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道和武學修煉營“防身、健身、養(yǎng)生、悟道”。 古傳拳法不是一個拳種,特指人道和武校嚴格按照古代人傳拳的方法,傳承“形意拳,太極拳”的方法。 武學:指武術練習、學習的簡稱。 1、上肢、下肢保持不動,腰像一個中間的螺鉚自己轉了一下,不能讓上面跟著轉,也不能讓下面跟著轉,上下是不變化的,就腰自己轉;三個部分能各做各的且不互相影響,胳膊是一根棍,腿也是一根棍;有意識地去練胯,有的地方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沒那個習慣,有的東西知道了之后,還沒練開,動作到不了位。 2、手不能晃,收肘的時候手不動肘把他拉成一條線;膝的位置要對,弓步的時候,要能把住勁,腳能犁地,位置不對,使不上勁,胯也可以鈀地;肘和手的關系練出來之后,上肢只是個形,就不使勁了,勁從胯出來的,頭頂,身體中正壓,走時頭不能跟著走,走的時候一直走到腳后跟,上面只是跟著走,力全在胯上。 3、腳一前一后站立,兩手和眼晴對著目標,用胯走,不管怎么走,兩手和眼睛對著那個點不動,兩只手一定要對準一個點,身體越轉得大越好,手指頭尖和眼睛對著那個點,只有轉得非常大最后胯才啟動,不然只是身上晃了一下;胳膊不動,從腰轉,讓身體全部擰起來,定住兩頭走中間。 4、招式準確,動作到位,架子下去,每天規(guī)定的遍數(shù),一遍也不能少;注重練習單式,不能動保持標準的動作,不練夠一定遍數(shù),不吃大苦,領悟不了其中的奧妙的,人前顯貴,背后受罪,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只能靠自己,專心致志,全身心的投入練拳,每招每式認真練習,拉筋開骨,換氣換血,易筋易髓,兩腎如湯煮,膀胱似火燒。鼻子涌動,耳后生風,功夫不欺人。 5、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把骨架拆開來重新組合,把全身大小關節(jié)處的筋全部拉開,抻筋拔骨,要想出功夫先正身,后養(yǎng)身,大小關節(jié)都要拉開,肩打開,一處拉不開,內氣就不通,開合要從身上去找,最重要的是胸腰折疊,關鍵是在于腰勁,人老先從腿上老,其實是先從腎上老,腰勁一沒有,腿就抬不起來了。 6、練身體的胸腰折疊,激起內在反應,才能練出自然反應,激發(fā)潛能,練功生活化,生活練功化。教拳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天下武術是一家。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長處,不然就不會流傳到今天,打坐練靜功。 7、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練拳和做人,拳法技藝,一招一式從不能更改,是多少代人流血流汗得來的,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結晶,我們繼承都有困難,練不到一定境界,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說去更改了,只有好好學的份,應該對以前的東西抱持敬畏的態(tài)度,不能有絲毫的篡改。 8、有了橫力,豎勁解脫了,骨盆稍微分開一點,尾閭才真的開了,尾閭解脫整條脊柱都解放,練活脊柱后就要放棄脊柱。體內撐筋拔骨好比“半撐開”的雨傘,筋似龍骨,骨如傘把,肉象雨布,骨拔筋撐,骨肉分離,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形松意緊,蓄勢待發(fā)。筋緊肉松;拔開骨關節(jié)間縫隙,如在衣架(筋骨)上晾曬濕衣(肌纖維)。 9、趾抓地,膝內扣、前頂上提,胯根內裹,臀部下坐上提,拔背,虛靈頂勁,肩松肘橫,十指微曲,上下爭力由臀部下坐上提,含胸拔背形成;前后爭力由五趾抓地,雙膝前頂形成;左右爭力由雙膝內扣形成;上肢橫撐豎抱,內引外聯(lián),橫撐產生前后力和左右力,豎抱形成上下力。 10、站在水中,水深至下顎,目平視水面,意念集中在水的輕微涌動上,水的浮力和涌動促使身體自然調整到最佳平衡穩(wěn)定狀態(tài),脊柱弓、手臂弓、腿弓三弓爭力,含胸拔背、意在尾閭和百會,脊柱連通,形成脊柱弓;肩撐肘橫,十指微曲,意在指端、雙臂連通,形成手臂弓,雙膝(內扣前頂)定位,胯根內裹,臀部上提下坐,意在五趾抓地,雙腿連通,形成腿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