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保加利亞先后歷經三個階段:第一、第二、第三保加利亞國家。而這三個階段之間又分別歷經了兩個被征服統(tǒng)治的時期:被拜占庭帝國占領時期和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時期。而在奧斯曼土耳其人占領期間,保加利亞經歷了不屈的斗爭和深刻的變革......咱們上期講了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之衰亡,公元1397年7月17日保加利亞首都大特爾諾沃的淪陷標志著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徹底滅亡,從此保加利亞進入長達近5百年的被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時代(1397-1878)。當然保加利亞人在亡國之后,并沒有馬上向侵略者低頭,而是進行了持續(xù)的抗爭和斗爭。而征服者奧斯曼人也勢必要解決保加利亞問題,為奧斯曼帝國征服整個巴爾干半島掃清道路。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于是乎,在奧斯曼人征服保加利亞初期,雙方進行了各種明爭暗斗,掀起了持續(xù)數百年保加利亞人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統(tǒng)治的斗爭浪潮......
國破家亡公元1299年,興起于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帝國宣告獨立,在其初代首領奧斯曼一世(1299-1326)的率領下,開啟了為期百年的崛起之路。此后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年)繼位,成功由亞入歐,奪取了歐洲巴爾干地區(qū)領土。 奧斯曼一世 奧爾汗當時拜占庭帝國內訌,奧斯曼人應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之邀,率軍去歐洲援助,結果被奧斯曼人攻占了加利波利半島,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了對歐洲巴爾干半島的搶劫擄掠。 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等到1355年,奧斯曼人已深入到色雷斯地區(qū),此時巴爾干半島只有三支主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拜占庭、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但此三國并未意識到奧斯曼的巨大威脅,未能聯合抵抗奧斯曼,結果就讓奧斯曼人不斷地在巴爾干地區(qū)擴張壯大。 奧斯曼帝國擴張過程公元1360年,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登基,隨即開展了征服巴爾干半島的大規(guī)模行動:1370年夏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被攻占;1371年春舊扎果臘被奪取。為了自保,保加利亞馬其頓地區(qū)的兩個封建主:武卡辛和烏格列什,聯合向奧斯曼人發(fā)起進攻,終因寡不敵眾,在馬里查河畔的切爾諾門村被打敗,兩兄弟陣亡。 穆拉德一世無奈之下時任保加利亞沙皇的伊凡·希什曼(1371-1395)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以換取時間。果然從1373年到1376年的三年間,奧斯曼人基本沒有發(fā)動對保加利亞的大規(guī)模進攻。但奈何保加利亞人不爭氣,此時保加利亞內部分裂為多個部分,由各地領主貴族割據一方,難以整合資源一同對外。而對面奧斯曼人則干脆將首都遷到了奧德林,直接將整架戰(zhàn)爭機器的中樞搬到了戰(zhàn)線前沿。 奧斯曼擴張1382年保加利亞重鎮(zhèn)斯雷德茨(即今天索菲亞)淪陷,此舉震驚保加利亞朝野。1388年奧斯曼大軍越過巴爾干山脈深入保加利亞東北部,隨后接連攻克舒門、普羅瓦迪亞等城鎮(zhèn),迫使保加利亞沙皇放棄多布羅加地區(qū),退守大特爾諾沃和尼科波爾附近地區(qū)。1389年6月15日,科索沃戰(zhàn)役打響,奧斯曼人以少勝多,打敗了由瓦拉幾亞、波斯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聯軍。戰(zhàn)場上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火速繼位,隨后全面出擊決心消滅保加利亞。 科索沃戰(zhàn)役公元1393年,綽號“雷霆閃電”的奧斯曼巴耶塞特一世親率奧斯曼大軍圍攻保加利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大特爾諾沃。保加利亞守軍頑強抵抗3個月之久,最終在糧盡彈絕之下,于7月17日被奧斯曼人攻陷。 巴耶塞特一世隨后奧斯曼土耳其人洗劫和燒毀了這座歷史名城,沙皇伊凡·希什曼躲藏至多瑙河畔的尼科波爾要塞。這標志著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滅亡,保加利亞人至此“國破家亡”......
