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民伐罪”這個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意思是:慰問受苦的人民,討伐有罪的統(tǒng)治者(殖民者、反叛者)。在古代國家軍隊收復失地時,會祭祀憑吊死去之人,討伐有罪之人。 朱雋(古書上寫作“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qū))人,東漢末年名將。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朱雋當時的職位是右中郎將,在平定黃巾起義的戰(zhàn)斗中屢建奇功,步步高升。 然而,黃巾軍聲勢浩大,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天下動蕩,民不聊生。 ![]()
但是,朱雋也不是蓋的,很快就平定三郡,討伐潁川,率部南征。 黃巾軍中勢力比較的大一支,他們的統(tǒng)帥名叫韓忠,兵力達到十余萬人,占領了宛城一帶,朝廷只給了朱雋八千人馬,讓他去討伐韓忠。 不是朝廷不想給人,實在是人手不夠,調不出兵馬。 朱雋到達宛城后,先是安營扎寨,將宛城圍困起來。接著又派人堆積土山,一步步靠近宛城城墻。 別看敵人人數(shù)眾多,其實是一群烏合之眾,被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一圍困,氣焰頓時矮了半截。敵人看見來者不善,于是請求開城投降,卻被朱雋一口回絕了。 朱雋說道;“敵人看見勢頭不對,就開門投降。等到我們一放松警惕,他們又起兵造反,如此反反復復,坑的是朝廷,苦的是百姓,滋長的是邪惡,這種事如果不斷絕,叛亂什么時候才能平定?!?/span> ![]()
韓忠一看投降無路,只得拼死抵抗。敵人畢竟兵多將廣,城墻堅固,朱雋只有區(qū)區(qū)八千人馬,久攻不下。 這一天朱雋登上土山視察,看見城內旌旗密布,井然有序,敵人日子倒是過得逍遙自在。 但是,百姓就慘了,店鋪關門,家家閉戶,餓殍滿地,燒殺搶掠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朱雋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吊民伐罪”,早日解救百姓。 看了半天,他突然大喊道:“我明白了,敵人被困在宛城城內,投降我們不答應,突圍又沒有勇氣,只好利用堅固的城墻,龜縮在城內,拼死抵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呀!” 看見蜿蜒流動的護城河,朱雋突然有了主意,他從士兵中精選出五千精兵,撤掉包圍宛城的兵馬,假裝全力攻打東北角,而西南角卻不派一兵一卒把守。 ![]()
果然,敵人早就人心惶惶,看見有機會逃走,全部涌向西南角。剛一出城門,就被埋伏的士兵左右夾擊。 敵人個個都想活命,無心戀戰(zhàn),只得邊打邊逃,亂成一鍋粥,朱雋大破敵軍,趁機追殺十余里,殺敵一萬余人,叛軍潰不成軍,韓忠也被殺死。 黃巾軍沒了主帥,便推選孫夏為主帥,但是號召力大不如從前,朱雋乘勝追擊,殺敵數(shù)萬,其余的敵人作鳥獸散,南陽黃巾軍被平定。 接下來,朱雋又擊退張燕,平定河北,一時間“威聲滿天下”。 公元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雋為右車騎將軍。朱雋率兵回京,被任命為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
參考資料:《中華成語大辭典》《孟子·滕文公下》《全歷史·朱雋》《中華成語大辭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