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門遁甲在現(xiàn)代社會的初級應用主要是預測,高級應用為化解、運籌。 上面我們提到了奇門遁甲在周秦戰(zhàn)國時叫“陰符”,而《陰符經(jīng)》的別稱是《黃帝陰符經(jīng)》。疑似作者又很多,黃帝,蘇秦,寇謙, 李筌等。所以《陰符經(jīng)》很可能就是直接用來闡述“奇門遁甲”的文章和典籍,大家讀讀《陰符經(jīng)》是很有必要的?!蛾幏?jīng)》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zhàn)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yǎng)生,愚者不察。全文也才400多字,但后世翻譯眾多。
根據(jù)李筌對本經(jīng)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jīng)疏》,可以把它的內(nèi)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guī)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guī)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放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后,闡明人后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陰符經(jīng)》原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釋義:觀察天道運行之規(guī)律,并按照天道的運行規(guī)律而行事,即順陰陽天道而為,就足夠了。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釋義:天道有金木水火土五大力量,喻指五行。五行生克制化,相互較量和糾纏。而能夠認識五行生克制化之奧秘的人,自能反用五行之造化,使“賊”化為“昌”,使我得“道”。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釋義:了解和掌握了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順天而行,自然而然。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釋義:人能認清五賊,追根溯源,返璞歸真,此時無窮宇宙,如同在我掌中;萬物變化,亦好似生于自身。又手通心,亦指宇宙變化,自心了然可知。就像邵康節(jié)所說:“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p>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釋義:人道能合乎天道,所以說天性人也。但人性,人心又多變復雜,所以要立天道以規(guī)人心。老子所謂:“歸根復命”,“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就是這個道理。 天發(fā)殺機,易星易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化定基。 釋義:天發(fā)殺機,日月相蝕,隕星墜落。地發(fā)殺機,洪水地震,起于四野。人發(fā)殺機,天翻地覆,災異橫起。天人齊發(fā),則萬種變化,可以定其基矣,以上雖言殺機,但生殺互根,殺機即是生機。人能發(fā)殺機于天地,即是反奪生機于自身。五行逆行則天發(fā)殺機,星體移位,黑白顛倒,災難將至;地發(fā)殺機,則山崩水溢,龍蛇不安其位;人發(fā)殺機,則翻天覆地,山河動搖。若是人合天機同發(fā),則人道同于天道,此時大道基業(yè)成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釋義:人性有巧有拙,務使伏巧為拙,使外拙而內(nèi)巧,拙中藏巧,才合乎天性。伏藏之道,在于九竅即耳、目、口、鼻、臍、外腎、谷道。九竅皆邪妄出入之門戶,而關鍵更在于耳、目、口三者。精通于耳,氣通于口,神通于目,動則外漏,靜則內(nèi)藏,使動化為靜,則三要皆成為三寶矣。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釋義:火生于木,木多火熾,則木反為火傷。推之治國,其理亦同,國家出了奸臣動蕩之時,必然要崩潰。唯有圣人能知曉于此,修身養(yǎng)性,防微杜漸。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釋義:陰陽消長,相生又相克,乃天道之理。天地人三才,也是如此,相生相克,互為“盜賊”,此消彼長,才合乎生殺之道,成自然之道。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釋義:所以修生養(yǎng)性,貴在能知生殺予奪之時機。按時采取,才能成為乾健之軀。乘機發(fā)動,化定自身。飲食得其時,則人體得到調(diào)養(yǎng)生息;行動符合天機,則萬物安泰。人只知道萬物從陰陽而生,將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稱之為“神”;卻不知道這個“神”是從虛無的“不神”而來的。 日月有數(shù),小大有定。圣動生焉,神明出焉。 釋義:太陽東升西降,月亮晦朔弦望,皆有定數(shù)。小往則大來,大往則小來,陽大陰小,與日月之出沒相同。我能知往推來,食其時而動其機,采日精月華,奪天地正氣,自可完成修真成圣之功,神明由此而出。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釋義:陰陽五行生克之玄妙,無形無象,不能以肉眼所見,不能說言語說知。君子領悟了之后,會更加虛懷若谷,躬身敬命。小人領悟了之后,違時而行,恃才妄為,害人害己。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釋義:雙目失明的人,視不外漏,專一于耳,所以聽覺靈敏。兩耳失聰?shù)娜?,聽不外漏,專一于目,因而視覺靈敏。專心用于一處,便可得到用兵十倍的效力。日復一日地不斷用心堅持,則可得到用兵萬倍的效力。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釋義:心念乃人念,不是憑空產(chǎn)生,必須依附于物而生。然有生就有死,故死于物。機在目,說的是人要辨識天道的生死之規(guī)律,順天道而行。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釋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碧焓┑鼗灰匀识?,任自然也。這就是天之無恩而大恩生的意思。天地無情,毫無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時,育萬物,大恩遂生焉。迅雷烈風受其驅(qū)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隱含之力量,不可思議,不可思量。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釋義:快樂的人,心胸坦蕩,性有余閑,不急不躁。至靜的人,心性沉穩(wěn),廉而不失。修煉的人悟到虛靜之時,心忽開朗,舒適暢快,妙不可言,就是達到至樂至靜的境界了。 天道驅(qū)風使雷,運行四時,看似至私,而作用于萬物生化,卻無偏無倚,一視同仁,實為至公。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釋義:生克制化的訣竅在于炁,炁聚則生,炁散則死。生與死互為本根,生于何處。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統(tǒng)攝萬物者,制造萬物者,都在于一氣。萬物有生必有死,則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則死又是生的根源。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釋義:普通人認為,懂天地萬物者才是圣人,才能巧奪天工。而我卻以懂尋常時物,為修道之要。俗人以小聰明為智慧,我卻不聰明為聰明;俗人以奇異為智慧,我卻不以奇異為聰明。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釋義:沉水入火,如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釋義:自然之道,主靜立極,無中生有,《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碧斓厝f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滿其中,天為陽,地為陰,因此陰陽之道主宰于萬事萬物之中。靜極生動,陰極生陽,陽極消長,互資互根。如此相推,則天地萬物生生化化,順其自然,不失其序也。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釋義:圣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隨意違抗,因而采用至靜之法,順天道而行。至靜之道是無形的,而天文歷法是有形的,卻無法揭示和包括無形的“至靜之道”。一切修為,都是從靜中自然生出。能靜片刻,可以攢簇一年之氣候,這是律歷所不能規(guī)定的。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近乎象矣。 釋義:于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產(chǎn)生了各種象征,是以八種卦象為本,并貫以六十甲子,來演化種種玄機的。這樣一來,陰陽循環(huán)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蘊涵于各種象征之中了?!标庩栂嗌嗫酥g,與天地之道暗合(陰符),故能昭示天地之間的萬象。 以上便是我對于《陰符經(jīng)》的理解和認識,請大家參考學習。繼續(xù)回到我們科普主題,來了解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以易經(jīng)八卦為基礎,結(jié)合星相歷法、天文地理、八門九星、陰陽五行、三奇六儀等要素,以其獨特的思維體系及邏輯程序,顯現(xiàn)了人類在不同的思維時空中繼而不同思維定勢的靈活本能,是中國預測學中集大成者、是易經(jīng)最高層次的預測學,因此奇門遁甲自古被稱為帝王學。
本文出自靈遁者易學大成書籍《樸易天下》。 靈遁者書籍閱讀:lingdunzhe。靈遁者代表作品有靈遁者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