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吳王劉濞為何起兵反叛漢朝,引發(fā)“七國之亂”?

 茂林之家 2024-09-25

漢高祖劉邦生前為了避免自己死后發(fā)生分裂,功臣宿將尾大不掉,確保劉家天下長治久安,他與權(quán)臣們殺白馬立誓,不準異姓封王,將來一旦出現(xiàn)非劉姓之人封王,要全國共討之。劉邦在不準異姓封王的同時,大封劉氏子孫為王,分駐全國各地,形成捍衛(wèi)中央朝廷的藩籬。在劉邦看來,以血緣關(guān)系來維護劉氏王朝是萬無一失的;稱王一方的劉氏子孫總不會出來挖劉家王朝的墻腳吧。

吳王劉濞為何起兵反叛漢朝,引發(fā)“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劉邦這種想法其實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這種落后的分封制不僅不是中央集權(quán)國家安定的保證,相反,卻是破壞國家統(tǒng)一的禍根。

吳王劉濞為何起兵反叛漢朝,引發(fā)“七國之亂”?

影視劇劉邦

劉邦死后不到二十年,劉氏諸王便一個一個起來反對皇帝,都想取而代之。因為都是劉邦的子孫,爭起帝位來都理直氣壯。

漢文帝劉恒是西漢的第三代皇帝,他即位不到三年,淮南王劉長便向皇帝的絕對權(quán)威挑戰(zhàn)了。

劉長是劉邦的“臨時夫人”生的。提起“臨時夫人”,還有一段風流而又血腥的故事。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韓國的王叛亂,劉邦親自率兵征討。第二年,劉邦勝利歸來,途經(jīng)趙國。趙王是劉邦的女婿,為了討岳父的歡心,派自己宮中的趙美人給劉邦伴宿。劉邦離開趙國之后,趙王發(fā)現(xiàn)美人懷孕了。于是,趙王沒讓美人回宮,另外安排地方給她住。后來,趙王的丞相貫高陰謀刺殺劉邦,事發(fā)被捕,牽連了趙王入獄,美人也被押了起來。在獄中,美人報告獄吏,自己曾陪伴過漢高祖,并懷了孕。獄吏不敢怠慢,立即上報劉邦。當時劉邦因貫高謀反一事特別生氣,對美人懷孕一事未予理會。美人的弟弟趙兼為此去求辟陽侯審食其,請他向呂后說情。呂后由于嫉妒而未答應援救趙美人。趙美人生下兒子以后,便絕望地自殺了。獄吏把美人生的小孩給劉邦送去了。劉邦見狀很后悔,給孩子取名劉長,叫呂后撫養(yǎng)。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封劉長為淮南王。

淮南王長大之后,不僅身體強壯,武藝高強,而且力量大得驚人。他特別恨審食其,認為他應對自己的母親之死負責。一天,他袖筒里藏把銅錘,去求見審食其。一見面,就拿出銅錘把審食其打死了。然后,他便去向漢文帝自首。漢文帝因為這個小弟弟自幼就失去了母親,而且劉邦與呂后生前對他均很疼愛,所以并沒有處罰他。劉長自此更加驕橫了。他常同漢文帝坐一輛車,不稱皇上而叫大哥。就連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對劉長也讓三分。

劉長在自己的封地就更無法無天了。他的衣物器用全都仿效皇帝的規(guī)格,甚至自制法令,通行國內(nèi)。對皇帝派來的官員,稍不中意就加以驅(qū)逐。漢文帝越是對他忍讓,他越是得寸進尺,后來竟然發(fā)展到要當皇帝了。

公元前174年,劉長接到漢文帝的舅舅薄昭規(guī)勸自己的一封信。他閱后不僅不思悔改,反而怨恨起皇帝來了。于是,他公然發(fā)動軍事政變。命令下屬70余人利用戰(zhàn)車40輛準備從谷口(今陜西禮泉東北涇水流出山谷的地方)偷襲京城,同時還派人到閩越及匈奴地方聯(lián)絡。

劉長的這一陰謀被發(fā)覺,他被皇帝詔進京城長安。朝臣主張將其處死,漢文帝批示赦免他的死罪,廢黜爵位,流放四川。途中,劉長絕食而亡。漢文帝于心不忍,封劉長的兒子劉安為淮南王。

淮南王劉長死后,中央與各王國的矛盾更加尖銳了。在朝廷方面,加大了限制各王國的力度,以避免藩王造反;在各王國,宗室諸王采取種種辦法進行反限制,甚至多個王國串通一氣,聯(lián)合對付中央,而有的藩王則變本加厲地謀劃政變。在漢文帝死后三年,暴發(fā)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王國聯(lián)合反對中央的“七國之叛”。

吳王劉濞為何起兵反叛漢朝,引發(fā)“七國之亂”?

