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身患肺炎的盧芹齋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在絕筆信中寫道:“我的確感到非常羞辱,因為我是使這些國寶流失的源頭之一。”
究竟有多少國寶,是在他的運轉(zhuǎn)下流失到了國外呢?答案是難以計數(shù)。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民國期間流失海外的古董,有一半由他售到了歐美。包括出現(xiàn)在歷史課本中的昭陵六駿之二:颯露紫和拳毛騧。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但他在發(fā)國難財?shù)耐瑫r,又非常的懷念祖國和家鄉(xiāng),不僅支持祖國的抗戰(zhàn)大業(yè),還每年給老家寄2000美元。 這樣一個各種矛盾的綜合體,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盧芹齋在盧吳公司展銷會入口處留影 盧芹齋本名盧煥文,1880年生于浙江湖州的一個小山村盧家渡。他幼年喪父,寄養(yǎng)于一個遠房堂叔家。長大后,盧煥文來到湖州南潯著名的張家當了一名仆人。 張家大少爺叫張靜江,作為超級富二代,張靜江對老爸花錢捐的官毫無興趣,滿腦子裝著推翻大清的危險想法,老爸就把他送到了法國避險。張靜江出國時只帶了一個家仆,那就是22歲的盧煥文。
張靜江 到達巴黎后,張靜江創(chuàng)辦了一家通運公司,經(jīng)營絲綢、茶葉、瓷器及珍貴古董。然后將收入悉數(shù)資助了孫文,支援辛亥革命。 盧煥文勤勞好學,刻苦學習古董店的各項業(yè)務,又學說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得到了張靜江的賞識,逐漸從學徒工做到掌鋪。
盧芹齋 辛亥革命后張靜江回國協(xié)助孫中山,運通公司結束,但盧煥文并沒有回去。1908年,28歲的他開辦了一家古董店,并為自己改了個雅致的名字“盧芹齋”(Loo Ching Tsai)。這家古玩公司的主要業(yè)務,是低價收購中國文物,高價賣給外國買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憑借敏銳的商業(yè)直覺,盧芹齋意識到美國已經(jīng)成為古董市場的中心,“戰(zhàn)爭已將藝術中心從巴黎轉(zhuǎn)移到了紐約。”
盧吳公司 1915年3月,他的“盧芹齋來遠公司”在紐約開業(yè)了。盧芹齋具有天才般的文物鑒定能力,他經(jīng)手的很多古董由死變活,由冷變熱。 盧芹齋在古董行的地位可謂是呼風喚雨、一言九鼎。漸漸地,盧芹齋成為享有盛譽的中國古董鑒賞家,也成為歐洲華人中的名人。
盧芹齋位于法國巴黎的庫房 但他最令國人痛恨的地方在于,其主導參與了”昭陵二駿"被盜流失海外事件。 1913年,法國文物商葛楊將六駿移出皇陵,但在盜運的過程中遭到當?shù)鼐用竦亩陆?,為奪路逃命,盜運者將文物丟下山坡,損壞的石刻殘片被當局沒收,當時六駿石雕受損嚴重。直至今日,二駿還流失海外,藏于美國賓大博物館。
昭陵六駿之“拳毛騧” 1920年,40歲的盧芹齋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建造一座完全中式的建筑,用以展示和銷售來自中國的珍寶。 這個想法在市政規(guī)劃非常嚴格的巴黎幾乎是不可能的。巴黎的建筑都有統(tǒng)一的風格,每幢房子的高矮、設計風格、材料都要經(jīng)過嚴格的審批,必須與周圍建筑整體相協(xié)調(diào)。
中國風格的紅樓 盧芹齋第一次提出的改建計劃沒有獲得批準,但他沒有氣餒,再次提出了申請,最終巴黎市政府最終批準了他的計劃。改建工程從1926年開始,僅用了2年時間,就把原來3層高的公館改建成了5層的中式紅樓。 紅樓的地下室宛如魏晉至隋唐的石窟
照片中出現(xiàn)的這些大名品如今大部分散落在歐美各大博物館。 至于其地面一層的正廳,則遍布從中國盜割過來的壁畫。其中就有著名的廣勝寺壁畫。
紅樓二層的霧繚千鳥室
墻壁全部以明代、清代花鳥人物漆畫壁板為裝飾,配以花鳥浮雕藻井和古典家具,架子床被改成了壁龕,里面陳設著佛像與畫卷,各類桌案是陳設古董的天然支架,窗戶也做成中式雕花窗欞,十足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姿。
在盧芹齋的辦公與生活區(qū)域,古典家具亦是隨處可見。 在古典家具還沒有能和瓷器青銅分庭抗禮的時代,家具更多的是作為實用器出手,而以盧芹齋的名氣,經(jīng)手的家具也應不計其數(shù)。
再往上走是印度藝術及高棉藝術的陳列區(qū),由于館藏豐富,價值難以估量,這座紅樓被譽為“中國盧浮宮”。
矛盾的是,這個靠掠奪祖國文物致富的超級富豪,對于祖國和家鄉(xiāng)仍保持著深情。 當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他立即動員了公司全體人員,并捐出了上千法郎。隨后又在日內(nèi)瓦的義賣中賣出了9件珍寶,將所有收益捐給了中國紅十字。 1938年1月,盧芹齋在倫敦贊助了一場中國文物展,收入全部捐獻給美國醫(yī)療援華會。
而對于自己的家鄉(xiāng),他每年都偷偷地寄回2000美元。但綜合而論,這些善舉并不需要太多開銷,只能稍微彌補他的罪惡。 1947年,疾病纏身的68歲盧芹齋不得不將紅樓交給小女兒佳寧來經(jīng)營。伴隨著國民黨的節(jié)節(jié)敗退,他的古董帝國也轟然倒塌。 1948年7月29日,他的最后一批貨物被截留國內(nèi)——這是他前后準備了好幾年的成果,有十七箱,342件文物,其中有不少國寶級。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遼代水月觀音 被扣的一批,則移交給新成立的上海博物館,那尊春秋晚期的牲尊,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49年之后,中國文物出境受到嚴格管理,他在中國兩家分店的大批庫存也統(tǒng)統(tǒng)被查收。 一年半后,他在紐約黯然發(fā)布聲明:“我的古董生意已經(jīng)山窮水盡,無以為繼……因此我不得不遺憾地決定,從此退出古董交易這個行業(yè)。”
盧芹齋在西方博物館鑒賞中國墓葬藝術品 盧芹齋在晚年時,透露出回國入土為安的想法。但他最終沒有敢回國,因為他感到十分矛盾,他承認自己使無數(shù)珍寶流失海外,但他也認為此舉讓國寶名品避免了戰(zhàn)亂。 1957年,盧芹齋最終在瑞士的一家診所去世,終年77歲。#盧芹齋#
盧芹齋 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有一句話:“綜清末民初鑒藏家,其時其境,與項子京、高士奇、安儀周、梁清標不同。彼則楚弓楚得,此則更有外邦之剽奪。亦有因而流出者,亦有得以保存者,則此時之書畫鑒世故家,功罪各半矣?!?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