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腳冰涼的問題困擾著許多人,特別是在冬季,即使喝熱水、穿厚衣服也難以緩解。這種狀況可能與身體的陽氣不足或經脈阻滯有關。 中醫(yī)認為,手腳冰冷主要與陽氣不足或經脈阻滯有關。 當手腳冰涼同時伴有全身怕冷,即使在同一溫度下穿得比別人多,這類人需要“溫陽”。
而手腳只是摸上去涼,但自己并不覺得冷,甚至臉上還紅撲撲的,這類人則需要疏通經脈。 常見于這幾類人: ![]() 因為脂肪相對較少,熱度容易散失,從而導致手腳冰涼。 ![]() 陽氣具有溫煦和推動的功能,陽氣虛弱就無法溫煦和推動人體氣血運行,特別是身體末端的四肢缺乏氣血的溫養(yǎng); 長期處于室內且活動少的人群,更容易出現(xiàn)陽虛手足不溫的情況。
![]() 陰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四肢,也會出現(xiàn)手腳冰冷。 女性經期勞累、月經量過多、生產時出血過多等等都會導致血虛,陰血不足,陽氣無以生發(fā)和運載,同樣會引起手足不溫而冷。 ![]() 氣可以推動血液運行,血可以運載氣,氣血不足則推動無力,氣血不能布達四肢百骸,從而導致手腳冰涼。 ![]()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長期脾胃虛弱的人消化吸收差,會出現(xiàn)陽氣和陰血的化生不足,從而導致手足不溫。 這種情況直接補陽或滋陰多是補不進去的,哪怕吸收了也是一過性有效,脾胃虛弱者更重要的還是調補脾胃。 以下2種人特別容易出現(xiàn)“不通”的情況: ![]() 人體的氣血運行至全身需要借助氣的推動,如果氣機不暢,即使氣不虛也會因陽氣郁結在內,不能通達周身乃至四肢,出現(xiàn)手腳發(fā)涼,“陽氣內郁,不能達于四末”使之。 所以那些平時心情不暢,肝氣郁結的人也容易有四肢冰冷的情況出現(xiàn)。 ![]() 當運行氣血的經脈瘀阻,人體的氣血無法抵達四肢時,手腳的溫度會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全身血管硬化,容易堵塞成瘀,血液運行不暢,成為其手腳冰冷的主要原因。 ![]() 堅持規(guī)律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從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環(huán)、促進血液流動。 平時依據(jù)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 中醫(yī)講“背為陽”, 冬天人處于“陰盛陽衰”的狀態(tài),宜進行“日光浴”。
背對陽光,腎與膀胱,一臟一腑,互為表里,膀胱經脈行于背部, “日光浴”可暖背,溫通膀胱經氣,有助腎中陽氣升發(fā)。 ![]() 腎之經脈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為其主穴。 冬夜睡前最好用具有補腎作用的中藥(如菟絲子、淫羊藿、仙茅等)煎煮后泡腳,水溫控制在40度左右,水漫過腳踝。 浸泡20分鐘左右,就會感覺到全身發(fā)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 ,效果會更好。該法可以溫腎陽,防寒襲。 ![]() 艾灸可祛除體內陰寒病邪,恢復陽氣。具體可艾灸3個穴位。 位于小腿上,當腿彎曲時可看到膝關節(jié)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
足三里為養(yǎng)生保健第一要穴,民間有“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 艾灸該穴有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的作用。
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艾灸該穴位可增強陽氣,驅散寒濕,提高機體免疫力。但容易上火的人慎用。
在肚臍下四橫指處。艾灸關元穴可治療一切陽虛證,對畏寒怕冷效果尤佳。 ![]() 經常心情不暢、煩躁易怒、手腳冰涼的人,要早起早睡,不要熬夜。夜晚陽氣應收藏,熬夜會導致陽氣損耗。 ![]() 下面列舉手腳冰涼常見的四類證型,并推薦四道藥膳。 中醫(y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如果氣血推動無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滯收引,會使血液循環(huán)凝滯變慢,四肢末端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手腳冰涼。 此類人群不僅會出現(xiàn)手足冰涼,還可見氣短乏力、頭暈、面白神疲、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弱等癥狀。 治宜補益氣血,常用十全大補丸、八珍丸等大補氣血。
此類人群食療以補氣養(yǎng)血為原則,可用黃芪、黨參各15克,與烏雞共煲湯喝。 日常還可以用桂圓、紅棗、枸杞煮水代茶飲。 血虛寒凝型屬虛實夾雜,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的描述。 脈細欲絕是因為人體血虛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涼,是因寒氣凝滯造成,治療可用當歸四逆湯。 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者還可以選用溫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 此類人群食療可用生姜紅棗茶。
做法:取生姜15克,紅棗5~6顆。生姜洗凈切塊,與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10~15分鐘,起鍋前可添加適量紅糖,每日盡量于上午代茶飲用。 生姜味辛可散寒,紅棗、紅糖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的功效,紅糖還能活血化瘀。 脾腎陽虛者除了手腳冰涼,還有畏寒怕冷的表現(xiàn),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容易腹瀉。 陽氣乃生命之本,溫煦身體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若陽氣不足,無法運達手腳等肢體末梢部位,便會出現(xiàn)畏寒、手腳冰涼等現(xiàn)象。 治療需要溫陽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歸丸等。源于《金匱要略》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是一道有名的溫陽食譜。
做法:用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燉湯,有補益氣血、溫中散寒的功效,適宜手足不溫、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 肝氣郁滯的人常因肝氣郁遏在內,氣血無法達到四肢而出現(xiàn)手足冰涼、神情抑郁、胸脅滿痛、口苦咽干、舌苔白、脈弦等癥狀。 此類患者可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進行治療。 《傷寒論》里記載的四逆散就是專治此類證型的有名方劑,現(xiàn)代有中成藥四逆散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氣的藥物。 此類人群食療可用陳皮麥芽粥。
做法:取生麥芽50克、陳皮10克、大米100克,生麥芽、陳皮煮水,濾出藥渣,藥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如果是疾病導致的手腳冰涼,應及時就醫(yī)。其他原因導致的手腳冰冷,要注意改變生活習慣。 以上都學會了嗎?手腳冰涼的朋友們,趕緊調理起來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