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景皇帝,雖然是孝文皇帝的兒子,卻絲毫沒有孝文皇帝懂事。 因為,孝文皇帝不管是對匈奴、還是諸侯王,都選擇息事寧人,而孝景皇帝,卻喜歡舞刀弄槍。 當孝景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他的性格就暴露無遺。 有一次,大漢的太子劉啟和吳國的太子劉賢下棋的時候,因為技不如人,就臉紅耳赤,劉賢取得勝利之后,在劉啟面前沾沾自喜,本來就很不高興的劉啟,居然一氣之下,拿起棋盤砸死了劉賢。 劉賢不僅僅是劉濞的兒子,還是吳國的太子。 吳國,是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之后,鑒于自己的兒子太過于年幼,不能制服遠離長安的東南之地,于是,就讓劉仲的兒子——劉濞去做了吳王,去震懾這個地方。 在劉濞前去就任之前,劉邦反復交代,你以后千萬不要造反,年僅二十歲的劉濞連忙說道:不敢、不敢。 吳國,是一個擁有五十三座城市的封國。這樣的封國,不可謂不小。劉邦的長子——劉肥,也僅僅擁有七十二城。漢文帝時期,齊國被一分為六,當時的大國,只有趙、楚、吳、梁等幾個國家。 更重要的是,劉濞管理吳國時期,漢文帝允許地方封國私鑄銅錢,劉濞的吳國,不僅有銅礦,而且有取之不盡的食鹽,因為吳國臨近大海。 在漢文帝息事寧人的年代,吳國經(jīng)濟、軍事實力不斷發(fā)展,儼然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最重要的是:吳國所鑄銅錢,在漢王朝之內(nèi)皆可流通,一個掌握了國家經(jīng)濟命脈的封國,可以想象到底有多富裕。 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可以得知,吳國的軍事實力,不可謂不強。 吳國的百姓,是沒有賦稅的,因為吳國有錢,所以,吳國的百姓官吏對這個吳王可是相當?shù)闹С?,而劉濞,對下屬也很不錯,很有戰(zhàn)國四君子的風范,網(wǎng)絡(luò)天下人才。 劉賢被劉啟砸死,本著息事寧人態(tài)度的漢文帝派人把劉賢的尸體送到了吳國,可是,劉濞不服,對當時的使臣說: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了長安就葬在長安,干嘛還要送回來。于是,劉濞就派人又把劉賢的尸體送到了長安,漢文帝,主持了安葬。 但是,劉濞依然不服。 自從劉賢死后,劉濞就稱病不朝,也不盡藩臣之禮。漢文帝覺得,畢竟是自己的兒子打死了劉賢,于是,就默許了劉濞的行為。 漢文帝的默認,卻沒有得到朝廷的默許,大臣們前去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劉濞是裝病。于是,吳國的使者全部被知罪,這件事的發(fā)生,讓劉濞感覺到了赤裸裸的威脅,就開始計劃謀反。但是,有些懂事的大臣就對漢文帝講:吳王可能是因為死了兒子,才閉門不出的,所以才裝病,如今朝廷逼的急,劉濞恐怕會造反,不如放了吳國的使者。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 漢文帝就放了吳國的使者,并且對劉濞說,你以后不用來朝拜了。而且還賜給了劉濞椅幾和手杖。 就這樣,看似尖銳的矛盾被漢文帝用德化化解。 天子一號謀臣——晁錯 晁錯,可以說是西漢王朝即賈誼之后又一個名臣,之所以說是名臣,是因為,這個人有本事。 晁錯,從小學習的還是法家思想,寫的一手好文章,漢文帝的時候,朝廷要征調(diào)研究尚書的人,晁錯在被派遣之列。 所以,晁錯,即是法家思想者,也是儒家思想者。 不僅如此,晁錯對漢文帝講:身為儲君的太子,需要學習的是治國方略。漢文帝覺得靠譜,就讓晁錯去當劉啟的老師,劉啟對晁錯,也是言聽計從。 漢文帝十一年,面對匈奴的不斷挑釁,晁錯堅決主戰(zhàn),提出了四個意見,武器要精銳、兵士要勇猛、將領(lǐng)有謀略,君主擇良將。 