劉濞

漢文帝死后,由其子劉啟繼位,史稱漢景帝。諸藩王因景帝年輕,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而景帝因剛即位,尤其擔心藩王們不聽朝廷詔令。中央與地方猜疑加深。大臣晁錯向景帝建言,推行削藩令,壓縮各個藩王的地盤,削弱他們的勢力,使其不敢與朝廷對抗。

當時,在眾藩王之中,齊王、楚王、吳王占有的地盤大,齊王封地達70余縣、楚王封地達40余縣、吳王封地達50余縣。在這三王之中,吳王最富有。所以吳王與朝廷的矛盾也最大。早在景帝即位之前,吳王對景帝就有了仇恨。景帝當太子時,一次吳王的兒子劉賢進京朝見,劉賢與太子劉啟下棋,二人因爭著走棋發(fā)生口角。太子劉啟一時性起,操起棋盤向劉賢砸去。說也湊巧,一下子把劉賢砸得腦漿迸裂,當場死亡。

當朝廷把劉賢的靈柩送回吳國時,吳王劉濞憤怒地對使臣說:“天下姓劉的是一家,劉賢死了埋在長安不就行了么,何必一定要給我送回來呢!”說罷,不由分說立即命令把劉賢的尸體再拉回長安。此后,劉濞便開始稱病不進京朝拜了,對朝廷的命令也都置若罔聞。

朝廷對劉濞這種態(tài)度不以為然,便把吳國的使臣押起來審問。對此,吳王深感恐慌,便想起來造反。后來,只是因為受審的吳國使臣向漢文帝說,吳王本來沒有病,他是擔心朝廷要處置他,才不敢進京朝見,再說,吳王的兒子劉賢的確死得冤枉。漢文帝聽后,也自知理虧,于是就下令將吳國使臣放回,并宣布賜給吳王幾案、手杖,照顧他年老體弱,今后可免去親自進京朝拜。劉濞見朝廷采取了寬大態(tài)度,不追究自己,于是就打消了造反的念頭。但對太子劉啟打死自己兒子一事,一直耿耿于懷。

劉啟當皇帝后,采納晁錯的建議,削弱諸王的勢力,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先后受處分,被削減了封地。劉濞深信,自己早晚也得挨整削地。舊恨加新仇,促使劉濞再萌反心。

于是,劉濞首先派人去聯(lián)合膠西王劉卬。開始劉卬還不敢造反,經(jīng)使者游說,劉卬感到吳國地盤大,財力雄厚,造反可能成功,況且吳王應允事成之后與自己平分天下。在財產(chǎn)與權(quán)力的引誘下,劉卬一反初衷,答應與吳國聯(lián)合起兵反對朝廷。同時,劉卬還派人去聯(lián)絡齊王、甾川王、膠東王、濟南王。這些藩王均表態(tài)支持吳王與膠西王,答應共同出兵,統(tǒng)一行動。

吳王劉濞為何起兵反叛漢朝,引發(fā)“七國之亂”?

劉濞雕像

接著,吳王劉濞又與楚王及趙王聯(lián)絡,二人一拍即合,都同意共同起兵。至此,吳、楚、膠西、膠東、趙、甾川、濟南七個王國結(jié)成了反對朝廷的聯(lián)盟。

公元前154年,朝廷削減吳國的會稽郡、豫章郡的詔書一下達,吳王劉濞立即起兵造反了。接著,膠西、膠東、甾川、濟南、楚、趙等六國也都興兵造反。

當然,在各王國內(nèi),反對造反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楚國的丞相張尚、太傅趙夷吾都勸阻楚王劉戊不要反叛朝廷,結(jié)果二人被殺死;趙國的丞相、內(nèi)史也勸阻趙王劉遂,結(jié)果被燒死。齊王本來是參與造反的,但臨期忽然反悔,退出了聯(lián)盟。濟北王劉志本來也打算起兵,可是被郎中令劫持,結(jié)果濟北王沒能如愿。

