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國鋼鐵工業(yè)的長子——鞍鋼前三十年發(fā)展史
鞍鋼的地位
鞍鋼素有“新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yè)的長子”的稱號,是新中國最早成立和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yè),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 鞍鋼在恢復生產和建設發(fā)展中,為我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鞍鋼一直都是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yè),建國后初期鞍鋼的鋼產量在全國的比重甚至超過一半,直到1995年鋼產量才首次被寶鋼超過。 鞍鋼也是中國第二家鋼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鋼鐵企業(yè),第一家是寶鋼。 1949 年至 2000 年,鞍鋼累計生產生鐵 2.75 億噸、粗鋼 2.81 億噸,分別占全國累計生鐵和粗鋼產量的13.9%和14.5%,并向全國冶金行業(yè)輸送技術管理人才 5 萬余人。
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廠——日本侵占時期的鞍鋼
鞍鋼前身是日本侵略者為掠奪我國鋼鐵資源建設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廠。
日本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礦產資源貧乏的國家。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才開始建立近代鋼鐵工業(yè),1896年建立官營的八幡制鐵所。但直到日俄戰(zhàn)爭的前一年,即1903年,日本的鋼鐵產量僅為4.3萬噸,約占當時世界鋼鐵產量的八千五百分之一。此后,由于一系列私人鋼鐵企業(yè)的建立,鋼鐵生產有較快的發(fā)展,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1913年,日本的鋼鐵產量仍只有25.5萬噸,約占當時世界鋼鐵總產量的三百分之一。(1911~1913年,日本生鐵自給率為50%,鋼自給率為29%。)日本進行軍事侵略和發(fā)展經濟所需要的鋼鐵,就不得不大部分依賴進口。
在鞍山地區(qū)發(fā)現鐵礦后,日本人采用各種手段巧取豪奪,搶占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并著手開發(fā)。 鞍山制鐵所成第一座高爐于1917年初開始動工,1919年4月29日一號高爐點火。此后日本人不斷擴大鞍山制鐵所的生產規(guī)模,建設了更多的高爐。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日本人加快了掠奪的步伐,煉鐵和煉鋼產能進一步擴大。
經過20多年的建設,截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鞍鋼共建成了9座高爐(1~9號),兩個煉鋼廠(第一煉鋼廠和第二煉鋼廠),以及部分軋鋼廠。
1號高爐絕大部分設備是德國制造的,基本上是仿照日本八幡制鐵所的同樣容積的高爐,只是對風口等做了極其有限的改動。2號高爐也具有日產生鐵350噸的能力,絕大部分設備是德國產品。 1930年3月點火的3號高爐,與1、2號高爐不同,不僅全部設備來自美國,而且從設計、安裝到最初階段的生產指揮都是由美國人承擔的,,其設計指標是日產生鐵500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加快了掠奪速度,用本國制造的設備陸續(xù)建設了6座高爐。 到抗戰(zhàn)勝利時,鞍山制鐵所9座高爐的設計產能合計195萬噸/年左右。
第一煉鋼廠:設計產能58萬噸; 主要生產設備有600噸混鐵爐1座,300噸預備精煉爐3座,100噸傾動式平爐4座,150噸傾動式平爐2座,煤氣發(fā)生爐8座。
第二煉鋼廠:設計產能75萬噸; 全廠主要生產設備有600噸混鐵爐2座,300噸預備精煉爐4座,150噸平爐6座。 按當時的設備技術水平,1座150噸平爐的年產量是12.5萬噸。 第二煉鋼廠是日本仿照第一煉鋼廠設計的,全部設備和附屬設備也是日本制造的。 日本侵占時期鞍鋼的生產
