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書讀史”隨筆】 “七國之亂”中幾個主要角色的榮辱人生(上) 郭文劍 西漢“文景之治”時期發(fā)生的“七國之亂”,是封建王朝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諸侯王之間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fā)。往前追溯,從漢高祖劉邦立國之初一一剪除自己論功行賞的異姓諸侯王而后陸續(xù)分封“同姓九王”,到呂后稱制時期打破“非劉姓不王”誓約分封呂姓為王引發(fā)“諸呂之亂”又被誅滅,再到文景二帝時期同姓諸侯王積累膨脹導(dǎo)致的“七國之亂”,無不在血雨腥風(fēng)中異曲同工地考驗和推動著封建王朝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能力。 “七國之亂”,區(qū)區(qū)三個月塵埃落定,但其影響深遠,西漢王朝中央集權(quán)從此走向鞏固。續(xù)讀《史記》之《吳王濞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韓長孺列傳》,2100年前“七國之亂”的刀光劍影重現(xiàn),其中幾個主要角色活靈活現(xiàn)的“劇”中表現(xiàn)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演繹,耐人尋味。
(一) 吳王劉濞是“七國之亂”這幕歷史劇中當之無愧的“男一號”。 “男一號”一出場就不同凡響。20歲那年,英俊威猛的劉濞作為騎將跟隨叔父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亂,在現(xiàn)在安徽宿縣一帶戰(zhàn)敗黥布。黥布在敗逃路上竟然把荊王劉賈給殺了,劉賈無后、荊王空缺,漢高祖劉邦盡管看出來大侄子劉濞有“反相”,但自己的兒子小壓不住陣腳,還是把統(tǒng)轄荊吳、會稽三郡五十三城的吳國諸侯王封給了有顏值、有戰(zhàn)功的青年劉濞。 事后證明,吳王劉濞撿了個大便宜。吳國有兩大資源得天獨厚,一是所轄章郡有座銅礦,吳王劉濞招攬?zhí)煜绿油龅娜藖泶蚬?,鑄造銅錢;二是國境臨海,吳王劉濞號召邊民海水煮鹽。擁有兩大戰(zhàn)略資源又無需繳納稅賦,經(jīng)歷了漢高祖、漢惠帝、呂后稱制,到了漢文帝,吳國越來越國強民富。漢文帝劉恒慈悲為懷,對堂哥吳王劉濞很敬重。劉濞的太子劉賢來京朝見,漢文帝就讓劉賢與皇太子劉啟小哥倆在一塊玩耍。也許是劉賢這官二代兼富二代嬌生慣養(yǎng),在皇太子面前還不會謙虛,一次小哥倆下棋起爭執(zhí),皇太子劉啟順手操起棋盤向吳國小太子劉賢頭上砸去,劉賢竟當場被砸死。太子犯法,自然與眾不同。朝廷處理善后,只是讓人把劉賢送到吳國安葬,死了白死。吳王劉濞看到這一幕,深受打擊,氣惱之下又將小兒子尸體退回朝廷,并從此稱病不再上朝。 起初,漢文帝知道吳王裝病還很生氣,扣押吳國使者責問,吳王劉濞也只是暗中發(fā)狠。后來,仁慈的漢文帝為安撫失去兒子的堂哥劉濞,賞賜幾杖并允許其養(yǎng)老不朝。于是,劉濞在自己富庶的獨立王國繼續(xù)積累力量,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皇太子劉啟的生活秘書晁錯看到吳國日益做大,曾多次給漢文帝上書削減吳國封地,但文帝不忍心懲罰堂兄。 棋盤殺人的劉啟繼位成為漢景帝,生活秘書晁錯被提拔為御史大夫。晁錯對漢景帝直陳利害:吳王靠山鑄錢、靠海煮鹽,富可敵國,又招納天下流亡之士,謀反之心不可不防,“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新官上任三把火,漢景帝采用晁錯計策,開始削藩,先從楚王劉戊開刀,找個借口收回了楚國的東???。接著,找借口收回趙王劉遂的河間郡、膠西王劉卬的六個封縣,順便收回吳王劉濞有銅礦的豫章郡、會稽郡。 景帝削藩方興未艾,被觸動奶酪的諸侯王們早已暗流涌動?!