吳王劉濞在吳國征發(fā)了20萬大兵,上至62歲,下至14歲的男子都被強征入伍。他還派出使者到閩越、東越,請兩國派兵參戰(zhàn)。吳王劉濞親率大軍由廣陵(今揚州)出動,西進渡過淮河,與楚國的軍隊會師,然后又向各地派出使者指控晁錯蒙蔽皇帝,離間皇族,游說其他王國出兵“清君側(cè)”,殺晁錯。

吳楚聯(lián)軍北上攻打梁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殺傷梁孝王兵士數(shù)萬人,兵鋒直逼商丘。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則指揮大軍與甾川國、濟南國的軍隊會合,共同進攻齊國,將齊國都城臨淄團團圍住。趙王劉遂則將軍隊集結(jié)在西部邊界以待吳楚聯(lián)軍,同時派使者去匈奴聯(lián)絡搬兵。一時間,中國境內(nèi)沸沸揚揚,西漢王朝大有朝不保夕之狀。

漢景帝也不示弱,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tǒng)率36名大將出兵迎擊吳楚聯(lián)軍。同時,派曲周侯酈寄率軍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率軍直撲齊國,命令大將軍竇嬰坐鎮(zhèn)滎陽。

這時,晁錯建議漢景帝率軍親征,而由自己留守長安,還建議把安徽泗縣東南、東北沒有被吳楚聯(lián)軍占領(lǐng)的地方劃給吳國。漢景帝對此感到不解,于是對晁錯有了猜疑。一向反對晁錯而又接受吳王賄賂的大臣袁盎,見有機可乘,便單獨求見皇帝,說:“吳楚七國之所以造反,全是晁錯逼的。如今要想叫吳楚七國退兵,不用大動干戈,只要把晁錯殺了,然后派使臣安撫一下,把七國的封地恢復,七國肯定俯首稱臣。”

漢景帝沉思有頃,說道:“不知七國有否誠意?我不會愛惜一個人的生命,必要時我也可以向天下人道歉?!?/p>

袁盎聽漢景帝居然要犧牲晁錯換取七國休兵,心中大喜過望,可是,他卻不形于外,又將了皇帝一軍,一字一頓地說:“陛下,臣就有此一計,請陛下深思?!?/p>

漢景帝當即任命袁盎為太常(祭祀時負責禮樂的官員),并派他秘密準備去吳國。十天之后,漢景帝授意丞相陶青等三名權(quán)臣聯(lián)章彈劾晁錯,罪名是欺君誤國,不能宣揚皇帝恩德,別有用心地主張把城池給吳國,大逆不道,無人臣之禮,應腰斬于市,抄滅全家。這道本章一遞上去,漢景帝立即批復“照辦”。晁錯此時尚被蒙在鼓里,一點消息也不知道。

漢景帝派人傳召晁錯進宮議事,晁錯如同往常應召時一樣,換上官服乘車直奔皇宮。當經(jīng)過東市的時候,預先埋伏好的武士們一擁而上,將晁錯從車上拉下來,當場將他攔腰斬斷。就這樣,一心為著鞏固君權(quán)的晁錯,稀里糊涂地中了皇帝精心設計的圈套。

晁錯被處死后,漢景帝立即命令袁盎帶著吳王劉濞的侄兒劉通一起出使吳國,讓吳楚等軍隊各自撤回原地。

袁盎、劉通剛剛離京,校尉鄧公便從前線回來向漢景帝報告軍情。漢景帝詢問:“處死晁錯后,吳楚等國撤兵沒有?”

鄧公答道:“吳王蓄意謀反已有十多年了。削地只不過是個導火線,他們提出殺晁錯、清君側(cè),不過是借口。他們對晁錯之死,根本就不介意。如今,晁錯一死,天下的忠臣義士可都寒心嘍。”

漢景帝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何?”