日本侵略時期,鞍鋼煉鐵廠的生產水平較低,高爐的實際產量從未達到設計水平。 日本從德國和美國進口了當時先進的高爐設備,但是始終無法發(fā)揮這些設備的生產能力??箲?zhàn)后期日本人采用自己制造的設備,生產指標更是低下。
作為煉鐵主要設備的高爐,在1930年以前只有兩座,這兩座高爐,在很長時間內是交替作業(yè)的,直到1926年7月27日才進人兩座高爐同時生產的時期。
1941年首次突破100萬噸,達118萬噸;1942年達130.9萬噸,這是偽滿時期鞍山生鐵的最高年產量;1943年基本上維持1942年的水平;1944年下降到80.1萬噸。 昭和制鋼所的煉鋼產量同樣十分落后。 以日本人自己設計的第二煉鋼廠為例: 第二煉鋼廠設計能力為年產75萬噸鋼錠,在1942年部分建成投產,1943年3月全部建成投產。但是由于管理和戰(zhàn)爭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投產后連續(xù)三年沒能達到設計產量水平。 1942年的鋼錠產量為28.5萬噸。 1943年的鋼錠產量為41.4萬噸。 1944年鋼錠產量減到19.7萬噸。
鞍鋼在日本侵占時期的生產水平十分低下,煉鐵和煉鋼都是如此。 根本原因是此時日本人的技術水平十分低下:日本人自己制造的高爐設備和煉鋼設備技術水平低;日本人的高爐設備和煉鋼設備的操作水平低。
日本人無法解決鞍山鐵礦的燒結問題,只能用團礦工藝或者直接生礦入爐,導致高爐生產長期不順。 鞍山制鐵所冶煉生鐵的成份含硅量和含磷量高,特別是鐵水含硅量約達到1.5~2%,這影響到了后續(xù)煉鋼的生產。 由于生鐵成份含硅量和含磷量高,不得不采取雙聯煉鋼法。該法是先將鐵水裝入預備精煉爐冶煉成半成品,然后裝入平爐進行精煉,煉成含有所需要化學成分的鋼。這種工藝使煉鋼過程復雜,因而也就限制了鋼產量的提高,未能達到原設計產量水平。 又比如第二煉鋼廠平爐的爐頂和爐底壽命低,需要經常修理,導致第二煉鋼廠無法達到設計產能。1942年第二煉鋼廠平爐爐頂平均壽命為101次,1943年為87次,1944年又降到62次。 鞍鋼的接收和劫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進入尾聲,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并擊敗日本關東軍,終于把東北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來。 但是這種解放并非沒有代價。 日本人花費二十多年建成的昭和制鋼廠被蘇聯紅軍拆走了大部分設備,基本無法恢復生產。
1945年8月23日,蘇聯紅軍進駐鞍山。 蘇聯紅軍拆除了昭和制鋼所廠區(qū)內的各種鋼鐵生產設備,作為蘇軍的戰(zhàn)利品運往蘇聯??傆嬘?5個工廠的重達16.09萬噸以上的各種設備被拆運走,金額在1.2億美元以上。 據《鞍山鋼鐵公司概括報告》記載,各廠設備能力之損失均在一半以上,選礦、煉鐵、軋鋼則在三分之二以上。 煉鐵廠3號、5號~9號共6座高爐的設備被蘇聯紅軍拆走,僅剩下設備比較落后的1號、2號和4號高爐相對完整。 第二煉鋼廠的設備被基本拆除運走,完全無法恢復生產。
國民黨政府接收鞍鋼后,由于其主要財力、物力都用于發(fā)動反革命內戰(zhàn),鞍鋼的修復成為空文。 從1946年10月開始,陸續(xù)修復的設備和工廠僅有:發(fā)電機和鍋爐各1臺,煉鐵高爐一座(2號高爐)、煉鋼平爐一座,煉焦爐一座,以及部分軋鋼廠和制造廠。 在1946-194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的22個月時間內,僅生產鋼錠9500噸,鋼材1.25萬噸,焦炭2萬噸。 鞍鋼的新生
1948年2月19日,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鞍山。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 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成立鞍山鋼鐵公司。 經過連年戰(zhàn)爭,當時的鞍鋼已經是一片廢墟,殘存的設備破敝不堪,較新的都被蘇軍拆走了。1、2、4號高爐和煉鋼廠6座平爐及6套軋鋼機也都七零八落,需要大修后才能開動。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大型企業(yè)面臨最大的三個挑戰(zhàn)是: 錢從哪里來? 技術和設備從哪里來? 人從哪里來?
