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代書壇,“館閣體”往往帶著貶低和批評的意味,人們往往看不上這種字體,因為其過于中規(guī)中矩、缺乏變化,不太符合當代書壇的主流審美。然而在明清兩代,“館閣體”僅僅是一種書體的稱呼而已,人們只是覺得其實用性強,又符合科舉考試的要求,自然就把這種字體作為一種日常書寫時使用的一種字體來練習了。 最早把“館閣體”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進行推廣的時代是明代。明代的“館閣體”相對清代的“館閣體”來說更接近魏晉的書風,僅在筆法上略做簡化,整個書風規(guī)范流暢,一絲不茍,雅俗共賞。 明代的朱棣皇帝非常喜歡書法,所以對于官方往來所使用的字體也非常重視,于是在他的帶領和推崇之下,館閣體逐漸形成并被廣大知識分子爭相學習。當時比較有名的館閣體大家是沈度,因為朱棣特別喜歡他的書法,于是逐步在官方文書中不斷推崇他的字體,館閣體由此而來。 雖說當代對于館閣體多有批評,但是從書法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字是集實用與藝術于一體的,比當代的純藝術審美要強太多。當代的“吼書”等純表演意味的書法,只強調視覺沖擊力而忽略傳統(tǒng)書法的基礎,這樣的所謂藝術是離書法越來越遠的,是舍近求遠的一條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