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風起隴右:北宋前中期經制秦州蕃部研究(一)

 思明居士 2024-01-20 發(fā)布于河北

楔子

北宋經制西北吐蕃是宋史研究重要領域之一。宋太祖立國之初,秦州(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所在的隴右地區(qū)為吐蕃諸部占據,成為北宋直面吐蕃諸部的邊地。真宗、仁宗朝,唃廝啰、西夏等政權相繼崛起,這使得秦州周邊的政治局勢更為復雜,神宗朝的拓邊熙河則將在形式上將秦州從邊郡一舉變?yōu)閮汝?。期間秦州既是北宋防御西夏的前線、溝通西方諸政權的交通樞紐,也是吐蕃部族的重要聚居地和貿易場所,可以說,經略秦州勢必繞不開秦州蕃部,因此如何管理秦州周邊的蕃部便成為北宋統(tǒng)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秦州的自然地理

秦州即今甘肅省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渭河上游河谷。從戰(zhàn)略地位來看,秦州地處陜、甘兩省交界,東連關中平原,與陜西省為界,西與定西市相接,沿渭水河谷而上越鳥鼠山可進入河湟谷地或河西走廊,北與平涼市相鄰,可穿過六盤山抵達寧夏,或經平涼翻越隴山從西北進入關中平原,南與隴南市接壤,可穿越秦嶺、大巴山進入四川平原,可謂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武經總要》有云:“(秦州)扼巴蜀之境,陷河湟之城,其西又控黨項、吐蕃隴右山之外,今之一都會也?!?/span>[1]《讀史方輿紀要》稱秦州“當關隴之會,介雍涼之間,屹為重鎮(zhèn)”[2]?!吨彪`秦州新志》則稱秦州“東扼隴坻,西停天門,形勢之勝,隱然關內,而自漢以來當為用武之地”[3]。

秦州獨特的戰(zhàn)略地位與其自然地理環(huán)境關聯(lián)密切。秦州地處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地帶,西部屬黃土梁峁溝壑區(qū),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地形崎嶇,東部為山區(qū),山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植被茂密。[4]秦州境內山頭林立,秦嶺更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直隸秦州新志》中僅秦州一州境內便有秦亭山、麥積山、長山、小隴山等大小山峰54座,屬縣境內亦是山頭林立,以至于費廷珍撰寫志書時也不由得感嘆“隴右萬山錯疊,倘盡列簡冊,將悉數難終?!?/span>[5]除了山巒眾多,流經秦州的河流也為數不少,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自鳥鼠山發(fā)源,貫穿秦州東西,支流眾多,自西向東主要包括漳河、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散渡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諸多河流將秦州地貌切割得支離破碎,形成了諸多河谷,通過這些河谷,群山環(huán)繞的秦州得以實現(xiàn)與周邊地區(qū)的聯(lián)絡,進而確立其溝通東西、連接南北的樞紐地位。

綜上可知,秦州雖然處于隴中黃土高原,群山環(huán)繞,但也絕非閉塞之地。高大險峻的山地可作為秦州屏障,使秦州有險可守,貫穿其中的眾多河谷則構成秦州對外聯(lián)絡的交通線,造就了秦州的交通樞紐地位,使秦州地區(qū)成為族群交流、文化交匯的重鎮(zhèn)。

