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的組成原則:
方劑,是根據(jù)病變的實際需要,在辨證的基礎上,以治法為依據(jù),以'主輔佐使'為原則所組成的。但由于'法隨證變,方從法立',所以方劑的組成既要有原則,又要靈活加減變化。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臨床的客觀需要。
我國古代的組方,是用'君、臣、佐、使'來概括說明組方的原則,這種組方原則,目前對臨床配方仍有其指導意義。但'君臣佐使'的命名,因帶有封建色彩。已將'君臣佐使'改為:主,輔,佐,使。即主藥,輔藥,佐藥,使藥。
主藥:是指在藥方中治療主病或主癥,起主導作用,解決主要矛盾的藥物。主藥可以用一味或兩味以上。但有些方劑就是用主藥名方:如'麻黃湯'、'桂枝湯'等。
輔藥:是指在藥方中輔助主藥,加強主藥療效,或者解決次要矛盾的藥物。輔藥也可用一味或兩味以上。
佐藥:是指在藥方中協(xié)助治療兼證或制約主藥的副作用。佐藥也可用一味或兩味以上。
使藥:是指在藥方中調(diào)和諸藥,或糾正其偏性、毒性的藥物。并且還有引經(jīng)作用,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所以又稱為引經(jīng)藥。
比如麻黃湯:本方是一個主治風寒感冒表實證的代表方劑,具有辛溫發(fā)汗解表作用。方以麻黃為主藥,發(fā)汗解表,解決主要矛盾;桂枝為輔藥,輔助麻黃發(fā)汗解表,杏仁為佐藥,平喘止咳,解決兼證,甘草為使藥,調(diào)和諸藥。
麻黃湯為臨床常用的一般配方原則。但也不是每配一個處方,都必須要用四味以上或更多一些藥物,硬把'主輔佐使'的內(nèi)容套上不可。更不是說方中的藥物越多就療效越大。而是要根據(jù)病證的客觀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選藥配方。如'獨參湯'藥僅一味,卻能治元氣暴脫之危急大證;'桔梗湯'藥僅兩味,專治急性咽喉腫痛;'參附湯'也是兩味,卻能回陽救脫,可治陽氣暴脫之冷汗四逆等等。
總之,在選藥配方上,既要遵照組方的原則,又要根據(jù)病情靈活掌握,不要受藥物多少的限制。反對在選藥配方上濫用浪費。方劑的組成,是有一定的原則的,但隨著疾病的發(fā)展和變化,再加上患者的體質(zhì)和年齡等不同,故在配伍方劑時,既要做到有原則的配伍,又要隨證進行靈活的加減變化,以適應各種疾病的客觀需要,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