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回到生活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條常識特別反常: 你經常陷入感情糾葛,愛上讓自己苦不堪言的人; 每次全力準備,到關鍵時刻就會遲到、拖延搞砸事情; 明明很討厭父母的壞脾氣,可還是忍不住對著孩子發(fā)火; 下定決心好好工作,到頭來還是為同樣的理由辭職; 知道熬夜對健康不好,可還是忍不住晚睡…… 如果要符合邏輯,那么可能的解釋只能是:這么做對我們有好處。 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臨床上卻是真的。 要說明這一點,我得先講講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據(jù)她自己描述,她從初中開始喜歡玩一種“游戲”,就是愛有意無意吸引男生。 在一定程度上,她身上那種強硬張揚的性格,確實能吸引不少欣賞這種個性的人。 但是,直到男孩表白,關系建立起來之后,她就往往沒了興趣,忍不住想逃離。 她開始故意冷著對方,比如延遲回復消息,約會時習慣性遲到;或者沒事找事,等對方提出分手,還讓對方覺得挺對不起她,仿佛自己才是渣男。 工作上也是。她能很快上手一項陌生的業(yè)務,而且還干得很不錯,同事和老板都很欣賞她。 可等她被委以重任,她就開始掉鏈子,在關鍵節(jié)點把事情搞砸,令大家特別失望。 她一直以為只是沒遇上對的人、對的工作。 直到有次,她遇到一個男孩,他的外表看起來很有趣,她下意識就想接近他。 后來她發(fā)現(xiàn),和之前遇到的男生不同,他非常溫暖踏實,這個人能使她柔軟下來。
她會無來由刺激對方,比如和其他男孩搞曖昧,故意讓他看到聊天記錄; 吵架時,她經常玩起冷暴力,好像在考驗他的誠意,直到對方傷心離開,留給她一句話:“你是個捂不熱的人”。 她說她有種感覺,人和人之間就是為了最終的分離,無論是什么關系,一想到這個就會很孤獨、麻木。 "這種感覺是怎么來的呢?”我問她。 她開始回憶起童年的一些事。
她媽媽本來是非常倔強不服輸?shù)娜?,但自從嫁給她爸爸,她一人包攬所有家務,還受盡奶奶的氣。 心中積蓄著巨大的不滿,為了安慰自己,她把氣撒在自己身上,卻對弟弟寵溺有加。 她覺得媽媽在虐待她,無視她的存在,專捏軟柿子,她只好變得強勢起來,就像套上一副堅硬的鎧甲,別人就不能隨便欺負她。 聽到這里,你可能也發(fā)現(xiàn),她其實并非生性冷淡,反而特別渴望被人看見、被人在乎,被人接納。
她突然明白,原來自己之所以一直重復那些游戲,是因為他人的愛慕滿足了自己的這些需求。 而當關系進一步親密,她的潛意識就會拉響警報,提醒她外在的偽裝遲早會被拆穿。 可以想象,消滅這種擔憂的好方法,就是在對方沒看清她之前,摧毀這個機會。 換句話說,意識上,她當然不希望這樣做,但潛意識中,這樣做對她有好處,至少保護她內在的自卑不被發(fā)現(xiàn)。 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防御機制,用來保護自己。 后來她跟我說:“我終于明白那份疏離,那些自卑的由來,不過是生命早期對愛的渴望而已?!?/p> 當她深入了解自己的體系運作,她終于理清自己的內在,放下該放下的東西,去做那些該做的事情。 上個月,她打電話跟我說,已經和穩(wěn)定交往兩年的男友訂婚。
這些架打在暗處,消耗著我們的能量、時間和金錢,讓我們不斷走上老路、彎路,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如果我們把內心比作花,那么最里頭就是我們的生命力量,只不過包裹花心的花蕊、花瓣、花萼和花叢,也就是我們的核心信念、情緒感情、防御模式和人際行為,常常會干擾我們的探索。" 才能跳出舒適區(qū),擴充成長的邊界,知道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 看到混亂的情緒背后的渴求,分清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才能療愈創(chuàng)傷,開啟內在動力,而不是被憤怒、悲傷、恐慌折磨,終日游走在情緒化的邊緣。 讓底層的信念意識化,才能跳出狹隘的觀念,從潛意識中汲取智慧,打造一套強大的自我底層邏輯,實現(xiàn)真實意義上的成長,而不是被內外的聲音左右,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不到。 在獨特、短暫、不可逆的一生里,減少無意義的折騰和內耗,需要我們做到兩個字:知己。 不然,我們每天在焦慮中奔忙,最后可能還是碌碌無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