漢文帝雖然贊賞,但是本著私事寧人、致力于發(fā)展生產(chǎn),并未采納這一意見。 既然不打,那就得守,于是,晁錯又上書,建議守邊勸農(nóng),也就是要往和匈奴接壤的地方派遣更多的百姓,種地,建城。還提出了用粟換爵位的辦法。減輕刑罰,用糧食抵罪等等。 漢文帝對晁錯,非常欣賞,但卻不能重用,因為,漢文帝需要的是休養(yǎng)生息,晁錯需要的是功名利祿。 所以,晁錯也對漢文帝講過,諸侯國的勢力,必須削弱,但是,漢文帝,不愿意干。 雖然,漢文帝不愿意干,但是,劉啟愿意干。 因為,漢文帝一生勤勤懇懇,小心翼翼,不愿意惹是生非,但是,作為晁錯學生的漢景帝,需要的更多的是大一統(tǒng),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 漢景帝即位之后,身為帝師的晁錯備受尊崇,可謂是言聽計從。 作為法家代表的晁錯,對于諸侯王問題,一直非常關(guān)心,并且,態(tài)度堅決——藩必須削! 關(guān)于削藩問題,晁錯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削也反,不削也反。削之,禍小,不削,反之禍大。 晁錯的認識是對的,現(xiàn)在削藩,諸侯國準備不充分,朝廷先下先手,諸侯國只能被束手就擒,就算是造反,也是倉促應(yīng)對,如果,朝廷不削藩,等到諸侯王主動造反,后果就不堪想象。 劉啟,殺過劉賢,對于這個問題,漢景帝認為:吳王,早晚會反。 所以,漢景帝對晁錯的意見很贊同。 雖然皇帝贊同,但是群臣都反對。就連晁錯的父親都反對,削藩,往好的說,是為了大一統(tǒng),忘壞的說,就是為了晁錯個人的理想而使得劉氏內(nèi)訌。得罪人的事,都不愿意干。更何況是得罪天下人,簡直就是惡人。 但,晁錯,為了心中的理想,依舊堅持削藩,更加上皇帝的支持,晁錯的父親,自殺了。 好在皇帝支持,削藩政策有條不紊的推進。 景帝三年,楚王劉戊來朝廷給薄太后服喪,卻被發(fā)現(xiàn)有淫亂之事,這個事情被晁錯發(fā)現(xiàn)之后,認為這是削藩的天賜良機,就建議皇帝殺掉劉戊,廢掉楚國。景帝雖然支持晁錯的意見,卻不愿意殺劉戊,削減了劉戊的東???。膠西王因為賣爵位的時候舞弊,削減了六個縣。 處于漢邦國到漢帝國過渡之間的這段時間,名義上,封國擁有絕對的自治權(quán),除了皇帝稱號,這也是中國分封制度的根本。這兩件事情的發(fā)生,標志著:經(jīng)過秦帝國之后的漢邦國,不愿意繼續(xù)做一個邦國,和李斯一樣,作為法家思想代表的晁錯和漢景帝,很希望漢邦國成為和秦帝國一樣的國家。 所以,漢邦國要想成為漢帝國,必須改革。 當時,最大的封國,齊國已經(jīng)被分為六個國家,剩下的吳、楚、梁、趙四個大國。 趙國被割出河間郡、楚國被割東???、梁國是自己的弟弟。所以,頭等大事,就是如何面對吳國。 吳王劉濞有一點不同,比如說楚王,可以借劉戊入京的時候強行削減,但是,漢文帝曾經(jīng)允許吳王劉濞有生之年不用進京。 很顯然,吳國,必須用軍事手段解決。 但是,朝廷并不這樣以為,朝廷以為可以用解決趙王和楚王的辦法來解決。 景帝對劉濞下令,要削減吳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吳王劉濞接到指令,認為,已經(jīng)到了不得不翻臉的地步。所以,劉濞就非常干脆的干掉了中央派到吳國的所有官吏。 吳王劉濞這樣做,是有底氣的,因為,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這六個諸侯王也因為削藩的問題,對朝廷有仇恨,所以,能征善戰(zhàn)的劉濞振臂一呼,這六個諸侯王馬上同意。 七個諸侯王全部叛亂,吳楚聯(lián)軍竟有三十余萬眾。再加上趙國、膠西、膠東、淄川和濟南王的軍隊,全國可謂亂成一團。 朝廷聞訊,景帝駭然。 驚慌失措的漢景帝連忙召集晁錯討論出兵對策。 晁錯對漢景帝講:把全國軍隊交給某一個人指揮,是極其不安全的。