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 確實,身體的濕氣很難徹底根除。濕氣就像個賊一樣,無孔不入,無縫不鉆,濕氣在頭發(fā)就是頭發(fā)油膩,濕氣在皮膚就是濕疹,濕氣在臉上就是青春痘,濕氣在指甲就是灰指甲,濕氣在私處就是炎癥,濕氣在肌肉就是肌肉酸脹,濕氣在關(guān)節(jié)就是風(fēng)濕,濕氣在腳上就是腳氣。。。 為什么這么多濕氣呢?淺層是濕氣來源于脾,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氣就產(chǎn)生了。深層的濕氣來源于腎,因為腎氣不固,濕氣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就好比地下水一樣往上冒。。。 歸根結(jié)底,濕氣還是不良生活習(xí)慣導(dǎo)致的。比如: 1、吃多了,吃雜了,讓脾胃無力負擔(dān),脾胃積滯產(chǎn)生腐敗潮濕的濕氣; 2、好吃懶做,久坐不動,身體的氣機沒運轉(zhuǎn)起來,濕氣就容易產(chǎn)生; 3、長期不出汗,毛孔關(guān)閉,濕氣內(nèi)生; 4、肝氣郁結(jié),氣機不暢,身體容易藏濕氣; 5、久居寒濕環(huán)境,濕氣侵入身體; 6、縱欲導(dǎo)致腎氣不固,濕氣源源不斷產(chǎn)生。 總而言之,濕氣的來路有很多,濕氣不是問題,問題是濕氣太重了,才會對身體有傷害。 如何去掉多余的濕氣呢?別急,先分清楚濕氣類型再說。濕氣有2種,一種是寒濕,一種是濕熱。什么叫濕熱?簡單來說,就是濕氣跟“熱邪”結(jié)合在一起,猶如“油潑面”,它倆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非常棘手。 祛除身體濕熱,最拿手的方子,便是“三仁湯”。 三仁湯:杏仁15g,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葉6g,厚樸6g,薏苡仁18g,半夏15g。
來看下“三仁湯”是如何祛濕熱的。這個方子名叫“三仁湯”,是因為有“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其實呢,還有一層深意。要除身體濕熱,要從“通三焦”入手,三焦是水濕的重要通道,把三焦打通了,濕熱有了退路,就能減輕身體的濕熱了。 怎么“通三焦”呢?上焦如羽,很輕,要清上焦;中焦如權(quán),很穩(wěn),要通中焦;下焦如衡,很重,要利下焦。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這便是“三仁湯”的思路,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梯隊,竹葉+白通草清上焦?jié)駸帷?/strong>這2味藥的質(zhì)地很輕,都是走上焦的,主打的就是一個“清熱利濕”,把上焦的濕熱給清掉。 第二梯隊,白蔻仁+厚樸+半夏燥濕和中。這3味藥不輕不重,走中焦脾胃系統(tǒng),白蔻仁化濕行氣,厚樸行氣燥濕,半夏化痰燥濕,這3味藥主打的就是一個“燥濕和中”,把脾胃中焦的濕氣燥化掉。 第三梯隊,滑石+薏苡仁+杏仁清下焦?jié)駸帷?/strong>這3味藥的質(zhì)地很重,都是走下焦的,主打的就是一個“通利下焦”,讓濕熱從大小便排出。 大家回過頭去看,這個方子雖然不是經(jīng)方,但是組方思路極其精準,用三個梯隊把“上、中、下”三焦的通道都打通了,濕氣的來路防不勝防。但是,可以在“去路”上想辦法,三仁湯把“三焦”的去路打通了,就可以幫助身體把濕熱排出去。 身體濕熱重的人,會有哪些癥狀呢? 面部以及頭發(fā)油膩,牙齦紅易腫大,易潰瘍,口臭,體味重,大便或干燥、密結(jié)或黏滯、沾馬桶,大便臭味重,屁多,小便深黃,異味重,脾氣大,易急躁,易發(fā)怒,手腳易起泡疹,舌苔黃膩,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帶下色黃,外陰異味重等等。 有以上癥狀的人,可以考慮“三仁湯”加減調(diào)理。當然,我們不推薦中醫(yī)小白隨意用方,在食療上也有不少清熱利濕的,比如:薏米、冬瓜、白菜、海帶、綠茶、蓮子,還有“三豆飲”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