益禪師住在金陵(南京)清涼院,南唐中主李璟賜予他法眼火禪師的尊號,從而創(chuàng)立了法眼宗。 五家宗派各有其獨特風格。天隱修祖以五句話概括其特點:臨濟宗如“怒雷掩耳”,溈仰宗如“光含秋月”,曹洞宗如“萬派朝宗”,云門宗如“乾坤坐斷”,法眼宗則如“千山獨露”。盡管在度生方式和隨機應變方面各有差異,但歸根結底,五家宗派都源自曹溪寶林寺的六祖惠能大師,這真是“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此外,臨濟宗的行棒喝、溈仰宗的示圓相、曹洞宗的傳寶鏡、云門宗的一字關以及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機鋒,無不體現了曹溪門下的深厚禪風。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參悟修行,自然會有破顏含笑的一天。 再來看云門宗,其在宋代初期由凈慈寺的宗本禪師領銜,一度極為興盛。此宗法統(tǒng)內高僧輩出,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影響深遠。但至南宋時,云門宗開始逐漸衰敗,最終淡出歷史舞臺。 另一方面,曹洞宗雖由洞山良介禪師與曹山本寂禪師共同創(chuàng)立,但在南宋以前并未大放異彩。然而,在南宋時期,曹洞宗開始嶄露頭角,道風遠播,成為與臨濟宗并駕齊驅的大宗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