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作喇叭口,細(xì)長頸,斜肩,鼓腹下斂,圈足外撇。外壁繪三爪游龍趕珠,足圈環(huán)卷草紋一周。以龍紋為飾的元代玉壺春極為罕見,比較安宅英一舊藏一例,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shù)館;一例先后為Charles E. Russell、Alfred Clark、玫茵堂以及十面靈璧遞藏,2021年6月7日于北京保利拍賣,拍品5044號。
3
明洪武 青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80-120萬)
直徑19.5厘米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92年10月27日,拍品31號
洪武官窯瓷器同一器型常見青花及釉里紅兩個版本,然而,據(jù)陸明華于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8頁中所稱,目前傳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紅,而青花器則較少。一相似例先后為仇炎之、Matthias Komor、Myron S. Falk及玫茵堂遞藏,見康蕊君著《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2010年,圖版1627號;另一例曾于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展出,見《求知雅集珍藏中國古陶瓷展》,香港,1981年,61頁。
永樂玉壺春瓶傳世甚稀,珍罕程度超乎執(zhí)壺,實(shí)堪稱珍寶。所知永樂玉壺春瓶多以花卉為飾,然此拍品瓶腹所繪四季花卉之纏枝花卉紋乃屬罕見,所繪牡丹、梔子、菊花與山茶,分別象征四季之花,牡丹映春光,梔子迎夏日,菊花沐秋涼,山茶綻冬寒。 此形態(tài)、紋飾之永樂瓶,不僅為中國宮廷所青睞,亦為伊朗薩法維王朝第五任君主「阿拔斯一世」(1588-1629)鐘愛。兩件永樂玉壺春瓶尺寸與本拍品相若,紋飾亦類似,于1611年由阿拔斯一世贈予亞達(dá)畢爾廟,現(xiàn)藏德黑蘭伊斯蘭藝術(shù)博物館。兩件花瓶備受珍視,甚至刻有阿拔斯一世印記,詳見John A Pope所著《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亞達(dá)畢爾廟之中國瓷器),倫敦,1981年再版,圖版53,編號29.448及29.450,以及T. Misugi所撰《近東所藏中國瓷器 : 托卡比王宮及亞達(dá)畢爾廟》,卷三,頁150,圖版73。
6
明正德 白地綠彩刻龍紋盤(60-80萬)
直徑17.5厘米 雙圈六字楷書款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6年5月22日,拍品214號
此類綠彩龍紋盤原型似始于正統(tǒng)、天順時期。正德類似例常見直徑大于18公分者,如本拍品尺寸較小者則較為罕見。比較清宮舊藏一較大例(19.9公分),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上海,2009年,圖版71號(圖二);大英博物館藏一較大例(18公分),見Jessica Harrison-Hall著《Ming Ceramics in the British Museum》,倫敦,2001年,圖版8:34號;另比較上海博物館藏一尺寸相若例(17.5公分),見陸明華著《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1-44號。
盌弧壁,撇口,直圈足。盌內(nèi)施素白釉,外施檸檬黃釉,腹上陽刻六條綠彩變體夔龍紋一周,龍首相互顧盼,龍身首尾相連纏接。比較一相似例,藏于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原由Gulland藏,見John Ayers著《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倫敦,1980年,211號。另比較一器型及紋飾均相若,惟夔龍紋為松綠釉的雍正例,為張宗憲舊藏,后于紐約佳士得拍賣,2002年3月21日,拍品222號。
瓶口微撇,長頸,圓腹。通體白地礬紅彩描金裝飾。通景浮雕五爪龍游弋于云海之中,一紅色鯉魚迎龍口吐而出的水瀑魚躍而上,為魚龍幻化故事之表現(xiàn)。四周祥云、火珠飄浮。此器的獨(dú)特之處不僅在于其高浮雕工藝,亦為罕見的海水三鯉紋,未見相同例子的著錄。高浮雕龍紋天球瓶創(chuàng)燒于雍正朝,如區(qū)百齡珍藏中之黑地堆刻五彩描金龍紋天球瓶,于香港蘇富比1978年5月23日拍賣,拍品163號(圖一)。其他光緒例子包括礬紅描金、黑彩點(diǎn)睛的龍紋,均不如此器的雕劃細(xì)膩,見一件光緒款龍紋大盤(口徑34.5公分),錄于Gunhild Avitabile著《From the Dragon's Treasure》,倫敦,1987,89頁,圖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