(二)廣德元年以前的秦州沿革

史前秦州氣候較為溫暖濕潤,豐富的自然資源使這里保存了以大地灣遺址為代表的大量文化遺存。商周時期,秦人在此定居,于禮縣大堡子山留下早期秦文化遺址,秦人首領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而受到周孝王的冊封,并被周王朝賜姓為嬴,“邑之秦”,“號曰嬴秦”[6]。與此同時,隴右大部尚被羌戎占據,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人“伐邽、冀戎,初縣之”[7],于秦州地區(qū)設置邽、冀二縣[8];秦昭王在位時,秦州所在地區(qū)屬隴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9]。漢初仍置隴西郡,轄狄道、上邽(今天水市區(qū))諸縣,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易名漢陽郡,以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為郡治。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置秦州。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又合雍州隴西(治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南安(治豲道,今隴西縣南)、天水(治上邽,今天水市區(qū))、略陽(治臨渭,天水東五十里)、武都(治下辯,今甘肅成縣西)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治榆中,今甘肅榆中縣西北)、梁州之陰平(治陰平,今甘肅文縣)置秦州,鎮(zhèn)冀城。太康三年(282年),罷秦州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秦州“復立,鎮(zhèn)上邽”[10]。五胡十六國時,前涼張駿(324年—346年在位)將狄道劃歸涼州,秦州大部先后被前秦、后秦控制。北魏時秦州轄境有所縮減,領天水(治上邽,即今天水市區(qū))、略陽(治安戎,即西漢戎邑縣,今甘肅清水縣北)、漢陽(治黃瓜,今天水市南七十里)三郡,其中漢陽郡治黃瓜縣乃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始置。后周置秦州總管府,大業(yè)初府廢,仍為秦州,隋煬帝時改州為郡,秦州遂為天水郡,轄上邽、冀城、清水、秦嶺(北魏始置,初名伯陽,開皇年間改名秦嶺,即今天水伯陽鎮(zhèn))、隴城(故西漢略陽縣)、成紀(北魏廢,北周復置)六縣。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天水郡復名秦州,屬隴右道。武德二年(619年),秦州領上邽、清水、成紀、秦嶺四縣,武德八年(625年),隴城、伏羌(即隋冀城縣)相繼并入秦州,貞觀十七年(643年),秦嶺縣廢。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遷至成紀縣敬親川(今秦安縣西北顯清河一帶),天寶元年(742年),秦州復為天水郡,還治上邽。

(三)吐蕃入秦至北宋開國之前的秦州概況

公元七世紀,吐蕃一統(tǒng)諸部,崛起于青藏高原。龍朔三年(663年),吐蕃吞并吐谷渾,此后開始向西域、河隴以及川滇地區(qū)擴張,當時唐朝國力正處于上升期,對吐蕃嚴防死守,故吐蕃擴張受到遏制。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將隴右大軍東調平叛,隴右道出現(xiàn)防守空隙,之前一直覬覦隴右的吐蕃大舉進犯秦隴,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11],大量蕃部遷入隴右,“華人百萬皆陷于虜”[12],原居于隴右的漢人則多淪為吐蕃奴隸。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吐蕃贊普朗達瑪(又名達磨烏冬贊)遇刺,達磨妻綝氏干政,擁立自己的侄子云丹為贊普,招致群臣不滿,吐蕃王朝陷入宮廷內斗,分崩離析,鎮(zhèn)守河隴的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鄯州節(jié)度使尚婢婢亦卷入權力斗爭互相征戰(zhàn)。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蕭歸于有司”[13]。唐廷雖然收復三州七關,但秦州周邊并未恢復平靜,大中四年(844年),論恐熱大掠河西走廊以及河湟地區(qū),“五千里間,赤地殆盡”[14]。隴右動蕩,外加自身也受制于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唐廷只能放任秦州周邊被蕃部占據,并于大中十一年(785年)任命盤踞河、渭二州的蕃酋尚延心為“河、渭都游奕使”,以保秦隴安定。


Image
唐末吐蕃諸部勢力范圍示意
地形底圖下載于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https://www./),州治結合《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第36頁標注,朗達瑪遇刺后,河隴吐蕃勢力強盛者主要包括論恐熱、尚思羅、尚婢婢部,其余地區(qū)還散居有吐蕃奴部、吐谷渾以及黨項羌。唐廷收復三州七關當年,歸義軍政權已經占領甘、肅二州,吐蕃奴部嗢末占據涼州,以吐谷渾、黨項、嗢末“三部落”為主的族群分布于靈州、慶州至涼州的廣袤地帶。至于秦州至鄯州一帶,盤踞渭州的尚思羅部已被論恐熱擊潰,論恐熱和尚婢婢互相攻伐,前者一度進攻至鄯州,河、渭州沿線則屬于蕃酋尚延心的勢力范圍,介于河隴諸部勢力范圍相互交錯,故對各族及蕃酋之間的界線不予標明,圖中深色虛線大致為大中三年之后的唐蕃勢力范圍交界。

