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宰相元載落馬后,有關(guān)部門從他家抄出了800石胡椒。 當時,由于產(chǎn)地遙遠、運輸不便等原因,胡椒在中原是價格昂貴的稀缺物,也是地位顯赫的象征,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800石胡椒,換算成現(xiàn)在的計量單位就是64噸,這可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 元載的罪名之一為“納受贓私,貿(mào)鬻官秩”,也就是收受賄賂、賣官鬻爵,這批胡椒顯然是他受賄所得的巨額贓款。不知道這個唐代巨貪在入獄后,是否也曾聲淚俱下地說,這胡椒我是一粒都沒敢用啊! ![]() 元載。圖源:影視劇照 胡椒帶個“胡”字,表明它是歷史悠久的舶來品。在古代,胡椒一度是“外方 珍異”,屬于奢侈品,到如今,卻成了隨處可見的食用調(diào)料。當你隨手撒上一把美味的胡椒粉時,能否想象出這種傳奇香料在歷史上掀起的巨大風浪? 01胡椒,在世界歷史上存在感十足。中世紀的歐洲人因胡椒高昂的價格,稱黑胡椒為“黑色黃金”。近代以后,胡椒又因其覆蓋全球的普及率,被譽為“香料之王”。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胡椒的正史典籍,是《后漢書》。其中的卷八十八《西域傳》寫道:“天竺國一名身毒(即今印度),在月氏之東南數(shù)千里?!髋c大秦(即羅馬帝國)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苯裉斓膶W者認為,胡椒原產(chǎn)自印度,可見《后漢書》的說法準確。 作為一種多年生常綠攀援狀藤本植物,胡椒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其原產(chǎn)地為印度次大陸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印度的喀拉拉邦。至今,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脈的雨林里,仍然有胡椒的野生種存在。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jīng)時,在印度見過胡椒樹,說其“樹葉若蜀椒也”。玄奘年少時曾在成都受具足戒,對巴蜀一帶的蜀椒較為熟悉,所以第一眼見到胡椒時,可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唐西域記》說,當時印度的阿吒厘國盛產(chǎn)這種香料,那里的土地不宜種植花果,于是商人靠販賣胡椒起家,賺到錢后囤積了大量珍寶。國學大師季羨林也在為《大唐西域記》中阿吒厘國的部分作注時寫道:“胡椒自古以來即為印度西海岸的特產(chǎn),尤以西海岸南部的馬拉巴爾所產(chǎn)的質(zhì)地為最優(yōu)?!?/span> ![]() 17世紀傳教士卜彌格《中國植物志》中的胡椒(上)。圖源:網(wǎng)絡 印度人之所以發(fā)現(xiàn)胡椒的作用,與當?shù)匮谉岬臍夂蛴嘘P(guān)。印度歷來飽受暑熱之苦,食材容易腐敗,因此,印度人常用香料為食材除臭、殺菌,確保食物干凈又衛(wèi)生。 胡椒氣味芳香,味道辛辣,也可以用于調(diào)味。胡椒的辛辣味源自其果實外皮,一般分為白胡椒和黑胡椒兩大類。黑白顏色的差別,取決于果實何時采摘。黑胡椒,是通過摘取未成熟的綠色果實后,曬干、發(fā)酵而成,味道濃烈;白胡椒則是等果實成熟、變紅后采收,再用水浸漬數(shù)日,去除果肉,曬干而成,風味醇厚。 胡椒的芳香伴隨著海風,穿越了處于隔離狀態(tài)的古代世界,從印度的海岸傳播到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南海。 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目睹胡椒在羅馬引發(fā)的轟動后,不禁感慨道:“我真的不明白那些忘了食物最重要的作用是填飽肚子、成天只考慮如何提升食欲的人的心情。胡椒在印度遍地都是,但在我國居然成了與金銀等價的東西!” 在中國古代,胡椒傳入的主要途徑是絲綢之路。自漢武帝時期通西域、平南越之后,胡椒便通過海、陸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原,但以當時的運輸條件,每次運往中原的胡椒數(shù)量有限。物以稀為貴,這種在印度廣泛種植的香料作物,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到西域、南洋諸國,再傳到中國時,就成了數(shù)量稀缺的奢侈品。 02善于烹飪的中國人自古便重視香辛料的使用,有五辛(蔥、蒜、韭、薤、興渠)、山椒、生姜、桂皮等極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香辛料。胡椒的到來,讓中國人的菜肴多了一道風味。 胡椒傳入中國后,起初是作為朝貢物,被帝王貴胄品嘗賞玩。 東漢的漢靈帝堪稱后世昏君的代名詞,但他在世時,卻是帝國頭號“帶貨主播”。史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城貴戚競相模仿。 胡人飲食多肉,尤其需要胡椒等香料來搭配。當時的胡食,有一種胡餅,即用“椒、豉”(胡椒和草豉)做調(diào)料的餅食;還有一種“胡炮肉”,即取肥白羊肉切成細葉狀,加入鹽、胡椒等調(diào)料,再裝入洗凈的羊肚中,放入坑中燃火煮熟,香美異常。這些美食都可能是漢靈帝喜愛的異域美食。 魏晉時期,胡椒為藥食兩用。 