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賞之四百零六
古雅致臻——奉文堂藏中國古代陶瓷
前 奉文堂主人——陳淑貞,香港著名收藏家兼古董商,自小受父母熏陶,認(rèn)識到不同藝術(shù)和文化,因其父親名為韓奉文,遂題奉文堂以作紀(jì)念。 陳淑貞的收藏極為豐富,從近現(xiàn)代書畫,到青銅器、高古陶瓷、文房雜項,且品位不凡。經(jīng)過長年累月,陳淑貞的私人收藏引起了世界各地頂級藏家和古董商的目光。對于奉文堂藏的中國古代陶瓷,她說:“雖然沒有稀有珍貴的汝窯、哥窯,但都是我30多年來的集藏與心血。大多數(shù)藏品都是在1990年之前獲得并保存至今,它們猶如時光縮影?!?/span> 陳淑貞的收藏受到日本鑒藏觀念的影響,在茶道熏陶下,鐘情簡約素雅之器。此次展列的奉文堂中國古代陶瓷,總共一百五十余件藏品,雖然不能囊括所有年代,但大多為明代以前各窯址的代表之作,為我們對中國古陶瓷名窯名品的了解和鑒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01北宋 耀州窯印花雙嬰攀枝紋盌 盌敞口,口沿微撇,斜腹,圈足,底有釉,盌內(nèi)膜印嬰戲紋,雙嬰各持枝葉于間玩耍,外壁光素,通體施青釉。
童子纏枝紋為宋代比較流行紋飾,亦見于玉雕、織繡及陶瓷之中。耀州窯器嬰戲紋的童子大都身穿衣履,同青白瓷上所見童子稍有不同。同樣以雙嬰攀枝圖裝飾的耀州窯例子,見大英博物館藏一件耀州窯盌(博物館編號.1),另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一例,著錄于JanWirgin,《SungCeramicDesigns》,倫敦,1970年,圖6b:以四嬰攀枝紋裝飾的耀州窯例子,可見陜西耀州窯遺址出土的一例,刊登于《耀州窯》,陜西,1992年,另見玫茵堂收藏一例,刊登于ReginaKrahl,《ChineseCeramicsfromtheMe 02北宋 耀州窯印花海水瑞獸紋盌 盌口外撇,弧腹下收,小圈足。外壁刻劃線條若干,仿若花瓣。內(nèi)壁采用模印技法進(jìn)行裝飾,盌內(nèi)底中心為瑞獸,周圍由內(nèi)而外層層海水波濤起伏,圍繞瑞獸,對稱繪四條游魚,近口沿處光素?zé)o裝飾。整器造型規(guī)整,通體施青釉,胎質(zhì)緊密,模印、刻劃技法穿插使用,技藝上乘。 倫敦戴維德基金藏一對較小耀州窯盌紋飾與此一致,關(guān)氏收藏一件耀州窯海水魚紋盌亦可作比較,見《關(guān)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1994年,頁200201,圖82。 03北宋 耀州窯印花仙鶴祥云紋盌 盌撇口,斗笠式,斜腹,小底,圈足。盌內(nèi)膜印飾三仙鶴于祥云間,盌心飾一朵三葉形蓮花,并出枝于仙鶴間。盌外壁光素?zé)o紋,通體施青釉。耀州窯中,以仙鶴裝飾的模印花紋較為少見。 04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蓋盒 蓋盒圓身,盒與蓋完整配套,盒直腹,腹下微鼓,圈足。蓋子口,蓋頂略拱,蓋壁折斜,蓋頂刻折枝牡丹紋,盒身素面。胎呈灰白色,胎質(zhì)細(xì)密,通體施青釉,釉面光潔細(xì)潤,子口及內(nèi)腔露胎。 此類小蓋盒,或可能作為圍棋盒使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藏一件陜西銅川市耀州窯遺址出土的北宋青釉刻花圍棋盒,以及同地點出土的另一件青釉刻花蓋盒,兩者形制與裝飾都與此蓋盒類似,見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陜西》,北京,2008年,圖122及189。 05北宋 耀州窯刻花葉紋瓜棱罐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收窄,圓足。罐呈六瓣瓜梭形,從肩出兩道弦紋,肩以下有陰線一道。肩及底部飾蓮瓣紋,罐身刻有各色折技花卉紋,刀鋒犀利,灑脫自然,釉色泛青。 北宋為耀州窯的極盛時期,宋初以燒制盌類為主,器多光素?zé)o紋。宋代中期以后,出現(xiàn)釉色更趨于穩(wěn)定,種類更加繁多,刻花線條更加活潑流暢,刀鋒更加犀利等特點,而此均符合以上特征,或為宋代中期以后作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耀州窯瓜梭罐,器形與本拍品相近,但光素沒有花紋,見李輝柄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2001年,頁110,圖版98。