咸通四年(863年),唐朝于秦州置天雄軍節(jié)度,唐昭宗景福初年,秦州被李茂貞占據。五代十國時,秦州先屬后梁,旋即被前蜀占據,仍置天雄軍節(jié)度。后唐滅前蜀,秦州改為雄武軍節(jié)度。后唐滅亡后,秦州又在后晉、后漢、后蜀間先后易手,后周顯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秦州并入后周版圖,由于各政權忙于相互征戰(zhàn),故秦州周邊的蕃部始終未得到中原王朝重視。

(四)北宋時期的秦州沿革與秦州蕃部

公元960年,趙匡胤廢周立宋,天雄軍節(jié)度使王景歸附,秦州遂為北宋所有。宋初秦州屬隴右道,“理于成紀縣”[15],轄成紀(今秦安縣西北葉堡鄉(xiāng))、隴城(今天水市東三十五里)、清水(今清水縣)、天水(新置,今天水鎮(zhèn))、長道(由成州劃入,今長道鎮(zhèn))、大潭(今禮縣大潭古城遺址)六縣,降上邽為鎮(zhèn),廢伏羌為寨,不久“州縣俱移治上邽”[16],又“移成紀之名于上邽”[17],成紀故縣遂廢。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分天下為十五路,秦州隸屬于陜西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為應對黨項威脅,“以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張宗象兼管勾秦、隴、鳳、階、成州、鳳翔府路駐泊軍馬,秦、隴、鳳、階、成州、鳳翔府自為一路由此始”[18]。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積極攻宋,在定川寨、三川口、好水川等地取得大勝,西夏的攻勢迫使北宋對西北邊防重新進行調整,慶歷元年(1041年)十月,宋廷正式將除永興軍路之外的陜西緣邊分為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四個安撫使路,自此直至北宋滅亡,秦州一直被宋廷作為秦鳳路的行政中心。

Image

2 北宋前中期秦州轄境變化范圍示意圖

   本圖利用CHGIS技術繪制,地形底圖下載于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search),結合《元豐九域志》《宋史·地理志》中關于秦州及鄰近州縣建置沿革的記載,改繪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20-21頁。州界輪廓僅為示意,其中包含原屬秦州,后被劃入鄰近州軍的據點。

中央王朝統(tǒng)轄秦州的歷史可謂十分漫長,與此相伴的是各民族在秦州地區(qū)的往來與交融。秦州地處農牧交錯帶,秦霸西戎之前,秦州便是“古邽戎地”,時至兩漢,秦州境內仍然“迫近戎狄”,因此史書記載當地民風“修習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19],威震匈奴、西羌的西漢名將趙充國便是上邽人。兩晉時期,秦州境內戎馬奔沖,以氐、羌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紛紛在秦州確立統(tǒng)治,秦州周邊也活躍著仇池、西秦等少數民族政權。安史之亂前,秦州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可謂“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20]。吐蕃攻入河隴,唐隴右道成為吐蕃諸部遷居的重要地區(qū),吐蕃王朝解體后,則在河隴地區(qū)留下諸多蕃部。

Image3 宋初秦州州治周邊蕃部分布示意圖

本圖利用CHGIS技術繪制,地形底圖下載于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search),結合陳守忠《北宋時期秦隴地區(qū)吐蕃各部族及其居地考(上)》及表1-1《北宋秦州蕃部分布表》中的確切地點,改繪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第20-21頁。

