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序》對譯鑒賞 王羲之 【原文譯注】 永和九年,歲在 癸丑(2),暮春 之初(3), 會于 會稽山陰 之蘭亭(4), 修禊 事也(5)。 永和九年,這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的開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進(jìn)行消災(zāi)求?;顒印?/span> 群 賢 畢至(6),少長 咸 集(7) 。此 地 有崇山峻嶺(8),茂 林 修 竹(9), 眾多的賢才都在一起, 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嶺 ,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和竹子, 又有清 流 激 湍(10),映帶 左 右(11)。引以為 流 觴 曲 又有清澈的溪水和奔騰的激流,輝映點綴在亭于四周。把水引到(亭中)的環(huán)形水渠里讓酒杯漂浮水上(供 水(12) ,列坐 其 次(13), 雖無絲竹 管弦 之盛(14), 一觴 一詠(15),亦足以暢 人取飲),大家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弦樂和管樂演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暢快 敘 幽 情(16)。是日也(17),天朗氣清,惠風(fēng)(18)和暢。仰觀 宇宙之 大,俯察 品 類 之 地抒發(fā)幽雅的情懷。這 一天 ,天氣晴朗, 和風(fēng)輕輕吹來。抬頭觀看天空的廣大, 俯視 地上萬物的 盛(19),所以游目騁懷(20),足以極視聽之娛(21),信(22)可樂也。 繁多 ,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足以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快樂啊。 (1)選自《晉書·王羲之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王羲之(303—361),宇逸少,祖籍瑯琊臨沂(現(xiàn)在山東臨沂),后遷居會稽(現(xiàn)在浙江紹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又因為他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當(dāng)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于 (2)[癸(guǐ)丑]古代用于干支紀(jì)年,這個癸丑年為永和九年。 (3)[暮春之初]陰歷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暮,晚。 (4)[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會稽,郡名,在現(xiàn)在浙江北部和江蘇東南部一帶。山陰,當(dāng)時的縣名,現(xiàn)在浙江紹興。 (5)[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魏以后用 (6)[群賢畢至]眾多賢才都會聚在這里。群賢,指孫綽、謝安、支遁等人。 (7)[少長咸集]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少長,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等是長。咸,都。 (8)[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9)[修竹]高高的竹子。 (10)[激湍(tuān)]流勢很急的水。 (11)[映帶左右]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映帶,映襯,圍繞。 (12)[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流觴,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觴,酒杯。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 (13)[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 (14)[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絲竹管弦,都是樂器。簫笛用竹制成,是管類。琴瑟的弦用絲制成,是弦類。盛,盛大。 (15)[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 (16)[幽情]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 (17)[是日]這一天。 (18)[惠風(fēng)]和風(fēng)。 (19)[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0)[所以游目騁(chěng)懷]借以舒展眼力,開暢胸懷。所以,這里是“用來”的意思。騁,奔馳。 (21)[極視聽之娛]極盡視聽的樂趣。極,窮盡。 (22)[信]實在,真。 敘述活動的情形,寫與會者的主觀感受。 第一部分:敘述蘭亭聚會的情景。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1)。或取諸懷抱, 悟 言 一室之內(nèi)(2);或因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把自已的胸懷抱負(fù),在室內(nèi)(跟朋友)坦誠交談;有的人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雖趣舍 萬殊(4),靜 就著自已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性情)有安靜 躁(5)不同,當(dāng)其 欣于 所遇(6),暫得于已(7),快然(8)自足,曾(9)不知老之 與躁動的不同,當(dāng)他們對所接觸到的事物感到興趣時,一時感到自得,快樂而 滿足,竟不知道衰老 將至;及其 所之既倦(11),情隨 事 遷(12),感慨系之(13)將要到來;待到他(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著 矣 。向(14)之所 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15),猶不能不以之興 懷(16);況 產(chǎn)生。以前所喜歡的事情,頃刻之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還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 修短 隨 化(17),終期于盡(18)。古人云,“死 生 亦 大矣(19)?!必M不痛哉! 長短聽?wèi){造化,最后必然都消亡。古人說:“死生畢竟也是件大事啊?!痹趺床涣钊吮茨?!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相與,相處,相交往。與,交好。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短暫。 (2)[或取諸懷抱,悟(wù)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喜歡)把自已的胸懷抱負(fù),在室內(nèi)暢談。