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 字
昨晚刷到一位媽媽在描述自己孩子上不上學,以及跟自己對話過程的視頻,真心感受到媽媽內(nèi)心的焦慮,神情上卻故作輕松。 很多時候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交流都會呈一個基本固定的流水線過程,比如從一開始的掌控欲極強,到孩子輟學,或出現(xiàn)問題后,家長跟孩子的交流就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再往后,看著孩子好一點了,就開始焦慮孩子復學的事,就又開始按耐不住想跟孩子聊聊復學的事,但在有了之前那段經(jīng)歷后,此時的家長再跟孩子交流就有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覺,雖然內(nèi)心著急想跟孩子直接說復學的事,但嘴巴上、神態(tài)上會盡量放松。 我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無論你嘴巴上說得再好,聽者都能感受到你內(nèi)心真實的聲音,所以,親子交流中,如果家長不能調(diào)整心態(tài),正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就容易導致看似狀態(tài)好了一些的孩子,重新“原路返回”。 想到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分享給大家。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shù)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作者:紀·哈·紀伯倫 |
|
|
來自: yyqf3rkg8ehw7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