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一件耀州窯刻鳳凰花卉紋水注,其釉色及刀工亦可資比較,見耶魯大學(xué)編,《ChineseCeramics,FromthePaleolithicPeriod 耀州窯以石灰釉作青釉,釉料黏度高,容易在刻畫凹處積存。宋代陶匠刻花時使用斜鋒落刀,因此花紋一邊為斜口,一邊則為直口。又由于青釉在凹凸處堆積深淺不一,形成恰似雙色的效果并使得紋飾更加突出,而此罐可為一佳例。傳世品中的例子,見香港邦瀚斯曾售出一件耀州窯刻花盌,2012年5月27日,編號261。 06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牡丹花雙耳瓶 瓶撇口,細(xì)頸,鼓腹,圈足微撇。壺體為玉壺春瓶形,頸部兩側(cè)各有一虬龍耳,肩上凸起四道弦紋,腹部陰刻纏枝牡丹花。胎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色清脆。
耀州窯始燒于唐代,宋代以青瓷為主,至北宋中期曾為宮廷燒造貢瓷。此器器形精美,刻花嫻熟,釉色清脆,文是立體感強(qiáng),花葉陰陽向背分明,為耀州窯中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刻花雙耳瓶除其頸部較短,且腹部刻為蓮花紋飾以外,其雙耳樣式及刻劃刀法與本器都極為類似,見《故宮陶瓷館.上編》,北京,2008年,頁194,圖版131。另見一件日本私人收藏之耀州窯雙耳瓶,著錄于BasilGray,《SungPorcelainandStonewar 07五代 耀州窯花式盌 盌敞口,呈五花瓣式,矮圈足。通體施醬黃色釉,釉層較薄,形式優(yōu)雅。參見奉文堂收藏中另一件耀州窯花式盌。 08五代 耀州窯花式盌 盌敞口,呈五花瓣式,矮圈足。通體施醬黃色釉,釉層較薄,足部露胎,形式優(yōu)雅。 銅川市耀州窯博物館藏一件同類型的六瓣口杯,見李國楨,《中國陶瓷全集10:耀州窯》,京都,1985年,圖3。另一對器形與本品相類的耀州窯花式盌,但其孤壁更大的例子,可見于倫敦蘇富比,2011年5月11日,拍品編號1。紐約佳士得曾售出一件五代耀州窯花式盌可作比較,2010年3月26日,編號1330:另見關(guān)氏舊藏一件北宋早期耀州花式盌,著錄于《關(guān)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1994年,頁174175,圖69。后于倫敦蘇富比售出,2003年11月12日,編號42。 09北宋 耀州窯刻纏枝花卉紋盤 盤敞口外撇,折腹,小圈足。盤內(nèi)心刻纏枝牡丹花,刻工刀鋒犀利,深淺有致。牡丹花繁而不亂,花冠豐滿,花枝纏繞,俯仰結(jié)合。瓶通體施青釉,釉面晶瑩溫潤,玻璃質(zhì)感強(qiáng),釉層勻凈。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宋代耀州窯刻花大碗可作比較,見李輝柄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2001年,頁133,圖版119。 10北宋 耀州窯刻花大盌 盌敝口,斜壁,矮圈足。通體施青釉,近醬黃色,內(nèi)壁近口沿處留白,下刻有牡丹花葉紋一朵,刀峰犀利,婀娜多姿,盛放燦爛,外壁素面,精致雅素。
同樣以牡丹紋為飾,但比本拍品略小的例子,可參考《Mayuyama,SeventyYears》,第1冊,東京,1976年,圖版346348。另一件相類似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可參考李輝柄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香港,2001年,頁133,圖版119。以及倫敦邦瀚斯,2013年5月16,拍品編號6。玫茵堂收藏中亦有一件尺寸稍大但裝飾主題類似的耀州窯刻牡丹花盌,見R.Krahl,《ChineseCeramicsfromtheMe 11北宋 耀州窯青釉雙鬼游院圖盌 盌敝口,深弧腹,矮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帶黃,足邊無釉。盌外壁刻菊花瓣紋,壁內(nèi)印有一庭院之局部,樹蔭欄柵外有兩個小鬼,裸露上身,一回首一前看,互相呼應(yīng),生動意趣。 耀州窯多以刻花卉紋為主,而以人物景致為題材的多為嬰戲圖,以小鬼為主題的則甚為少見,其他印有相似花紋圖案的例子,可參考倫敦蘇富比,2002年6月19日,拍品編號18。 12南宋 龍泉窯青釉荷葉小盌 盌敞口外撇,弧腹下收,小圈足。內(nèi)部刻劃六瓣,彷佛荷葉葉片,盌心模印一只小龜。