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表于蘇州政協(xié)2024年第五期
有十多年沒去花山了,這個深秋的一個下午,當(dāng)我再次登上花山,爬上山頂?shù)纳徎ǚ澹瑵M目望去的青山綠水以及被山體懷抱的農(nóng)家村落和高樓大廈,仿佛置身于一幅精妙絕倫的山水畫中,與古今交相輝映,與自然和睦相處,那種神清氣爽、那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難以言表。
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期間,曾登花山并賦詩一首《花山作》:“警蹕來初地,春山鳥道深。風(fēng)生松澗合,云暗石苔侵。靜晝飛閑碟,余春噪晚禽。空留支遁跡,物外詫宸襟?!倍鴼v史上的諸多名人騷客留存的花山名詩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山道兩旁大大小小300多塊石頭上刻有歷代名人的印記,可見花山的名氣早已聞名天下。
花山坐落在蘇州城西吳中木瀆與蘇州高新區(qū)交界處,與天池山連為一體。山頂蓮花峰就像是兩山的一道屏風(fēng),將花山和天池山清晰地一隔為二劃分開來,好似蘇州的雙面繡,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自成一體,一東一西相得益彰?;ㄉ綖闁|,由于花山獨特的山峰景致和歷史底蘊,使得花山名聲遠(yuǎn)揚。如果稱天池山為世外桃源,那花山的韻味就更不一般了。花山腳下現(xiàn)在建了花山隱居,是一家以清雅素食為主的園林式酒店,小橋、流水、禪房、花木精致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借助山體自然的鳥語花香、山徑路道延伸了花山本來的隱秘色彩,使得姑蘇城外的世外桃源更加名副其實。
形容天池山較易,然描述花山就有點無厘頭了。一是去的少,二是只知皮毛。為了進一步了解花山真面目,最近專門翻閱了文匯出版社出版《花山集》,序是著名作家范小青所作,書中匯集了全國著名文化大咖的數(shù)篇美文,如自己喜歡的舒婷、趙玫等等。從她們的眼中看吳中花山,就像羞澀的玫瑰靜悄悄地綻放,那種自然的讓人陶醉的感覺欲罷不能。每篇文章都包含作者對花山的理解,他們身臨其境后用優(yōu)美自然抒情和流暢筆墨揭開花山真實的面紗,心心念念想著花山、想著吳中大地的盛景,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慚愧的是,作為蘇州人,對姑蘇城外如此有名的花山知之甚少,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名山?
這次登花山我從正山門上去的,以前破落的山門現(xiàn)在重新修葺后甚是氣派,山門正中上方“花山”兩字為乾隆皇帝所賜?;ㄉ接置A山,清代文人歸莊在《觀梅日記》中寫道:“華山固吳中第一名山,蓋地僻于虎丘,石奇于天平,登眺之勝,不減鄧尉諸山,又有支道林之遺跡焉”。
進入山門后數(shù)量諸多的摩崖石刻掩映在茂密蒼翠的大樹古木之間的山路兩旁,都曾是古士先賢、帝王將相以及諸多文人騷客造訪登臨,留存了他們對花山種種期許、領(lǐng)悟和感懷。再往上走幾步,抬頭見巨大的石頭上刻有“隔凡”兩個大比字,有點特別,主要是凡字中間的點給移到了幾上方,不小心會念九,這種一點凡心出塵,或許才叫隔凡。
站在石頭前看這“隔凡”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么多先賢到此隱居就是為“隔凡”,她就像是一塊界碑,隔絕凡塵。難怪走過此隔凡石往山道走去,便見“花山鳥道”的摩崖石刻,碩大的“花山鳥道”四個篆字是由晚明隱士趙宦光所寫。
那種曲徑通幽,伴著鳥語花香、伴著潺潺流水、伴著陽光穿透樹林射出的縷縷光芒,整個人體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清爽至極,在贊嘆古人聰慧敏舉之際也為今人能來此福地滋養(yǎng)浸潤而倍感榮幸。
沒走多久,我們便到了翠巖寺,“華山翠巖寺”由民國時期“代總理”李根源先生書,這位辛亥元老于清末創(chuàng)辦云南講武堂,培養(yǎng)了包括朱德、葉劍英在內(nèi)的大批革命將帥,抗日戰(zhàn)爭中又以一紙氣吞山河的《告云南父老書》振奮全國,息隱蘇州期間對保護地方文化古跡頗有建樹,現(xiàn)在吳中等地都能看到李根源先生當(dāng)年留下的許多足跡和墨寶。
