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在現代正念還是傳統修行中, 提起覺察是我們經常要練習的功課。 比如在觀呼吸的練習中, 帶領者說“現在請覺察到吸氣的整個過程”, 當吸氣的過程結束時, 這個針對吸氣所提起的覺察也就消失了, “那么此時請覺察到呼氣的整個過程”, 這個針對呼氣所提起的覺察就產生了, 當然它也會隨著呼氣的停止而消失。
為什么要經常提起覺察呢? 說提起覺察, 也就意味著提起覺察本身就是一個生滅的動作。 當覺察的對象消失的時候, 這個提起覺察也會同時消失, 而當另一個對象出現了, “提起覺察”這個動作又再次地產生。
我們還會觀察到, 對于某些現象, 我們期待持久恒常地發(fā)生, 好吃的想一直吃、好看的想一直看、 好聽的想一直聽、好受的想一直受…… 但是這些現象都是有出現、持續(xù)、消失的過程, 與我們的期待和預期是不相符的, 即便是所期待的在一定的時間段發(fā)生, 也會隨著持續(xù)的過程, 期待值會隨著期待被滿足進一步提高, 這也就是欲望升起的過程, 于是苦惱就在求之不得和斥而不離中產生了。
在一次次提起覺察的過程中, 假如我們體驗到現象無常變化的根本屬性, 那么對于現象執(zhí)取的期待也會減少很多, 這也就是發(fā)現“如我所愿”是無法被掌控的, 這個由體驗層面產生的認知, 力量要遠遠大于知識層面的知道。 覺察的純熟過程就是覺察速度的提高、 覺察的更加深入以及覺察視角的擴大, 更進一步發(fā)現我們根本無法左右任何內容的時候, 可以體驗到一切都是條件的相互作用, 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可以主宰一切, 這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一個過程, 也就會減少了對內容的第一視角代入感。
當我們不斷地練習這個提起覺察, 隨著覺察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 自然而然的會對對象的觀察越來越客觀, 客觀也就意味著主觀想法的影響在減少, 和對象之間的黏粘在減輕, 這就是去除執(zhí)著的過程, 心不被境況所轉, 這時就會獲得一種自在。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隨著練習的深入定力自然地增強, 覺照會也會自然地顯現出來。
覺照和提起覺察是有本質差別的, “提起覺察”的本質也是一個念頭, 并由這個念頭推動“提起覺察”這個行為的產生, 這個念頭的產生是由想要自在的動機產生。 意識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對象, 當提起覺察的念頭產生, 也就會打斷之前的思維過程, 從而影響了思維的連續(xù)性。 因此在最初練習的階段, 會感覺有些卡、不自然, 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只要繼續(xù)進行下去就行了。
提起覺察的練習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 可以安全有效的幫助消除我們對現象的黏著, 這些黏著就是遮擋在覺照上的障礙。 隨著障礙逐步地清理干凈, 覺照也就會慢慢地顯現出來, 即便是不刻意地提起覺察, 仍然會處在客觀、清醒的狀態(tài), 不刻意地提起覺察, 自己也不會浸溺在內容中, 這個時候就是“寂照照寂,無需用力”了。
處在覺照之中, 思維是覺察之下的主動的思維, 這就是轉識成智, 意識流運行得清晰流暢, 全都在心上如實呈現。 處在覺照之中, 行為是覺察之下有意識的行為, 這就是善用其心, 無論現象如何無常生滅, 依然可以在智慧地觀察之后優(yōu)化方案應對。
當代正念和傳統正念, 都是用不同的語言體系和思路, 在描述如何提起覺察的這個過程, 更重要的是, 切實的練習并且真實的體驗, 也就是具身認知才能切身受益, 無論任何時候,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堅持的毅力, 真正開始了練習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道理大家都明白: 說食不飽,數寶不富, 空學不行,行亦不固, 只求耕耘,莫問收獲, 道本天然,功到自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