時至宋初,這些蕃部主要分布于西北緣邊的秦、階、渭、涇、原、環(huán)、慶、鎮(zhèn)戎諸州軍。其中當屬秦州蕃部族帳最為繁盛、人數最為眾多,時人文彥博稱:“秦鳳、涇原沿邊熟戶番(蕃)部比諸路最多?!?/span>[21]韓琦也指出:“吐蕃族帳四路惟秦號最盛?!?/span>[22]終北宋一朝,秦州轄境的變化與宋人對當地蕃部的經制密切相關,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尚波于部獻伏羌縣地來歸,太宗朝,秦州知州溫仲舒占據大小洛門寨,將當地蕃部遷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頗至騷動”[23]。真宗朝時秦州轄境延伸至啞兒峽以東及渭水支流河谷。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北宋于唐古渭州地置古渭寨(今隴西縣),隸屬于秦州。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秦州轄境拓展至渭源地區(qū)。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宋廷出于拓邊熙河之需,升古渭寨為通遠軍,仍隸秦鳳路,并分秦州永寧、寧遠、來遠等寨屬通遠軍,秦州轄境開始縮減,成為經制熙河蕃部的戰(zhàn)略后方。同年十月,宋廷將新占之鎮(zhèn)洮軍改名為熙州(今甘肅臨洮縣),“分熙、河、洮、岷、通遠軍為一路,置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24],原屬秦州的永寧、寧遠、通渭、威遠、熟羊、來遠六寨并屬熙河,秦州轄境大幅縮小。次年,宋人收復岷州,割秦州馬務堡、臨江寨屬岷州。熙寧七年(1074年),“又割秦州大潭、長道二縣隸岷州”[25]。翌年四月,“廢秦州定邊、綏遠二鎮(zhèn)為寨,隸隴州”[26]。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又置甘泉堡(今會寧縣翟所鄉(xiāng)西寧古城)隸秦州,這是北宋最后一次大幅調整秦州轄境,此后秦州所轄地域范圍再無過多變動。

Image
4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秦州轄境圖

    圖引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第20-21頁。

(五)時空界定

李孝聰先生嘗言,區(qū)域是地理空間的一種分化,分化出來的區(qū)域一般具有結構上的一致性或整體性,這里的結構包括空間結構、資源環(huán)境結構乃至于行政結構。地理屬性的一致性使空間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區(qū)域,依據屬性不同,又可以把空間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區(qū)域,其基礎是地域分異性。[27]本文所研究的秦州地區(qū)具有多重屬性,首先,秦州是宋王朝的一級行政區(qū),終北宋一代,統(tǒng)治者在秦州設官置縣,維系著對秦州的統(tǒng)轄,而秦州作為統(tǒng)縣政區(qū),又有固定的治所、行政層級、行政組織以及較為明確的統(tǒng)轄范圍。其次,秦州地處群山環(huán)繞的渭河上游河谷,其管轄范圍最大時幾乎囊括了隴山以西的整個渭水流域,因此秦州又可作為隴中黃土高原中一類獨特的自然區(qū)而存在。第三,北宋前中期的秦州是一個重要的民族聚居區(qū),州治周邊的吐蕃部族數量遠勝于鄰近州軍,漢蕃之間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以及習俗信仰的差異將秦州塑造成了“諸羌雜處之地”,使得當時隴中的歷史風貌與中原地區(qū)迥然有別。

本文探討的時間范圍是北宋前中期,時間上限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限至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這段時期內,秦州管轄范圍變化最為劇烈,先是隨著宋軍拓地向渭水上游移動,到達古渭寨以西,熙寧五年(1072年)古渭寨升通遠軍、王韶開辟熙河路,秦州轄境又大幅縮小,自此秦州不再是一處極邊之地,境內蕃部也趨于安定,宋人對秦州蕃部的經制已收獲成效。本文研究時間范圍既然是建隆元年(960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故研究地域亦為這一時段內的秦州轄境,涵蓋今天水全境、平涼南部、隴南北部、定西以東及以南的部分區(qū)域。

[1](北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18《邊防·秦隴鳳翔階成州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遼沈書社,1988年影印本,第923頁。

[2](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59《陜西八·鞏昌府·秦州》,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2833頁。

[3](清)費廷珍修纂:乾隆《直隸秦州新志·秦州志序》,《中國地方志集成·甘肅府縣志輯》(第2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影印本,第7頁上欄。