建議皇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后方。 這時,竇嬰緊急求見漢景帝,說袁盎求見。 袁盎來見漢景帝,說,自己有良策平定吳楚七王之亂,但要求單獨會見。 漢景帝同意了。 袁盎說道:平定吳楚七王之亂,殺掉晁錯就夠了。 其實,雖然是袁盎對皇帝講的,但卻不是袁盎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天下人共同的意思。 這個天下人,就是除了晁錯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漢景帝。 其實,漢景帝并不想殺,就在漢景帝得知齊國叛亂之后,首先找晁錯商議對策,晁錯卻說:皇帝你御駕親征,我留守朝堂。 漢景帝默然。 這時候,朝廷大臣之中,丞相、中尉、廷尉聯(lián)合上奏,要求處死晁錯。 再加上,吳楚七王叛亂所打的旗號是:清君側(cè)、誅晁錯。 漢景帝,不得已,同意了袁盎的上書。 雖然,漢景帝同意了誅殺晁錯的建議,但,漢景帝卻不想親自殺他。 皇帝既然已經(jīng)同意殺,但怎么殺,皇帝卻沒有說明,總不能去晁錯的府上去抄家吧!于是,以袁盎為核心的中央朝臣讓當時的中尉陳嘉去請晁錯上堂議政,討論如何平叛。 對于這個消息,晁錯深信不疑。 因為,作為天字一號謀臣的晁錯,總會在朝廷有危機的時候出謀獻策。 于是,晁錯興高采烈的去見皇帝。 可是,載著晁錯的馬車到了街市上,卻停下了車,宣讀了皇帝的詔書,就這樣,穿著官服的晁錯在街上被腰斬。 這樣的結(jié)局,對于晁錯而言,不可謂不幸,自古文臣死諫,武臣死戰(zhàn),晁錯的死是前者。 晁錯死后,漢景帝馬上派袁盎到吳國,向吳國通報晁錯已死、你可以退兵的意思。 可是,劉濞對袁盎非常器重,這個器重,不是言聽計從,而是,你得跟我干。 劉濞也很大方,讓袁盎當大將軍,統(tǒng)帥吳楚大軍。袁盎卻不肯,執(zhí)意逃走。 這樣的袁盎十分狼狽的回到了朝廷,匯報了軍情。 晁錯死了,可是,吳楚大軍依舊繼續(xù)進攻梁國,沒有絲毫退兵的意思。 這件事,不僅僅是從袁盎的口中帶回來的,也是從鄧公從前線帶回來的。也叫鄧先。(出自《漢書》) 鄧公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仆射。專門管當時的戰(zhàn)地情報。 本來,滿心歡喜的漢景帝以為,誅殺了自己最心愛的大臣,算是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朝廷也不允許再次削藩,吳楚軍隊應(yīng)該撤退了吧。 可是,吳楚軍隊,不僅不撤,反而進攻的越來越激烈。 鄧公對漢景帝講:吳王謀反,是準備了數(shù)十年的,因為被削減封地而要求誅殺晁錯,不過是個借口?,F(xiàn)在,堅持削藩的晁錯被殺,恐怕天下沒人敢講真話了。 漢景帝再次默然。 漢景帝并不想殺晁錯,但是,滿朝文武皆曰可殺,所以,不得不殺。 漢景帝問:為什么? 鄧公講到:晁錯擔心諸侯王國勢力不斷壯大,從而威脅中央。所以,才要求中央政府削減地方封國封地,目標自然是為了鞏固中央政府的地位,對后世都是有好處的。如今,削藩剛剛開始,就誅殺了晁錯全家,這使得諸侯王們十分高興,而使得忠臣們不敢講真話。 漢景帝面對吳楚軍隊進攻梁國的現(xiàn)實狀況,對誅殺晁錯的事情表示十分的后悔。 這時候,晁錯已死,國家已經(jīng)沒有久經(jīng)沙場的棟梁之才,劉濞認為:漢景帝懦弱不堪,于是,自稱皇帝,和漢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面對這一切,此時此刻,漢景帝下定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削藩。 這也算對已經(jīng)死去的晁錯,做的最后一個交代。 漢景帝做的第一個決定,啟用周亞夫。 周亞夫,是周勃的小兒子,也是漢文帝臨終前的交代! 漢景帝的部署如下:率先剿滅吳楚聯(lián)軍,牽制趙國和齊地的軍隊。