走進寺門頓覺豁然開朗,中院面積寬敞,左側(cè)一棵上千年的古樹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右側(cè)上千年的古井依然水清甘甜,純潔醇厚,終年不枯,此井便是支遁隱居山上時所開鑿的,井圈上刻有“怡泉”兩字為王羲之所題?,F(xiàn)在花山翠巖寺內(nèi)新建的茶室以及山下隱居茶水都用此井水泡制。
我們到的時候就看見好幾人提著大塑料桶到井里取水。庭院臺階的正上方就是曾經(jīng)的大雄寶殿,文化大革命期間一把大火全部燒毀,現(xiàn)在只能見到遺存下來的22根用金山石雕琢的石柱,在雜亂叢生的原地靜靜地佇立著,見證了花山的興與衰、得與損、有與無、輝煌與暗淡,雖然荒草從石階與舊磚的縫隙內(nèi)包裹了石柱的底部,但曾經(jīng)的舊寺廟輪廓還清晰可見。
當(dāng)年的“花山三寶”,其鐵佛、銅鐘均已無跡可尋,只有石門檻依然被夾在兩石門坎的兩石柱下面,完好無損地保留著。
雨后的山道還是有點濕滑,我們上的很慢,時不時停下腳步,抬頭看周邊參天古樹、聆聽雨后溪水從上而下發(fā)出嘩嘩的脆響聲,各種鳥兒歡快雀躍的唱曲聲,山道兩旁姿態(tài)迥異的大小石頭被青青綠苔所覆蓋,整個山道就像是深邃的綠色長廊又像是通透清涼的自然氧吧,要湊近才能略見路邊石頭上面有文字刻印的記載。
“洞天”就曾經(jīng)是高僧悟禪修行之處,也為后人上山避雨之地。
還有“洞天”對面“福地”相映襯,讓人山絲毫沒有疲憊之感,相反登頂?shù)挠訌娏摇?/span>
從“洞天”轉(zhuǎn)彎就看到了五十三級陡峭的臺階,號稱“五十三參”,此臺階就是當(dāng)年為迎接清帝駕臨眾僧連夜在整塊的石頭上開鑿出來的御道。五十三參,參參見佛。我們拾階而上,步步鏗鏘有聲,沒有任何猶豫便登上山頂。
山頂蓮花峰的兩塊巨石底座小而上身大,酷似扇骨又似倒三角,有種搖搖欲墜的感覺。也不可知什么時候山頂上坐了不少人,我好生納悶,一主路從山下爬到山頂幾乎沒碰到人群,其間遇到挑行水的也不是登頂之人,他們至少比我們早到幾個時辰,感覺他們絲毫沒有離開的樣子,難道他們是在守候雨后的彩虹、夕陽?還是他們從天池山爬上來歇腳?不得而知。
但我們到頂?shù)囊粍x那,夕陽閃現(xiàn)猶如曇花一現(xiàn),也算不虛此行,但離人的們心中的夕陽美景估計是差了許多,我其實也好期待,但相信以后還會再來,目睹屬于蓮花峰真正的夕陽無限好。
從蓮花峰下山,繞到支公洞,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東晉著名高僧支遁最早隱居花山此處。當(dāng)站在支公洞前,抬頭向前望去的那一刻,碩大的犬牙交錯巨石像似要飛滾而來卻又穩(wěn)穩(wěn)地堆砌于山體上。我所站立的地方曾是支公講經(jīng)的地方,開闊明亮,卻嚴(yán)嚴(yán)實實地被山林樹木環(huán)抱,幽深寧靜。我似乎沒看到洞,就在我好生疑慮之時,跨上臺階,發(fā)現(xiàn)右手邊一個不規(guī)整的山洞,沒有山門,是幾塊巨石相疊后呈現(xiàn)出的一個自然的洞穴。
彎腰進去,里面黑漆一片,靠最里的石縫處有一只長方形石柱條桌,上面有燒香的痕跡,里面最多容納3至5人,而且非常低矮,石頭上的青苔覆蓋住了石頭上的字跡。據(jù)記載,支遁當(dāng)年就是在此修行,圓寂后葬于花山北峰,后移至天池山后旁的北峰塢,由王羲之題其塔銘。
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繞了花山一圈去到山腳隱居處。途中遇到一只美麗的鴿子,它與普通的鴿子有著截然不同的身姿,它看起來比較肥壯,灰色的羽毛色澤亮麗,特別是頸圈寶藍色的羽毛就像寶石般透出藍光,可愛的小嘴唧唧咋咋個不停,眼神來回在人與路之間徘徊。它沒有因為我們的打擾而驚嚇飛起,而是自由自在地在我們前面覓食,還順著臺階一節(jié)一節(jié)地帶起路來,可愛得簡直讓我們興奮不已。難道它是想以山中主人的身份來迎接五湖四海的賓客?還是知道我們中間有山的主人的而故擺好客之情來討好主的歡喜?她的出現(xiàn)讓此次花山之行印象更加刻。
離開花山的那一刻似乎有點依依不舍,但沒有言語形容,借用乾隆皇帝對花山徘徊眷戀不舍的詩句或許最為恰當(dāng):“春物和而盎,春山秀且深。佛光今昔旦,奎藻歲月侵?;[奏風(fēng)過竹,歌喧暖啅禽。石蓮華哪在?望古集遙襟。”
|
|
|
來自: 昵稱44161008 > 《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