中國的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yè)——漢冶萍公司,就是因為沒能解決這三個問題不得不在上世紀20年代被迫關閉。
鞍鋼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即著手開始修復工程。 錢從哪里來——政府籌集的。1949-1952年鞍鋼的基本建設投資達到了2.32億元。 技術和設備從哪里來——為解決修復中器材緊缺問題,中共鞍山市委早在1948年11月23日就召開了獻交器材動員會,并涌現出了孟泰這樣的先進模范人物。修復1、2、4號三座高爐需要的零件主要依靠群眾獻交。直白一點說,就是從破爛堆里淘出能用的零件。當時我們沒有設備制造能力,用這種方式恢復生產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從哪里來——黨和政府派來的。經過革命戰(zhàn)爭洗禮的共產黨最不缺的就是人,而且這些人都是經過戰(zhàn)爭的考驗和鍛煉的人才,能夠快速走上管理崗位。鞍鋼大規(guī)模建設時期從全國各地調集的“五百羅漢”更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能力。
到1952年末,殘存的鞍鋼舊有生產設備已全部或部分恢復了生產。其中包括: 采礦、選礦和燒結:櫻桃園、弓長嶺、大栗子、大孤山鐵礦4座礦山;一、三選礦廠和一燒結廠,一團礦車間; 焦爐:6座; 高爐:3座,1、2、4號高爐; 平爐:8座,第一煉鋼廠1-6號平爐和1、2號預備精煉爐改造成的平爐; 軋鋼廠:6個,第一初軋廠,中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中板廠,立山薄板廠,焊接鋼管廠; 金屬制品廠:2個,鋼繩廠、制釘廠等。
此時鞍鋼的主要生產設備是日本侵略者最早建設的20-30年代技術水平的設備,整體生產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鞍鋼真正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經過蘇聯援助才實現的。 在蘇聯幫助下經過大規(guī)模的建設,鞍鋼不僅生產規(guī)模顯著增加,技術裝備更是達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相比舊有設備有了極大的提高。
蘇聯的援建
鞍鋼是“156項工程”中第一批簽訂的50個項目其中之一,早在1950年中蘇兩國政府就簽訂了《關于蘇聯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恢復和改造鞍山鋼鐵公司方面以技術援助的協定書》。 1950年7月,蘇聯政府派遣設計組一行42人來鞍鋼收集資料,逐步為鞍鋼的恢復和改造進行初步設計。 1950年10月25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關于恢復和改造鞍鋼技術援助《補充議定書》。 1951年10月12日,蘇聯編制的鞍鋼改擴建總體初步設計交付我國。 1952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予以批準。
鞍鋼是“156工程”中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企業(yè)。 “156工程”中鞍鋼的計劃投資額是22.8億元,占“156工程”計劃投資總額的11.3%。 鞍鋼一家企業(yè)的實際投資規(guī)模,超過了除鋼鐵工業(yè)和機械工業(yè)之外的其它各個行業(yè)的行業(yè)投資總額。
總體初步設計規(guī)定鞍鋼的年生產規(guī)模為: 礦山:建設鐵礦山三座,采礦能力950萬噸,精礦粉410.2萬噸,燒結礦400萬噸,富鐵礦80萬噸; 煉焦:煉焦爐14座,年產冶金焦280萬噸; 煉鐵:高爐9座,總容積7274立方米,年產生鐵252.5萬噸; 煉鋼:平爐煉鋼車間3個,24座大型平爐、一座小平爐,年產鋼322.5萬噸; 軋鋼:初軋機2套,年開坯能力310萬噸;大型鋼材、鋼軌50萬噸,中小型材65萬噸,線材、中厚板、帶鋼等133萬噸;再加工品、可鍛生鐵異型管、鐵管、異型材等。