東晉道士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有胡椒在中國藥用的最早記載:“孫真人治霍亂,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飲吞之?!?/span> 唐人進一步發(fā)掘胡椒的藥用屬性,如蘇敬《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所寫:“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diào)食用之,味甚辛美?!?/span> 至此,胡椒已從皇宮大內(nèi)走向官宦之家。 從前文元載的故事可知,胡椒被高官顯貴當作財富囤積貯存。這一方面是因為胡椒昂貴的價格,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可以儲存多年而風味不變。此時,平民百姓還不能輕易地購買胡椒。 ![]() 元載倒臺后,家中800石胡椒被籍沒。圖源:影視劇照 宋元時期,隨著海上貿(mào)易的繁榮,胡椒進一步輸入中國,獲取胡椒的主要渠道是官方朝貢和民間貿(mào)易。 官方朝貢中,主要的朝貢國有東南亞的占城國和三佛齊國。據(jù)《宋會要輯稿》記載,二國多次遣使進貢胡椒,少則200斤,多則上萬斤。 在民間,東南沿海形成幾大海商集團。其中,泉州的蒲氏家族,將胡椒生意做大做強,富甲一方。別人都認為胡椒是奢侈品,不敢大量購進,而蒲氏“每以胡椒八百斛為不足道”。 這一時期,胡椒成為國庫中儲存的重要香料,甚至可用于改善國家財政問題。 宋徽宗在位時,蔡京初拜相,有六七個富商拿著官府發(fā)行的錢票,來找蔡京,向他討債,說:“這是前任相公罷邊時所用,總計有三百七十萬緡?!?/span> 蔡京將此事上奏,皇帝直蹙眉頭道:“辱國奈何?”當時,國庫空虛,沒有錢可以還債。 但蔡京說,臣有辦法償還此債。隨后,蔡京實行“打套折鈔”之法,命官員將諸司庫務中不常用到的物品歸類出來,比如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等,都拿出來換錢。正是因為胡椒等物品的金貴,蔡京實行此法不到半年,便“盡償所負”,讓朝廷還完了債,解決了軍費問題。 元代,馬可·波羅來到東方最大的國際貿(mào)易港口刺桐港(泉州),對此城的胡椒貿(mào)易贊嘆不已。他后來在口述《馬可·波羅行紀》時說道:“進出此港的珠寶和其他商品的總量令人嘆為觀止。……亞歷山大港或世界上的其他港口,每有一艘香料船載運胡椒出口至基督教國家時,即有百艘船造訪刺桐?!笨梢?,中國進口胡椒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國家。 深知胡椒高價的馬可·波羅,在描寫當時中國的帆船有多大時,還專門用胡椒來做比喻。他說,每艘中國帆船行駛時需要150名至300名水手,一艘船可裝載多達“五六千簍胡椒”。 ![]() 馬可·波羅航行路線圖。圖源:錦繡人文地理 明代,朝廷為緩解財政壓力,一度用椒木折俸,也就是用胡椒、蘇木等充當官員的俸祿。這類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永樂十二年(1414),“令在京文武官折俸鈔俱給胡椒、蘇木,胡椒每斤準鈔一十六貫,蘇木每斤八貫?!?/span> 此后,明朝皇帝在給官員發(fā)工資時,多次將胡椒作為錢鈔替代物。這一時期,廣東的商人經(jīng)常要承包處理官吏俸給中折合椒木的部分,負責將這部分折俸的椒木拿去販賣,然后向官員支付銀兩。 正是在明代,胡椒的地位發(fā)生了巨變。有學者經(jīng)過對比換算得出,明永樂年間,100斤胡椒尚值10兩,到宣德年間,下降了一倍,只值5兩。若是明朝繼續(xù)用胡椒折俸的方式支付官員的工資,就有些不厚道了,故成化以后,鮮有以胡椒、蘇木等折俸的記載。 胡椒價格的下跌,與當時世界航海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 0315世紀末,大航海時代的著名探險家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后,將秘魯產(chǎn)的辣椒推銷到歐洲,聲稱是印度產(chǎn)的胡椒。哥倫布這個大忽悠將美洲錯認成亞洲也就罷了,居然還想用辣椒假冒胡椒,不過,這并沒有騙過人們的味蕾。 當然,不是所有航海家都像哥倫布那樣陰差陽錯。同樣是在15世紀末,另一位航海家達·伽馬受葡萄牙國王的委托,出海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他在非洲最南端發(fā)現(xiàn)了好望角,隨后經(jīng)由此地,航向亞洲大陸。 1498年,達·伽馬率領4艘170人的艦隊,到達胡椒的重要出貨港——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 一年后,當達·伽馬的船隊帶著大量胡椒返回葡萄牙時,里斯本的胡椒價格當天下午就跌了一半。很多經(jīng)營胡椒生意的葡萄牙商人宣告破產(chǎn),聲稱這是“對胡椒的詛咒”,因為他們知道,達·伽馬成功為歐洲進口了原產(chǎn)地直送的胡椒,再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胡椒的價格將不斷地跌落。 果不其然,葡萄牙國王很快派出多艘船只前往印度西海岸,企圖壟斷胡椒的銷售市場。有學者推測,16世紀前葉,歐洲每年對香料的需求量約為1600噸,其中葡萄牙出售的香料約占7成。盡管如此,歐洲每年對胡椒的需求量仍然比不上中國,同一時期,中國每年的胡椒需求量約為2000噸。 ![]() 1572年,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港口。