澳幸惶枴眲㈠ㄒ言诟皇膮菄嘈慕?jīng)營42年,對堂侄漢景帝前有殺子舊仇又添奪地新恨,新賬老賬一起算,謀反復(fù)仇的火焰迅即點燃。此時62歲的劉濞愈加老謀深算,早已不是當初在叔父劉邦面前唯唯諾諾說“不敢”的青澀少年,一出手又是不同凡響:起事之前,首先派外交家應(yīng)高到喜好斗狠的膠西王那里外交結(jié)盟。應(yīng)高以“舔糠及米”的處境分析和“同惡相助,同好想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的“五同五相”理論給膠西王劉卬上課,并提出用“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共同起事,“則天下可并,兩主分割”。于是,膠西王與吳王結(jié)盟合流,并成功動員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共同起事。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動員國內(nèi)上至62歲下至14歲(以他父子的年齡為限)20萬大軍,加上東越派出的軍隊跟隨,在吳國國都廣陵(現(xiàn)揚州)起兵,向西渡過淮河與楚王劉戊的軍隊會師,號稱精兵50萬,正式點燃“七國之亂”的熊熊戰(zhàn)火。七國謀反的文告震驚朝野,漢景帝很快調(diào)兵遣將做好迎敵平叛準備:太尉周亞夫率領(lǐng)36個將軍前往攻打吳楚聯(lián)軍,曲周侯酈寄攻打趙王叛軍,將軍欒布攻打齊王叛軍,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監(jiān)視齊趙叛軍動向。 就在這兵來將擋的關(guān)口,故事有了轉(zhuǎn)折。賦閑在家的曾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公報私仇插了一腳,他與晁錯素來不合,這次逮著機會,利用漢景帝征求他平叛意見時機,別有用心地獻出自以為一箭雙雕的餿主意:答應(yīng)吳楚七國“誅晁錯,清君側(cè)”的要求,然后恢復(fù)諸侯封地,兵不血刃可退兵。漢景帝一時糊涂以“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的貌似大義之舉,揮淚誘殺心腹謀臣晁錯。這時候,吳楚聯(lián)軍已經(jīng)攻打占領(lǐng)了現(xiàn)永城一帶的梁壁。袁盎帶著誅殺晁錯的消息到吳王陣營下詔退兵,吳王劉濞以東帝自居,已撕破“誅晁錯,清君側(cè)”的幌子。袁盎灰溜溜地連夜偷跑出來,在梁國梁孝王的接應(yīng)下回到朝廷。漢景帝大義妥協(xié)兵不血刃的幻想破滅了,白白葬送了一個敢作敢當?shù)暮弥\臣。
(二) 按說丟掉幻想準備戰(zhàn)斗之后,該是西漢名將周亞夫統(tǒng)帥36名將軍與吳楚聯(lián)軍進行短兵相接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局面,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又出現(xiàn)了:漢景帝唯一的親弟弟梁孝王劉武憑借固若金湯的商丘古城,被動地成為阻擊“七國之亂”吳楚聯(lián)軍的前方主力,梁孝王劉武及其手下的將軍韓安國、張羽走上前臺并由此改變?nèi)松壽E。 且說太尉周亞夫率領(lǐng)中央大軍揮師東進,兵至淮陽得到父親的一位姓鄧的老部下點撥:吳兵精銳,難于爭鋒;楚軍輕佻,不能持久。先避其鋒芒,把梁國放棄給叛軍,讓梁國拼命抵抗吳楚叛軍消耗其戰(zhàn)力,將軍揮師東北堅守昌邑,深溝高壘,只需派輕兵抄后路斷掉吳楚聯(lián)軍糧草,繼而以逸待勞,必定勝券在握。周亞夫依計行事,把正面作戰(zhàn)的任務(wù)甩給了雖然富庶但沒有思想準備的梁孝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期接著分解) 來源:商丘日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