[4]星球地圖出版社主編:《甘肅省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第38頁。

[5]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卷2《山川》,第41頁下欄。

[6](西漢)司馬遷:《史記》卷5《秦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77頁。

[7]《史記》卷5《秦本紀》,第182頁。

[8]關于邽、冀二縣的地望,歷來考據者頗多,早期有學者依據清人方志認為秦人所置邽縣在今甘肅清水縣或天水市西南天水鎮(zhèn),現(xiàn)已被推翻。目前學界關于邽縣的地望眾說紛紜,岳維宗認為秦邽縣在今天水市境內,雍際春等人認為秦國邽縣在今天水麥積區(qū),蘇海洋認為秦人所置邽縣在今天水市秦州區(qū),王璐認為邽縣在天水市麥積區(qū)董家坪遺址附近,上述觀點雖然存在細微差別,但均主張秦人所置邽縣大致位于今天水市城區(qū)。關于冀縣地望則爭議較少,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冀縣在今天水市甘谷縣所處盆地之內。(參見徐日輝:《上邽何處尋》,《蘭州學刊》1985年第5期,第89-93頁;岳維宗:《古上邽考辨》,《蘭州學刊》1986年第2期,第91-94頁;雍際春、李根才:《段谷與上邽地望考》,《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24-29頁;蘇海洋:《秦國邽縣故城考》,《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13-17頁;王璐:《上邽地望探尋》,《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第60-63頁。)

[9]過往學者多依據《水經·河水注》中“(濫水)又西北徑狄道故城東?!瓭h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一語,認為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縣)。(參見(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第3冊《漢書之屬》,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544頁;錢穆:《秦三十六郡考》,《古史地理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206頁;譚其驤:《秦郡新考》,《長水集》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頁)也有學者主張早在秦昭王二十一年便已經置隴西郡,郡治西縣(今天水市西南一百二十里),秦昭王二十八年時郡治才遷至狄道。(參見后曉榮:《秦隴西郡置縣考》,陜西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編《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西安: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9年,第152-156頁;徐世權:《秦隴西郡建置沿革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7年第1輯,第28-31頁)

[10](唐)房玄齡:《晉書》卷14《地理志上·秦州》,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435頁。

[11](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3“廣德元年七月戊辰”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146頁。

[12](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第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914頁。

[13](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8《宣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47頁。

[14]《資治通鑒》卷249“大中四年九月”條,第8044頁。

[15](北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150《隴右道一·秦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898頁。

[16]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274《秦州直隸州·建置沿革·秦安縣》,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續(xù)編(史部)》,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17]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275《秦州直隸州二·古跡·成紀故城》。

[18](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118“景佑三年三月壬辰”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778頁。

[19](東漢)班固:《漢書》卷28《地理志八》,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44頁。

[20](唐)杜甫:《秦州雜詩(其三)》,(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卷225《杜甫(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417頁。

[21](北宋)文彥博撰,申紀元、智小峰點校:《潞公文集》卷17《奏議·乞令團結涇原秦鳳番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58頁。

[22](北宋)韓琦:《安陽集·忠獻韓魏王家傳》卷2,北京圖書館古籍出版編輯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8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531頁上欄。

[23](元)脫脫:《宋史》卷266《溫仲舒?zhèn)鳌罚本褐腥A書局,1977年,第9182頁。

[24](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239“熙寧五年十月戊戌”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818頁。

[25]《長編》卷250“熙寧七年二月丙申”條,第6105頁。

[26]《長編》卷263“熙寧八年四月乙未”條,第6426頁。

[27]李孝聰:《中國區(qū)域歷史地理》,北京:出版社北京大學,2004年,第3頁。

文末說明
1.本文原系作者碩士學位論文,題為《北宋前中期經制秦州蕃部研究(960-1072年)》,為便于推送,標題和內容在原文基礎上有所改動刪減,文章內容具有獨創(chuàng)性,轉載時務必征得筆者同意。
3.對于文內觀點,歡迎諸位讀者理性探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