圖源:網(wǎng)絡 中國也在尋覓胡椒的香味來源。 當達·伽馬到達卡利卡特時,當?shù)厝诉€記得,90多年前,一支更加龐大的船隊登陸上岸的故事。他們告訴達·伽馬,這些來自東方的水手都留著長發(fā),上岸時身穿鐵甲,手持某種連著矛的武器,他們每兩年來一回,每次有20多艘船,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就不見他們的蹤影了。 他們口中的水手來自大明,為首的那位航海家,叫做鄭和。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便著手組織一支空前壯大的船隊,開辟西洋航道。是年五月,明成祖下令福建造海船37艘,三個月后,又下令京衛(wèi)及浙江、湖廣、江西、蘇州等府、衛(wèi)造海運船200艘。 浩浩蕩蕩的鄭和下西洋,就此拉開序幕。從明代史料中可以窺見鄭和下西洋的浩大費用:“國初府庫充溢。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赍銀七百余萬,費十載,尚剩百萬余歸?!?/span>(明《廣志繹》卷一) 明成祖為何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史家眾說紛紜,一說是為了尋找靖難之役后生死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一說是為了弘揚國威,促使西洋諸國來朝。還有學者認為,對胡椒等香料的追求,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動因之一。 鄭和的船隊中,有一位“善通番語”的通事(翻譯官)馬歡,將沿途的見聞寫成《瀛涯勝覽》一書。馬歡在《瀛涯勝覽》里提到,在卡利卡特多山的鄉(xiāng)下地帶,印度人大量種植胡椒,到了十月,胡椒成熟,經(jīng)采集、曬干后出售,自然會有胡椒大盤商來收購。鄭和船隊的到來,讓胡椒商人以為抱到了金主的大腿。鄭和船隊從西洋帶回的大量胡椒,也讓明朝的胡椒價格發(fā)生變化,從永樂到宣德年間跌了一半。 但是,鄭和的船隊在第七次遠航后,悄然撤離了這片海洋。在明朝官方終止下西洋行動的半個多世紀后,幸運的葡萄牙人通過達·伽馬開辟的航線,填補了中國人留下的真空。 到明朝后期,葡萄牙人以澳門為中轉(zhuǎn)站,將大量胡椒販運至廣州。福建同安人林希元在他的文章里寫道:“佛郎機(即葡萄牙)之來,皆以其地胡椒、蘇木、象牙、蘇、油、沉、束、檀、乳諸香與邊民交易,其價尤平?!?/span>看來,掌握貨源的葡萄牙人不僅把歐洲的胡椒價格打下來,也讓中國市場上的胡椒成了尋常之物。 04大航海時代的物種大交換,是胡椒價格下跌的另一個原因。 這一時期,胡椒開始在非洲東南海面的馬達加斯加島、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巽他群島,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qū)進行栽培。 香料學家山田憲太郎認為,“很多學者忽視了中國胡椒貿(mào)易的重要性。中國對于胡椒的大量需要導致了爪哇和蘇門答臘胡椒種植的增長,這樣必然會刺激經(jīng)濟的發(fā)展?!?/span>據(jù)統(tǒng)計,15-16世紀,中國光是在東南亞收購的胡椒,每年就多達250萬斤。 明朝中后期,中國亦引種胡椒成功,打破了海外的壟斷。 隨著胡椒在社會上的廣泛流通,它的價格直線下跌,進一步從官宦階層下移到平民階層,已然從難得一見的奢侈品變成飯桌上的日常調(diào)味品。從明洪武年間,100斤胡椒值銀50兩,到明朝中后期,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時,胡椒“今遍中國食品,為日用之物也”。 李時珍就是這一過程的受益者,因為胡椒價格下降,醫(yī)家出身的他也買得起,天天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過一個趣事:他自年少時就嗜食胡椒,每一年都會患眼病,起初沒發(fā)現(xiàn)是吃太多胡椒導致的。后來,李時珍才知道胡椒不宜多吃,因為“辛走氣,熱助火,此物氣味俱厚故也”,于是戒了胡椒癮,盡量少吃幾口。 大航海時代后,胡椒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讓它最終飄向?qū)こ0傩盏牟妥?,這是一大幸事。 但很多人沉醉在胡椒迷人的芳香中,似乎已經(jīng)忽略了中國在大航海時代的缺席,以及錯過一個時代的后果。 參考文獻: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中華書局,2022年 [唐]玄奘、辯機撰,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 (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日)宮崎正勝:《味的世界史》,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8年 (美)瑪喬麗·謝弗:《胡椒的全球史:財富、冒險與殖民》,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9年 田汝康:《鄭和海外航行與胡椒運銷》,《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吳夢婷:《從“香藥”到“香料”:胡椒與明代中國社會》,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