根據初步設計,從1953年到1960年,鞍鋼在原有生產規(guī)模基礎上,將基本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建和擴建: 3個鐵礦,8個選礦、燒結車間; 10座煉焦爐; 6座自動化高爐:3、5、6、7、8、9號高爐; 3個煉鋼廠:第一,第二和第三煉鋼廠; 16個軋鋼廠; 2個材料車間。 其中規(guī)模最大在鞍鋼乃至在全國影響至深的是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7號煉鐵高爐等“三大工程”。
1、大型軋鋼廠:設計年產能50萬噸,投資10471萬元,以軋制重軌、大型型材為主。1952年8月1日動工,1953年11月30日投產。 2、無縫鋼管廠:設計年產能6萬噸,投資5337萬元,生產無縫鋼管。1952年7月14日動工,1953年10月27日生產出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 3、7號煉鐵高爐:有效容積918立方米,單項投資1087萬元。1953年2月27日開始爐基施工,1953年12月19日投產。7號高爐部件有2000多種,重萬余噸。 “三大工程”規(guī)模宏大,技術復雜,都由蘇聯設計并提供成套設備。
蘇聯的援助對我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意義是重大的。 蘇聯不僅幫我們建設了幾個大型鋼鐵企業(yè),而且把鋼鐵工業(yè)的生產技術給教給了我們。
蘇聯援助中國的技術,不論是煉鐵技術還是煉鋼技術,在當時都屬于世界先進水平。 鞍鋼、武鋼和包鋼的500噸煉鋼平爐,當時在世界上都是屬于最大的平爐。 日本人在50年代初也只有150噸大小的平爐。
蘇聯不僅給中國的鋼鐵工業(yè)提供了1000m3級別和1500m3級別的高爐設備,而且將設備圖紙?zhí)峁┙o了中國,并幫助中國建設了冶金設備制造企業(yè)第一重型機械廠(也屬于156項工程)。 蘇聯援助的技術是中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我們就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發(fā)展的。
根據《當代中國的鋼鐵工業(yè)》的資料,鞍鋼在50年代的建設中,由前蘇聯成套進口的設備共達16.8萬噸。包括采礦、選礦、燒結設備,焦化設備,容積1000m3的高爐設備,大型平爐設備等。
如果說建國初期國內還有一些煉鐵和煉鋼產能,那么我們在鋼材產品生產能力上更是缺乏,特別是經濟發(fā)展急需的鋼管、鋼板、大型型鋼等產品。 蘇聯提供的軋鋼設備,是當時中國發(fā)展急需的,其中包括: 一套直徑800毫米的大型型鋼軋機,一套直徑140毫米的無縫鋼管軋機,一套1150毫米初軋機,一套2800/1700毫米半連續(xù)軋板機,一套1700/1200毫米冷軋板機等軋鋼設備。
蘇聯不僅把魚(冶金設備)給了中國,直接用在鞍鋼、武鋼、本鋼和包鋼的建設中,而且還教會了中國捕魚的本領(建設了重型機械工業(yè))。 蘇聯不僅教會中國捕魚,在中國練習的過程中還手把手的指導,使得中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這些能力。
從1952年開始,中蘇雙方開始設備分交,逐漸形成了按進口、國產以及蘇聯提供圖紙中國制造等三種設備供應方式。 在設備交付方式上,蘇聯對中國裝備制造業(yè)的意義重大:蘇聯不僅給我們圖紙,而且?guī)椭覀兣涮祝@是一般的商業(yè)方式無法得到的。蘇聯幫助我們配套,等于給了國內的裝備制造業(yè)提供了難得的實踐機會,是真正的手把手交。 這種設備交付方式的隱含意義是:蘇聯幫助中國的裝備制造業(yè)兜底,中國剛剛建立的裝備制造業(yè)犯錯了會有蘇聯老師傅幫助改正,犯錯的代價低。
隨著中國機械制造工業(yè)的發(fā)展,國產設備的比重逐步增加。1953年國內機械廠按照蘇聯圖紙或仿照蘇聯實物為鞍鋼試制了機械設備52種,電器設備317種,國內供應設備占“三大工程”設備總量的15%。1955、1956年,國內設備比重上升為40%;1959、1960年又進而上升到70%。 1960年前蘇聯撕毀供貨合同后,鞍鋼基本上以國產設備裝備自己。(來源:當代中國的鋼鐵工業(yè))
蘇聯援助后鞍鋼的發(fā)展 156工程中蘇聯給鞍鋼的設計產能是生鐵250萬噸,粗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