首先,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率領(lǐng)三十六員將軍掃蕩吳楚軍隊。派遣酈寄進攻趙國;派遣欒布進攻齊地各個叛國。派遣大將軍竇嬰駐扎滎陽,監(jiān)視齊、趙兩地的動向。 吳楚大軍的東進之路,在梁國遭受了致命的抵抗。梁王劉武一方面積極組織力量防御,另一方面,急向車騎將軍周亞夫求援。 可是,周亞夫卻按兵不動。 因為,周亞夫和漢景帝有過承諾:吳楚聯(lián)軍勢大,不可正面交鋒,要依靠梁軍拖住吳楚軍隊,伺機切斷吳楚軍隊補給線,從而打敗吳楚軍隊。 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向自己的哥哥漢景帝求援,漢景帝要求周亞夫援助梁國,周亞夫依然不行動。 無奈,求援不得的劉武,只好任命自己的人拼死抵抗。 其實,周亞夫也沒閑著,急忙帶領(lǐng)軍隊繞過吳楚軍隊,從藍田繞道武關(guān)、直達雒陽,從滎陽再到昌邑,對吳楚軍隊造成了側(cè)面保衛(wèi)之勢。 感到緊張的吳楚軍隊,劉濞馬上對周亞夫發(fā)動了進攻。 其實,這早在周亞夫的意料之中——如果劉濞不進攻,吳楚糧道被切斷,吳楚必敗無疑;如果劉濞進攻,吳楚軍隊必定作戰(zhàn)不力。 于是,周亞夫?qū)iT放松了軍營東南方向的守備任務(wù)。卻派人去防守西北。 得知消息的劉濞認為:周亞夫不過如此。 因為,劉濞揚言要進攻東南,實際上卻計劃進攻西北。 欲擒故縱之計,就此形成。 劉濞親率大軍進攻周亞夫軍營的西北角,戰(zhàn)局和劉濞想的完全不一樣,吳楚的精銳部隊久攻不下,反而被周亞夫所擊潰。 劉濞只好逃亡,或許是逃回大本營。 上天沒有再次給劉濞機會,漢軍的窮追不舍,使得吳王劉濞不得不繼續(xù)往南逃竄,退守東越。 可是,越人卻將劉濞的腦袋獻給了皇帝。 就這樣,聲勢浩大的吳楚聯(lián)軍就這樣被迅速瓦解。 在齊國,膠西、膠東、淄川圍攻齊國臨淄三月不下,欒布率軍前往平叛,再加上吳楚聯(lián)軍的潰敗,三王都只好退回自己的封地。膠西王的兒子劉德認為,既然已經(jīng)反了,那就干脆襲擊漢軍,如果戰(zhàn)敗退居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漢軍將領(lǐng)斥責他叛亂,膠西王只好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全部被俘被誅。 在趙國,趙王本來計劃和匈奴聯(lián)合進攻中央政府,然而,聽聞吳楚兵敗的消息,匈奴按兵不動,酈寄又久攻不下,趙王劉遂只好死守邯鄲。 齊國被平定之后,欒布率領(lǐng)大軍和酈寄匯合,水淹邯鄲。 自此,西漢七國之亂終于畫上句號。 可是,本來守城有功的齊王劉閭,卻因為和膠西王有聯(lián)系而被誅。 或許,這是漢景帝為了紀念晁錯,而繼續(xù)進行的削藩。 吳國、齊國、趙國、膠西國、膠東國、淄川國、濟南國全部被廢除。漢景帝根據(jù)西漢第一名臣——賈誼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分楚國為四個小國,分封十三個小諸侯國。取消諸侯王管理國政的權(quán)利,改由中央派遣。 換句話說,漢景帝此次的改革,完全是西漢的李斯版本。 不一樣的是,李斯的版本,他們連名義都沒有,西漢版本,他們有名而無實。 但有一個相同,只享有租稅權(quán)利。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系微信公號 讀史閱世 約作家 炎華氏 夢LOVE游 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禁止未經(jīng)許可的轉(zhuǎn)載。感謝大家的分享。 |
|
|
來自: 天地人和w > 《歷史客?!?/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