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上,一旦在投影屏幕上出現(xiàn)了意外畫面時,學生就會顯得異常興奮。我就會調(diào)侃學生,說他們不喜歡靜態(tài)的文字,只喜歡會動的畫面,最好還是互動的。此刻,學生們就會發(fā)出會心的笑聲,其實,他們明白老師是在批評那些喜歡打游戲的學生。 的確,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手機等通訊工具的功能多樣化,學生對電子產(chǎn)品的依賴性遠遠地超過了對書本的喜愛。從科學角度來看,過度使用電子產(chǎn)品,對于孩子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弊多利少的。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語文學習經(jīng)歷。其實,由于時代因素和家庭條件所限,那個時候幾乎找不到課外書來閱讀。于是,家里墻上的廣播喇叭成了我的好朋友。聽新聞和報紙摘要是我每天的必修課,沒有老師和家長要求,每天晚上八點鐘準時收聽半小時。也許,我那同齡人中還算可以的普通話也是這樣一點點熏陶來的,當然也難免帶有一絲鄉(xiāng)音。 后來,我擁有了一臺自己的小收音機,我對它的珍愛就如同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愿意放下手機一般。正是從這個小小的盒子中,我領(lǐng)略了大千世界的美好,感受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品嘗了社會人生的滋味。 最喜歡聽的是電影錄音剪輯,許多優(yōu)秀的外國電影都是先從廣播里聽來的。聽電影能讓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人物面貌,想象特定場景……后來,我有機會看到電影的原貌了,卻感覺所看到的畫面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精彩。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shù)”,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能夠彌補電影畫面中的許多不足。 除了新聞廣播、電影錄音剪輯之外,廣播劇也是我常聽的節(jié)目。印象較深的是《皇帝的新裝》,這個童話故事家喻戶曉,然而廣播劇演員用聲音來演繹則韻味無窮,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那是動畫片也難以呈現(xiàn)的。有一個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改編的音樂廣播劇令人至今難忘,主人公孫長寧吹奏的那明亮、樸質(zhì)、優(yōu)美的散文詩似的長笛聲深深地打動了音樂學院的教授,似乎還時常在我耳邊縈繞。 后來,我喜歡上了聽小說。印象很深的是長篇小說《沒有航標的河流》,每天半小時的小說連播,讓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跟隨著小說中的主人公歷經(jīng)生活的磨難,品嘗辛勞的滋味,腦海也浮現(xiàn)出一幅幅如詩的畫面。讀高中時,每天中午的一檔評書節(jié)目則是我們學生在宿舍的一堂必修課,《楊家將》《岳飛傳》《隋唐演義》,評書家那繪聲繪色的演說,都是堂堂精彩的語文課,豐富了我的語言積累,錘煉了我的形象思維,同時也訓練了我的專注力。 其實,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根植于大千世界,社會百態(tài)。要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重要的在于你應(yīng)當成為一個有心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