鄧公解釋道:“晁錯主張削弱各王國,是為了壯大朝廷的力量,這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想不到,理想沒實現(xiàn),自己倒先被處死。晁錯之死所起的作用,對內(nèi)堵住了忠臣的嘴,對外替造反的諸王報了仇,真是一箭雙雕?。〕家詾檫@個做法實在是不利于陛下,實在是不可取哇!”

漢景帝一聽,茅塞頓開,后悔不迭,長吁短嘆地說:“你說得對,朕悔之晚矣!”

再說袁盎與劉通到達吳國時,劉濞不給袁盎面見,并通過劉通轉(zhuǎn)告袁盎:“我已稱東帝,我還拜受誰的詔書?!”同時,還叫劉通勸袁盎投降吳國。袁盎一口回絕了吳王的勸降,吳王就把他扣留在軍中。后來,見袁盎堅決不降,吳王就要殺死他。袁盎見形勢兇險,就決心逃脫。一天,乘看守沒注意,他逃出了吳王的軍營,一路不敢停留,晝夜兼程逃回長安向皇帝報信。

漢景帝見吳楚等七國并不因為自己殺了晁錯和做出許多讓步而停止進攻,心中也很焦急。太尉周亞夫向皇帝建言:“吳楚的士兵剽悍善戰(zhàn),一時難以同他們分出個勝負,依臣愚見,不如放棄援救梁國,而以精兵深入敵后斷絕吳楚聯(lián)軍的糧道,然后才能打敗他們?!?/p>

焦急的漢景帝立即采納了周亞夫的建議。周亞夫離京奔赴前線路過霸上(西安市東南,白鹿原)時,趙涉攔住車隊,對周亞夫說:“吳王財力充足,長期豢養(yǎng)一批刺客。此番太尉東征,他一定派刺客埋伏在崤山澠池之間的險要之處。自古兵不厭詐,太尉何不由此向右轉(zhuǎn)走藍田(陜西藍田西)那條路,出武關(guān)(商南縣東南),秘密抵洛陽。走這條路不過晚到一二日。太尉到洛陽后立即進入武庫,命人擂響戰(zhàn)鼓。這樣一來,誰都會以為太尉是從天而降的?!?/p>

周亞夫采納了趙涉的建議,并任命他當護軍。周亞夫派出一小股部隊,在崤山澠池之間搜索,果然抓住了埋伏在險要路段的吳國刺客。

周亞夫到洛陽后,指揮大軍向山東的昌邑挺進。吳軍猛攻梁的睢陽,形勢嚴峻,梁國接二連三派人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一兵一卒也不派出。梁孝王于是派人進京向漢景帝控告周亞夫見死不救。漢景帝立刻派使臣命令周亞夫出兵救梁,周亞夫仍按既定的方針辦,拒不執(zhí)行援救梁國的命令。同時,卻派精兵奔襲淮河、泗水河口,深入?yún)浅?lián)軍背后,切斷了吳楚聯(lián)軍的后勤補給線。

梁國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將士拼命防守,擋住了吳楚軍隊的進攻。吳楚聯(lián)軍在睢陽受挫,西進不得,于是調(diào)過頭東進,攻打周亞夫。周亞夫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吳楚聯(lián)軍供應斷絕,有餓死的,有開小差的,士兵斗志動搖了。周亞夫指揮若定,處變不驚,終于迫使吳楚聯(lián)軍撤退了。

周亞夫以逸待勞,見吳楚撤軍,立即指揮部隊追擊。吳楚聯(lián)軍在周亞夫的窮追猛打之下,狼狽逃竄,潰不成軍。吳王劉濞看大勢已去,在衛(wèi)隊的保護下,連夜逃命;楚王劉戊身陷重圍,自殺身死。叛軍的兩個首領(lǐng)一死一逃,失去了指揮,紛紛解甲繳械,或向周亞夫投降或向梁國投降。

吳王劉濞倉皇渡過淮河,逃到丹徒,這才稍作喘息,收集殘兵敗將,打算退守東越。

東越王感到吳王一旦來到國內(nèi),自己的地位肯定不保,于是表面上裝出熱情的樣子,派人告知吳王,請他前去慰問部隊;暗中布下刺客,只等吳王一來便將其刺死。

吳王劉濞中了計,毫無戒備地應邀前去慰問東越國的部隊。結(jié)果,被刺客用長矛刺殺。東越王命人將吳王劉濞的腦袋割了下來,派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長安。劉濞死后,他的大兒子劉駒逃到閩越安身。