鞍鋼的生鐵產量在1955年就超過了蘇聯250萬噸的設計指標,粗鋼產量在1957年超過蘇聯的設計指標,鋼材產量在1958年超過蘇聯的設計指標。 受“大躍進”的影響,鞍鋼的產量在1958-1965年之間出現了劇烈的波動,但鞍鋼的主要鋼鐵產品產量在1962年后也基本上都超過了蘇聯的設計指標。
鞍鋼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并很快突破蘇聯設計指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鋼鐵工業(yè)生產技術的進步。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鋼鐵工業(yè)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鋼鐵工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和生產成本都有了顯著進步,鞍鋼也充分享受了技術發(fā)展的紅利。 例如高爐利用系數(每立方米高爐爐容每天能夠生產的生鐵量,高爐利用系數越高代表生產效率越高),從1950年初的1.0(噸/m3·天)增加到1965年的1.6~1.8(噸/m3·天)左右的水平,這顯著提高了現有設備的產量。
第二是鞍鋼生產設備的擴大。 蘇聯給鞍鋼設計的高爐總數是9座,高爐總容積7420m3。 1958年,鞍鋼建設了爐容為1513 m3的10號高爐; 1971年,鞍鋼建設了爐容為2025 m3的11號高爐; 1977年,鞍鋼將7號和8號高爐改建為一座2580 m3的新7號高爐,這是中國當時最大的高爐。
鞍鋼煉鋼產能也進行了相應的更新改造,特別是將第三煉鋼廠由平爐改為氧氣轉爐煉鋼廠。 鞍鋼第三煉鋼廠是1956年新建的煉鋼廠,擁有大型固定式平爐5座,設計年產鋼能力為130萬噸,1958年5月30日投產。 1969年3月,工廠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更新改造。 1970年12月4日第一座150t純氧氣頂吹轉爐投入生產,平爐相繼被拆除,到1984年12月29日第三座180t氧氣頂吹轉爐投產。 1985年6月最后一座平爐被拆除,至此,第三煉鋼廠完成了平爐改轉爐的更新改造任務。改造后的第三煉鋼廠,有150t氧氣頂吹轉爐兩座,180t氧氣頂吹轉爐一座,設計年產鋼能力第一階段為320萬噸。
鞍鋼的生產技術的進步
為什么鞍鋼的實際產量很快就超過了蘇聯最初的設計指標? 原因是在建設過程中,鋼鐵工業(yè)的生產技術進步了且很快能夠運用到生產中,使得鞍鋼用原來的設備就能生產更多的鋼鐵。
鞍山周圍鐵礦的貯藏量雖然很多,但絕大部分是貧礦。貧礦又不能直接裝入高爐煉鐵,必須把它通過選礦制成"人造富礦"后,才能裝入高爐煉鐵。 所謂"人造富礦",有兩種制造方法:一種是把精礦粉壓成磚狀,放在團礦爐里燒成團礦;一種是把精礦粉放在燒結機上燒成燒結礦。
燒結礦適宜于大量生產,而且成本比團礦低一半,利用燒結礦煉鐵,應該是鞍山冶煉工業(yè)發(fā)展的方向。但是,偽滿時日本人對使用燒結礦煉鐵的問題,曾做了多次試驗,而每次試驗都以失敗宣告結束。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做了這樣的結論:"鞍山不能使用燒結礦",從此,日本人再也不提燒結礦了。
鞍山的礦石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貧礦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因之就無法煉出低硅鐵。過去高爐煉出的鐵,含硅量經常在1.5%~2.0%。由于含硅量高,鐵水就不能直接送進平爐煉鋼,只好在高爐和平爐之間加設預備精煉爐,通過預備精煉爐來降低鐵的含硅量,然后再去煉鋼。
日本人沒有解決的技術難題,被中國自己的技術人員解決了。1951年在中國技術人員的努力下,鞍鋼的高爐煉出了低硅鐵水,因此后續(xù)生產流程的煉鋼環(huán)節(jié)不再需要預備精煉爐脫硅,可以直接將鐵水倒入平爐煉鋼。
在日本侵略時期由于高爐冶煉的鐵水含硅量高,后續(xù)生產流程的煉鋼環(huán)節(jié)需要采用雙聯煉鋼法,即首先在預備精煉爐中脫硅,然后再轉入平爐中脫碳。但由于我們能冶煉出低硅生鐵,因此第一煉鋼廠和第二煉鋼廠都將預備精煉爐改為了平爐,這直接提高了煉鋼廠的產能。
鞍鋼人用燒結礦冶煉低硅生鐵的過程,用事實否定了日本人"鞍山不能使用燒結礦"煉鐵的結論。
