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二聚體升高不要緊盯「肺栓塞」,這些情況也要掌握!2024-05-01來源:心希望快迅D-二聚體是心內科和急診科醫(yī)師最“熱衷”的檢查項目之一,能夠輔助鑒別“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動脈夾層以及深靜脈血栓”等多種急重癥疾病。那么,D-二聚體升高的原因都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生理狀態(tài)下,我們的身體中有著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統(tǒng)和抗凝系統(tǒng)(纖維蛋白酶溶解系統(tǒng)),兩種系統(tǒng)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一旦身上有傷口,首先會激活凝血系統(tǒng),這時血小板發(fā)生聚集形成初級血栓,隨后纖維蛋白原被激活成纖維蛋白參與形成更加結實的血栓,也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結痂”。 纖維蛋白酶溶解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同時被激活,將纖維蛋白降解成各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其中最小的片段為D-二聚體,分子量約62ku。 可見,D-二聚體升高反映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 目前常用的D-二聚體檢驗方法有全血凝集法、酶聯免疫吸附(ELISA)、酶聯免疫熒光(ELFA)和乳膠凝集免疫比濁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或相同方法不同試劑所得出的D-二聚體濃度不能互相比較,而且參考范圍差異也較大。此外,D-二聚體濃度有兩種不同的報告單位: D-二聚體單位( DDU ) 和纖維蛋白原等價單位( FEU),目前各醫(yī)院檢驗科出示的報告中缺乏統(tǒng)一的檢測單位。 D-二聚體在血栓生成約2小時后可以檢測到升高,因此較少出現因為時間窗問題而尚未升高的情況。 D-二聚體的清除主要經過腎與網狀內皮系統(tǒng),體內半衰期約8小時左右,不過,D-二聚體轉陰的時間與血栓清除的關系更大,與自己本身的半衰期反而關系不大。 D-二聚體升高主要見于3種情況: ①生理性升高:如妊娠期、老年人、新生兒、手術后以及長途旅行或久坐等; ②血栓性疾?。喝缟铎o脈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腔內血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溶栓治療后等; ③非血栓性疾?。簞用}夾層、嚴重感染、惡性腫瘤、心衰、房顫、先兆子癇、嚴重肝病及腎功能不全等。 1.靜脈血栓栓塞癥(VTE): 包括深靜脈血栓(DVT)與肺栓塞(PE),是最常使用D-二聚體進行除外的疾病。 血漿D-二聚體陰性可基本排除血栓性疾病,而陽性的結果意義不大,特異性不夠強。D-二聚體還可反映血栓大小的變化;含量再升高,預示血栓再發(fā)生;陳舊性血栓D-二聚體常不增高。 2.急性主動脈夾層: D-二聚體檢測用于排除主動脈夾層的臨床價值與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價值基本一致。 2009年Suzuki在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共收入220臨床可疑病例, 其中87位患者最后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夾層。分析D-二聚體濃度臨界值定為500ng/ml(FEU),癥狀出現24 h內其陰性似然比低達0.07, 能夠安全的排除主動脈夾層。 因此,D-二聚體被廣泛用于胸痛患者的鑒別診斷。 3.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DIC的特點是體內凝血和抗凝機制失衡導致的彌漫性小血管內血栓形成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體升高,而且隨病程的發(fā)展,D-二聚體可持續(xù)升高達10倍以上。因此,D-二聚體可作為DIC早期診斷和病程監(jiān)測的主要指標。 4.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患者常處于高凝狀態(tài),當無典型癥狀的患者出現D-二聚體水平顯著增高時,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栓形成(高凝狀態(tài))等疾病后,應積極考慮惡性腫瘤的存在。 高水平的D-二聚體往往也提示腫瘤細胞血路轉移活躍和腫瘤快速生長,因此常被作為惡性腫瘤的分期、預后等判斷標準。 5.急性冠脈綜合征(ACS):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出現斑塊破裂, 其表面出現破損或裂紋暴露內皮下脂質等成分, 可激活血管局部凝血系統(tǒng)和抗凝系統(tǒng),導致體內D-二聚體升高。 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D-二聚體濃度升高對ACS的診斷、病情和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價值,尤其對指導溶栓治療很有意義。對于確診ACS的患者,應立即啟動抗心肌缺血治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麝香保心丸等)。 僅供醫(yī)學人士參考 | 
|  | 
來自: 張峰kb5s09t1k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