膠西王、膠東王、甾川王率三國兵馬圍攻齊國,歷時三個月,齊國都城臨淄也未被攻占。齊王派使者路中大夫進原向漢景帝請救兵,漢景帝命路中大夫速返齊國傳達詔令,命齊王堅守待援,并說周亞夫很快就能平定吳楚叛軍,以此鼓舞士氣。路中大夫回到齊國后,因臨淄被圍難以進城,正在徘徊之時,被三國聯(lián)軍俘獲。三國聯(lián)軍的將領(lǐng)正以攻不下臨淄犯愁,捉住路中大夫后,如獲至寶,強迫路中大夫到城下向城里喊話,要他說朝廷的軍隊已被吳楚軍隊打敗,齊國應立即投降,否則城破之后,聯(lián)軍要大肆屠殺,一個活口也不留。路中大夫答應了聯(lián)軍將領(lǐng)的要求,于是,被送到城下。

齊王聽到路中大夫已到城下的消息,立即登上城樓。路中大夫遙望齊王大聲喊道:“朝廷派出百萬雄師,太尉周亞夫已擊敗吳楚聯(lián)軍,現(xiàn)在正領(lǐng)兵前來救援咱們。請大王一定堅守,千萬不要投降!”

聯(lián)軍將領(lǐng)萬萬沒料到路中大夫會是這個樣子,又急又氣,當場把路中大夫殺死了。

后來,吳楚聯(lián)軍潰敗,膠西、膠東、甾川三國匆匆忙忙各自撤軍歸國。結(jié)果,被朝廷派來的軍隊打得大敗。臨淄解圍之后,朝廷獲知當初齊王也曾參與叛亂,于是,命軍隊攻城。齊王劉將閭得到消息后,畏罪服毒而亡。

膠西、膠東、甾川三王帶領(lǐng)殘部回國后,分別向朝廷請罪,等候處分。膠西王劉卬光著腳,睡在草席上,以表示服罪。他的兒子劉德勸他再與朝廷派來的軍隊交鋒,他說:“咱們的軍隊士氣低落,不堪一擊了!”

這時,朝廷的軍隊在弓高侯韓頹當?shù)穆暑I(lǐng)下已進抵膠西國都城。韓頹當給膠西王送去一封信,寫道:“我奉皇帝詔令,率軍誅殺叛逆。投降者免予處分,頑抗者堅決予以消滅。大王如何抉擇?我等你決定之后再行動。”

膠西王接到此信,立即脫去上衣,反綁雙手,徒步來到韓頹當軍營請罪。他以罪人的身份跪在韓頹當面前,說:“劉卬不能遵守國法,驚擾了百姓,有勞將軍遠道來到敝國,懇請將軍依法嚴懲,千刀萬剮也是罪有應得!”

韓頹當威嚴地說:“大王為兵戎所勞,我想聽聽你為什么起兵?”

膠西王叩了一個頭,往前爬行了一步,恭恭敬敬地答道:“晁錯成為天子的寵臣,獨攬大權(quán),一再變更高祖的法令,削奪各王國的封地,我們認為他這樣做不合道義,更擔心他擾亂天下,所以七國才聯(lián)合起兵清君側(cè)。我等起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殺晁錯。現(xiàn)在聽說天子已將晁錯殺了,所以我們就撤兵歸國了?!?/p>

很顯然,膠西王這是在詭辯,為造反開脫罪責。因此,韓頹當義正辭嚴地反駁說:“大王你如果認為晁錯的行為不合道義,就應該及時報告皇上,請皇上處置。在沒有得到皇帝命令的情況下,為什么擅自出兵去攻打忠于皇上的王國呢?由此看來,你們的目的根本不是什么殺晁錯!”

說到這里,韓頹當站起身來,拿出皇帝的圣旨,向膠西王宣讀,之后,韓頹當說:“后果請大王自己考慮吧!”

膠西王跪著聽罷圣旨,連連叩頭,說:“劉卬等人罪該萬死,死有余辜!”

