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心理學 |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學

 心理書單 2024-04-03 發(fā)布于山東

目錄

1、埃里克森的生平與著作

2、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內容

3、對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學的評價

心理學史相關文章推薦:

心理學史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論(一)

心理學史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論(二)

心理學史 |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心理學史 |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與著作

埃里克森,1902一1994,出生于德國的法蘭克福,只受過大學預科教育。1933年參加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追隨安娜學習兒童精神分析。同年,他在美國波士頓開業(yè)。1936-1939年在耶魯大學醫(yī)學研究院精神病學系工作,1939—1944年參加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福利研究所的縱向“兒童指導研究”。1950年,他拒絕在忠誠宣言上簽名,離開加利福尼亞大學。1951—1960年在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任精神病學教授。I960年起任哈佛大學人類發(fā)展學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美】愛利克·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02~1994
主要著作:

《兒童與社會》1950,1963

《同一性與生命周期》1959

《理解與責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與危機》1968

《新的同一性維度》1974

《生命歷史與歷史時刻》1975

《游戲與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二、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內容

1、自我及同一性

埃里克森自認為是弗洛伊德的熱烈擁護者。

他把自我看做一種有意識的心理過程,是過去經驗和現(xiàn)在經驗的綜合體,并能綜合進化過程中的兩種力量——人的內部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引導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發(fā)展。

埃里克森賦予自我許多積極的特點,例如信任、希望、意志、獨立性、自主性、決心、勤奮、同一性、忠誠、愛、創(chuàng)造、關心、智慧等。他認為凡是擁有這些特點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能對人生發(fā)展階段的每一個階段所產生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的予以解決。

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設性機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種復雜的內部狀態(tài),包括四個方面:

(1)個體性,指一種意識到的獨特感,以不同的、獨立的實體而存在。

(2)整體性和整合感,指一種內在的整體感,產生于自我的潛意識整合作用。成長中的兒童形成許多零碎的自我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為一種有意義的整體。

(3)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指潛意識地追求一種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和連續(xù)感,感受到一個人生命的連貫性并朝著有意義的方向前進。

(4)社會團結感,指具有團體的理想和價值的一種內在團結感,感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

埃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實際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亂或角色混亂,也就是同一性危機。同一性混亂指個體只具有內在零星的、少數(shù)量的同一感,或者感受不到生命向前發(fā)展,不能獲得一種滿意的社會角色或職業(yè)的支持。他強調自我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嬰兒期,但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2、人格發(fā)展的漸成論原則

埃里克森借用胎兒發(fā)展的概念,認為人的發(fā)展是看作是進化過程。

認為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八個階段,它們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順序逐漸展開的,且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因為它是由遺傳所決定的。

他指岀,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表現(xiàn)在能決定每個階段是否順利渡過,且在不同文化的社會中,各階段出現(xiàn)的時間早晚可能不一致;個體的發(fā)展過程,是以自我為主導,按照自我成熟的時間表,將內心生活和社會任務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既分段又連續(xù)的心理社會發(fā)展過程,以區(qū)別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fā)展過程。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存在一種沖突或兩極對立,構成一種危機。他所說的危機實際上是指人格發(fā)展中的重要轉折點,既可能是災難或威脅,又可能是發(fā)展的機遇。

前一階段危機的積極解決會增加下一階段危機積極解決的可能性;前一階段危機的消極解決則會縮小下一階段危機積極解決的可能性。而一個階段危機的解決究竟是屬于積極解決還是消極解決則取決于其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比率,在每種解決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同時存在。當積極因素的比率更大時,則危機就是積極解決的,反之則相反。

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必須綜合前一階段危機解決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這兩個方面。他認為,所有的發(fā)展階段都是依次相互聯(lián)系的,最后一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也相互聯(lián)系。

3、人格發(fā)展的八個階段

(一)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0-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承認的照料,對成人的依賴性最大。如果能夠得到父母足夠的愛和有規(guī)律的照料,滿足基本的需要,就能對周圍人產生一種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則會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兒童的這種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以后人格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消極解決則會形成懼怕的品質。

(二)自主對羞怯和疑慮(1-3歲)

這個階段兒童學會了爬行、走路、推拉和說話等。他們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夠控制大小便,因此,兒童有了自己行動的自主意愿。而這常常和父母的意愿構成沖突。其中特別常見的沖突是父母過于嚴厲或放任地對兒童進行控制大小便的訓練。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能有足夠的理智和耐心,對兒童的行為既給予必要的限制又給予一定的自由,就會使危機得到積極解決,使兒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質,反之,危機的消極解決會形成自我疑慮。

(三)主動對內疚(3—5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活動能力進一步增強,語言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積極的幻想和對未來事件的規(guī)劃。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能經??隙ê凸膭顑和淖灾餍袨楹拖胂螅瑑和蜁@得主動性,反之兒童就會缺乏主動性并感到內疚。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兒童就會形成有方向和目的的品質;反之,危機的消極解決會形成內疚感。

(四)勤奮對自卑(5-12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大多數(shù)正式進入學校,接受小學教育,學習成為他們的主要活動。如果兒童能夠從需要穩(wěn)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滿足,他們就能發(fā)展勤奮感,對未來自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信心,反之則產生自卑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能力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自卑感。

(五) 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20歲)

這一階段兒童接受了更多的關于自己和社會的信息,并要對它們進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以為自己確定未來生活的策略。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兒童就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會產生角色混亂和消極同一性。埃里克森強調了同一性及其反面都與社會的要求和兒童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有關。他認為,同一性的形成對個體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它標志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忠誠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

(六) 親密對孤獨(20—25歲)

這一階段屬于成年早期。埃里克森強調,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與人發(fā)生愛的關系,熱烈追求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因為與他人形成深刻的愛的關系,要求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為一體,這就需要個體作出某種程度的自我犧牲。而沒有建立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會擔心因與他人的親密關系而喪失自我,他們會尋求逃避,從而產生孤獨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愛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兩性關系的混亂。

(七)繁殖對停滯(25—65歲)

這一階段屬于成年期。個體已由青少年變成成年人,通常已經建立了家庭和自己的事業(yè)。如果個體已經形成了積極的自我同一性,過著充實的幸福生活,就會試圖把這一切傳遞給下一代,或為了下一代創(chuàng)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自私自利。

(八)自我整合對失望(65歲一死亡)

這一階段屬于老年期。通常大多數(shù)人都停止了工作,處于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如果個體能順利渡過前面七個階段,就會有充實幸福的生活,感到對社會有所貢獻,從而具有完善感,不懼怕死亡。而在過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在回憶過去的一生時常體會到失望,因為他們已處于人生的終結階段,無力再實現(xiàn)過去未完成的生活目標,所以對死亡感到懼怕。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就會形成智慧的品質;如果危機是消極解決,就會形成失望和無意義感。

三、對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學的評價

1、優(yōu)點

首先,埃里克森把自我放在心理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強調了社會環(huán)境在自我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將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發(fā)展理論修正為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

其次,把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發(fā)展階段擴展到整個生命周期,突破了其他自我心理學家僅僅描述幼兒早期人格發(fā)展的局限性。

最后,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亂等概念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概念,不僅對心理學產生影響,也對精神病學、教育學等產生影響。

2、不足

首先,埃里克森的理論體系不夠嚴密,思辨性多于科學性。

其次,理論中隱含著個人-社會發(fā)展的二因次平行論。

下一篇文章主題預告: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