或,有的人。取諸,從……中取得。懷抱,胸懷抱負(fù)。悟言,坦誠交談。 (3)[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已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已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因,依,就,隨著。寄,寄托。所托,指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 (4)[趣(qǔ)舍萬殊]意思是各有各的愛好。趣,通“取”。舍,舍棄。萬殊,千差萬別。 (5)[靜躁]安靜與躁動。 (6)[欣于所遇]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 (7)[暫得于已]一時感受到自得。暫,短暫、一時。 (8)[快然]感到高興和滿足。 (9)[曾(zēng)]乃,竟。 (10)[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 (11)[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之,往、到達(dá)。 (12)[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13)[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chǎn)生。系,附著。 (14)[向]過去,以前。 (15)[陳跡]舊跡。 (16)[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迸d,發(fā)生、引起。(17)[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wèi){造化?;缸匀?。 (18)[終期于盡]最后必然都要消亡。期,至、及。 (19)[死生亦大矣]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語見《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span> 寫作者的感情變化,提出基本觀點:“死生亦大矣?!?/span> 每覽昔人 興感之由(1),若合 一 契(2),未嘗不臨 文 嗟悼(3), 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樣(與我)相會,總是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 不能 喻 之于懷(4)。 固知一死生 為虛誕。齊彭殤為 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 妄作(5)。后之視今,亦猶(6)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 說法是妄造的。后來的人看今天,也像今天的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dāng) 時人(7),錄其所述(8)。雖世殊事異(9),所以興懷,其致 時與會的人,抄錄了他們所賦的詩作??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所以會發(fā)生感慨,(是因為)人 一也(10)。后之覽者(11),亦將有感于斯文(12)。 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來的讀者,也將從這次集會的詩文中引起感慨。 (1)[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每當(dāng)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 (2)[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樣相合(意思是感觸相同)。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 (3)[臨文嗟悼]讀古人文章時嘆息哀傷。臨,面對。 (4)[不能喻之于懷]不能明白于心。這是說,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文章,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喻,明白。 (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生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dāng)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作動詞用。虛誕,虛妄荒誕的話。彭,即彭祖。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說。一死生,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 (6)[猶]像。 (7)[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dāng)時與會的人。 (8)[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 (9)[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雖,縱使。 (10)[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 (11)[后之覽者]后世和讀者。 (12)[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寫古人的感情也與今人相同。 第二部分:作者抒發(fā)蘭亭聚會后的感觸。 【背景掃描】 蘭亭,為東晉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水經(jīng)注·浙江水》)。東晉建立后,南渡去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墅。風(fēng)景幽艷的蘭亭,遂成為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宴集流連之地。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51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nèi)史(相當(dāng)于郡太守),他和當(dāng)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于 序的體裁,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后代有的還很像是抒情散文。比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借以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表達(dá)作者的政治見解和對所記敘的人與事的態(tài)度。韓愈的《張中丞傳后敘》是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序,這在古代序中并不多見。這是作者讀了李翰所作的張巡傳后寫在該傳后面的,大半篇幅記載張巡的事跡,以補李翰傳文的不足。