然后,膠西王就自殺了。他的家屬也都被處死。膠東王劉熊渠、甾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也都相繼被處死。

朝廷的另一支部隊在酈寄的統(tǒng)率下攻打趙國。趙王劉遂在邯鄲堅守,酈寄攻打七個月也沒能攻下來。欒布在解決了齊國問題以后,率軍攻打趙國,與酈寄合兵一處,采取掘溝用河水灌城的辦法,攻下了邯鄲。趙王劉遂畏罪自殺。

濟北王劉志深感必死無疑,為了保全妻子,想自殺了結(jié)。公孫玃對他說:“大王先別自裁,我去求梁王,請他向天子說情。如果我勞而無功,大王再自殺不遲?!?/p>

公孫玃見到梁王,說:“濟北國東邊是強大的齊國,南面是吳國、越國,北面有燕國和趙國,根本無力自保,迫于吳王的壓力,濟北王曾說了一些錯話,干了一些蠢事,但決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如果濟北王當初不屈服于吳王,那么,濟北國早就叫吳楚聯(lián)軍給滅了。一旦濟北國被吳楚聯(lián)軍占領(lǐng),燕國與趙國的軍隊就可以同他們合在一起了,而崤山以東可就連成一片,在吳王手中豈不成了鐵板一塊?正因為濟北王在萬難中堅持,所以吳王才沒能把關(guān)東連成一片,因而也就失去了盟國的不少支持,才出現(xiàn)進展遲緩,孤軍深入的局面,最后終于一敗涂地。這中間未必沒有濟北國的貢獻呀。弱小的濟北國怎么能與強大兇橫的吳楚爭衡呢?這不是如同羊羔對抗猛虎么!處此形勢之下,濟北國居然能保持大節(jié),做出貢獻,可是卻遭到朝廷懷疑。濟北王終日如坐針氈,后悔當初沒有孤注一擲去拼死。濟北王如此處境,這對國家來講也不是一件好事。我真擔心將要引起忠于職守的藩王們的疑慮。我想,天下只有大王您可以途經(jīng)西山直達長安皇宮,去伸張正義。果真如此,大王可以保全一個將亡的小國,積下無量的功德,使百姓有口皆碑啊。敢請大王深思!”

梁孝王劉武被公孫玃這番說辭所打動,“一頂高帽子”把他弄得暈暈乎乎。他當即派人給漢景帝送去自己的奏章,替濟北王辯解。因此,濟北王才逃脫了懲罰,改封為甾川王。

至此,七國叛亂完全被平定了。漢景帝在處理善后時,也網(wǎng)開一面。他把齊王的兒子劉壽封為齊王,繼承其父的封爵;把劉通封為吳王;把楚元王劉交之子劉禮封為楚王。

但是,竇太后卻極力主張不準吳國復國。她對漢景帝說:“劉濞資歷最老,本應成為皇族的榜樣,可是他卻帶領(lǐng)七國叛亂,擾亂天下,不能再封他的后人了!”

漢景帝遵竇太后指示,封淮陰王劉余為魯王,封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令此二王治理吳國故地,將吳國取消了。

吳楚七國之亂,是地方封建割據(jù)勢力與中央集權(quán)斗爭的必然結(jié)果,其性質(zhì)是分裂主義的。封建禮教作為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一直宣揚等級觀念,樹立君主的無上權(quán)威,而等級觀念、君主權(quán)威又與血緣關(guān)系緊密相連。忠、孝、仁、義構(gòu)成了封建意識的核心,而漢朝尤其強調(diào)孝。吳楚七國之亂,雄辯地證明了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虛偽性,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從來數(shù)第一位的是財產(chǎn)與權(quán)力,而決非什么親情。為了爭權(quán)奪利,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父子可以相殺,兄弟可以相殘,夫妻可以相叛,平時所宣揚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可以變成一紙空文。

吳楚七國之亂絕非偶然,更非特例。

吳楚七國之亂雖然很快就平定下來了,可是晁錯的被殺一事,不僅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烙上了不可磨滅的印痕,而且在后世也成為“伴君如伴虎”這句箴言的一個永久性的注腳。

倫理道德在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從來都是騙人的麻藥,害人的枷鎖,他們本人是從未想認真履行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