50年代是煉鐵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期,燒結礦的大量使用、提高鼓風穩(wěn)定、提高高爐煤氣壓力等措施使得高爐的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鞍鋼在生產過程中也普遍采用了這些新技術,使得高爐的生產能力顯著超過最初的設計指標。
高壓操作是強化高爐生產的有效措施。我國鞍鋼首先從蘇聯引進這一冶煉技術。 1955~1956年上半年鞍鋼派出以蔡博為組長的一個技術組,赴蘇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公司專門學習和考察高壓操作。1956年7月回國后,該技術首先應用于9號高爐,這是國內首先用高壓操作技術的高爐。 1959年5月份3、9號高爐利用系數分別達到2.043和2.213,高爐爐頂壓力每提高0.01MPa,增產2%~3%,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 這項技術在鞍鋼推進很快,1963年以后4、7、5、6號高爐利用大修機會都分別改為高壓高爐,從而使1966年全廠平均利用系數達到1.869,躍居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高風溫是鞍鋼從5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新技術,提高鼓風溫度不僅可以提高產量,而且能夠降低生產生鐵需要消耗的焦炭數量。 當時國外的研究工作認為風溫有一個限度:煉鋼生鐵600~650℃,鑄造生鐵650~750℃,不能再提高。受這個框框的影響,50年代初期國內外大都采用低風溫冶煉,使用風溫一般在500~600℃之間。 1950年鞍鋼風溫水平也只有500~600℃,1952年~1953年600~700℃;1953~1955年試驗加濕鼓風,風溫逐漸提高到800℃,實現了國內外較高的風溫水平;1956~1957年達到900~1000℃,個別高爐闖過1000℃大關,達到當時世界最好水平。
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整體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但是在一些細分領域中國處于先進水平,甚至一度領先全球。 這是舊中國工業(yè)從未發(fā)生過的事。
對于塑造了現代文明的工業(yè)生產技術,中國從完完全全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中國也可以為工業(yè)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改革開放后 時間來到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 鞍鋼的發(fā)展并沒有就此結束,但是卻不再是舞臺中間的主角。 改革開放后,一直到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yè)的絕對主角是寶鋼。
鞍鋼雖然默默無聞,甚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被兄弟企業(yè)落下,但并未就此沉寂。 鞍鋼的再次大規(guī)模發(fā)展要等到20世紀90年代劉玠上任鞍鋼之后進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和翻天覆地的改造。 經過平爐改轉爐、全連鑄、建設熱連軋廠、高爐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且新建了鲅魚圈鋼鐵基地后,鞍鋼重新站在中國鋼鐵工業(yè)的前排,同時也是世界鋼鐵工業(yè)的最前排。
鞍鋼集團仍然是中國和世界最大最領先的鋼鐵聯合企業(yè)。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qū)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發(fā)帖用戶觀點。發(fā)表于廣東省
|
|
|
來自: 阿里巴巴yht > 《鐵礦與鋼鐵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