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有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等。柳宗元為自已的《八愚詩》所作的《愚溪詩集序》,歐陽修為他人所作的《釋秘演詩集序》等也屬此類。這類序的抒情,也都離不開議論和敘事。 從唐代起,序又稱為“引”。劉禹錫作的序,都寫作“引”,如《彭陽唱和集引》《吳蜀集引》等。跋是寫在書后、文后的“序”。書前文前寫序,書后、文后寫跋,今天仍常用。 【點撥平臺】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敘蘭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作詩緣由;又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形,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jié)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jīng)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這些內(nèi)容都是根據(jù)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消說,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全文僅325字,首先記敘蘭亭聚會的概況,然后就死生問題發(fā)表議論。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段)敘述蘭亭聚會、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的情景,乃是實寫。這部分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起筆先敘述聚會的時令、地點及事由,筆調(diào)從容沉穩(wěn)。接著寫與會人士?!叭嘿t”二字并非浮泛奉承,是表明眾人與己情趣一致,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亦不足為樂。下面再敘蘭亭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只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一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清波曲水之上,一只只盛滿美酒的羽觴飄來;人們胸中,一句句詩和一陣陣話流出,縱發(fā)詩情,暢敘懷抱,美酒涌溢佳句,眾人又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即使沒有管弦之聲,也足以讓與會者流連忘返。再下描述當(dāng)日天氣?!笆侨找病比溆谐猩蠁⑾碌淖饔?。就承上而言,山水姿容如此清麗,人們心情如此欣快,均與晴和的天氣相關(guān)。就啟下而言,由“天朗氣清”而及于下文的“宇宙之大”,顯得緊密而自然。最后寫飲酒作詩的感受,僅用“信可樂也”簡約一句,真切地表達(dá)出當(dāng)時的愉悅之情。 第二部分(2—3段)抒發(fā)蘭亭聚會后的感觸,是為虛寫。這部分則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上文方言樂,此處忽而言悲,表面看來突兀,實際卻不難理解。蘭亭聚飲,自是樂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長久的感觸常使人情緒低落;而由聚散再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暫,死生的懸隔,更令人悲從中來,人活得再快樂,總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guī)律,不能永遠(yuǎn)保有那美好的留戀。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基本觀點;“死生亦大矣?!北憩F(xiàn)了王羲之高遠(yuǎn)的見識,給讀者留下了無窮回味的空間。 這篇書序以抒情的筆調(diào),敘議結(jié)合,文筆洗練,自然有致,寫景盡顯事物本色,渲染了清幽的環(huán)境氣氛,使人心曠神怡。敘事要言不煩,著墨不多卻寫出了重要細(xì)節(jié),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發(fā)自肺腑之言,誰讀了能不產(chǎn)生共鳴?“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是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對人的死生發(fā)表一番見解,闡明了自已的生死觀,表現(xiàn)了他的曠達(dá)性格和開闊胸襟,不為玄談家們的論調(diào)所蔽,敢于直面人生,發(fā)表自已的主見。 【知識梳理】 1.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 趣,通“取”,讀qǔ 2.古今異義詞。 ①列坐其次 次:旁邊,水邊。今義:質(zhì)量差;次序。 ②曾不知老知所至 曾:竟。今無此義。 ③終期于盡 期:至,盡。今無此義。 3.一詞多義。 ① 一 俯仰一世 一:一,數(shù)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一:看作一樣,動詞。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一:有的,表示分指,代詞。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一:是一樣,動詞。況 ② 修 茂林修竹 修:長,引申為“高”,形容詞。 4.詞類活用。 形容詞活用 齊彭觴為妄作 形容詞“齊”的意動用法,把……看作相等。 數(shù)詞活用 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數(shù)詞“一”的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 ②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數(shù)詞“一”的作動詞用,是一樣。 5.古漢語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引(之——清流激湍)以為流觴曲水 省略賓語“之”。 悟言(于——在)一室之內(nèi)。省略介詞“于”。 ②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介詞結(jié)構(gòu)“于斯文” 在動詞“感”后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出處。“于”現(xiàn)相當(dāng)于“從”。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介詞結(jié)構(gòu)“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作動詞“會”的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于”相當(dāng)于“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