整器內(nèi)外皆施青釉。此盌造型別致,小巧玲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宋代龍泉窯荷葉小盌與本盌如出一轍,唯釉色稍有不同,見李輝柄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香港,2001年,頁150,圖版135。 13元 龍泉釉玉壺春瓶 壺撇口,細(xì)長頸,梨形腹,圈足。器形比例恰當(dāng),優(yōu)雅怡人。通體施碧綠青釉,光素潤澤,圈足邊緣無釉,呈朱褐色。 玉壺春瓶自元代開始便是主要的酒器,例子可參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龍泉釉玉壺春瓶,見蔡玫芬主編:《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臺北,2011年,頁104105,圖版50。該藏品與本拍品形式相近,據(jù)書中所言,該器「頸較細(xì),足較薄,或為元代燒造」。另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藏一件類似的龍泉玉壺春瓶, 1996年,頁176177,圖363。 其他例子,可參考胡惠春先生舊藏元龍泉釉玉壺春瓶,紐約佳士得,2009年9月15日,拍賣編號342。另一件RossC.Armstrong女士舊藏龍泉釉玉壺春瓶,拍賣于舊金山邦瀚斯,2013年6月24日,拍賣編號1203。 14元 龍泉釉印花八仙八角梅瓶 瓶口外撇,短勁,豐肩,肩下往內(nèi)收窄,足向外撇。整體分為八角式,以印花方式各面印有不同紋飾:肩部飾開光花卉紋,瓶身中部飾開光八仙,各有姿態(tài),表現(xiàn)出八仙過海的場景,低部飾開光花卉紋,上下呼應(yīng)。通體施青釉,晶瑩潔凈,釉及底部,圈足處露胎。 元代龍泉青瓷多以人物、花鳥、龍鳳及八仙為紋飾,表現(xiàn)于技巧如露胎裝飾、釉花貼花、模印刻花等,變化多樣。 15元末明初 鈞窯天青釉菊花口盤 盤呈菊花瓣狀,口內(nèi)敝,平底臥足。通體施天青色釉,釉色泛灰白,釉表開深色紋片,口沿棱邊呈褐色,及至盤壁,積垂厚釉,臥足內(nèi)亦略有施釉,無釉處刷涂一層薄薄的護(hù)胎汁。盤邊有三處以金漆修補(bǔ)。 此盤原配盒上貼有R.RandolphRichmond之舊藏標(biāo)簽,此人為著名的中國高古瓷收藏家,他的部分藏品由其后人于2000年以后捐贈到美國新奧爾良藝術(shù)博物館,成為該館最重要的中國藝術(shù)藏品,概括了新石器時期至元代的重要陶瓷,當(dāng)中的150件更于2005年展覽并出版成書,尤以唐代墓祭品及宋代各名窯器最為精彩。 鈞窯花瓣形盤多以葵花為主,以菊花口為飾屬比較罕見。其他宋鈞窯粉青釉菱花口盤例子,可參看Cunliffe勛爵及Plesch博士舊藏并于1952年倫敦東方陶瓷協(xié)會展出的一件鈞窯天青釉菱瓣口盤,后于香港邦瀚斯,鴻慈永佑-葡萄牙私人藏宮廷御器專拍,2012年5月27日,拍品編號9。 16北宋 鈞窯天青釉小盌 盌斂圓口,弧形深壁,矮圈足。通體施天青釉,釉色亮麗,釉質(zhì)均細(xì),釉及足處,口沿部份呈米黃邊, 此類小盌又被外國人稱「泡泡盌」,有關(guān)此類小盌之研究及例子,可參考奉文堂收藏中的另一件拍品,拍品編號117。另見香港佳士得曾售出一例,2012年11月28日,編號2278。 17北宋(金) 鈞窯天青釉紫斑小盌 盌斂圓口,深孤壁,矮圈足。通體施天青色釉,盌內(nèi)壁有兩處帶紫紅斑,外壁近口緣處一道紫紅斑,紫紅斑上有結(jié)晶,圈足露胎。
此類小盌又被外國人稱「泡泡盌」,比本件小盌稍大的另外一件鈞窯,紫紅斑較多的鈞窯例子,見戴維德爵士所藏,StaceyPierson著,《SongCeramics:ObjectsofAdmiration》,倫敦,2003年,頁61,圖版20。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另外一件鈞窯小盌,見S.G.Valenstein著,《AHandbookofChineseCerami 18北宋 筆舔呈圓形,圈足,盤心微凹,通體施天青色釉,上釉大小不均兩處玫瑰紫斑,器物邊沿薄釉處呈醬色。整器小巧雅致,或為文房用具,頗有文人氣息。 19金 越窯青釉印花紋蓋盒 蓋盒圓身,子母口,蓋面微凸,中心膜印八葉花一朵,并以褐彩點飾,小巧精致。 20金 越窯青釉印蝴蝶紋蓋盒 盒子母口相合。蓋面中間隆起,模印蝴蝶紋一只,以醬彩點綴。蓋盒內(nèi)外周身布青釉,偏黃,并有冰碎。整器造型小巧,為實用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