征服巴爾干躲在尼科波爾要塞的沙皇伊凡·希什曼并沒有卷土重來,公元1395年尼科波爾要塞淪陷,保加利亞沙皇被捕,幾個月后去世。伊凡·希什曼死后,其子亞歷山大皈依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充任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指揮官。而伊凡·希什曼的另一位兒子——伏魯任,則逃亡匈牙利,一直進行反對奧斯曼人的斗爭。除了伊凡·希什曼外,保加利亞當時還有另一位統(tǒng)治維丁王國的沙皇——伊凡·斯拉齊米爾(伊凡·希什曼之兄),還維持著獨立地位。沙皇伊凡·斯拉齊米爾早在1388年就被迫臣屬于奧斯曼帝國,但公元1396年匈牙利國王西吉斯孟德興師討伐奧斯曼人,伊凡·斯拉齊米爾就開門迎接匈牙利人進城,還跟著一起進攻奧斯曼大軍。 西吉斯孟德1396年9月25日尼科堡戰(zhàn)役爆發(fā),匈牙利聯軍在尼科波爾地區(qū)慘敗,奧斯曼人乘勝攻下維丁地區(qū),沙皇伊凡·斯拉齊米爾也淪為階下囚,被押解至小亞細亞。至此奧斯曼人基本完成了對保加利亞的征服。 尼科堡戰(zhàn)役但征服保加利亞并不是奧斯曼帝國的最終目的,而是奧斯曼人征服整個巴爾干半島的第一步。隨后大批奧斯曼土耳其人被遷至保加利亞地區(qū),隨著帝國在巴爾干的陸續(xù)征服,大量穆斯林人口涌入,極大改變了巴爾干地區(qū)居民成分。由于此后巴爾干當地居民的人口減少和土耳其人的大量流入,使得巴爾干地區(qū)伊斯蘭化嚴重,東正教逐漸被伊斯蘭教所取代,很多當地民族語言、文化受到打壓乃至禁止,這一影響一直持續(xù)到了近現代......在奧斯曼初步征服保加利亞之后,奧斯曼大軍繼續(xù)西進,于1358年進攻阿爾巴尼亞;1386年占領馬其頓大部分地區(qū);1386年侵襲塞爾維亞。隨后橫掃整個巴爾干,長驅直入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等地。 奧斯曼帝國橫掃整個巴爾干公元1415年阿爾巴尼亞全境淪陷;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1459年塞爾維亞滅亡;1460年希臘被占領;1463年波斯尼亞失守;1482年黑塞哥維那失去獨立地位;1496年黑山與阿爾巴尼亞徹底歸屬奧斯曼;1504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先后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 奧斯曼帝國鼎盛疆域總之等到15世紀末,幾乎整個巴爾干半島都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奧斯曼土耳其人花了一百多年,終于完成占領巴爾干的戰(zhàn)略目標,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雄強大帝國,而被它征服的保加利亞,則在未來四百多年間,長期被統(tǒng)治......
被統(tǒng)治時代無論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保加利亞,還是征服整個巴爾干半島,都是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這期間奧斯曼帝國也先后歷經了奧斯曼一世、奧爾汗、穆拉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穆罕默德一世、穆拉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等諸多統(tǒng)治者。而無論是保加利亞,還是整個巴爾干,它的被征服、被統(tǒng)治也都是跟當時的局勢有極大關系,比如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其內部分裂割據、一分為三,各個地區(qū)各自為政難以聯合抵抗。 保加利亞一分為三:維丁、多布羅加、保加利亞事實上在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拜占庭三者之中,保加利亞是唯一一個發(fā)起抵抗的。當時塞爾維亞自認為距離奧斯曼較遠,所以持“坐山觀虎斗”的態(tài)度;而拜占庭內部內訌不止,無力對抗奧斯曼。其他中世紀巴爾干國家也沒有團結一致共同對外,反而內部相互征伐,最終被奧斯曼大軍各個擊破。唯一堅持抵抗奧斯曼帝國的橋頭堡——保加利亞,就成為了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不團結的犧牲品!盡管保加利亞是繼拜占庭帝國之后,遭受奧斯曼帝國侵略和破壞最嚴重的國家,但保加利亞人還是在國破家亡之后,為了維護獨立和自由,在各地進行了自發(fā)的和有組織的抵抗達30年之久!可以說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抵抗和被奧斯曼人統(tǒng)治之后的獨立運動,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歐洲的計劃,延緩了奧斯曼帝國向西推進的速度,為其他基督教國家抵御奧斯曼人贏得了時間。 奧斯曼人時至今日,一些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勇士事跡仍在保加利亞民歌和傳說中流傳。至于保加利亞在長達5個世紀被奧斯曼統(tǒng)治時期內所進行的獨立反抗活動,則喚醒了保加利亞人的民族意識,為最終保加利亞成功復國埋下了伏筆......當然在保加利亞被統(tǒng)治時代,奧斯曼人還是強行將它的相關制度搬到此處,并將官僚行政機構、軍事組織、財政收入和宗教信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以管理國家并進行征戰(zhàn)活動,整個奧斯曼帝國連同它占領地區(qū),構成了一架龐大的戰(zhàn)爭機器!在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共設兩個行?。杭?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1E1F7;">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行省和巴爾干半島的魯梅利亞行省。因此整個保加利亞都屬于魯梅利亞行省管理。各省設省督,稱"貝伊",由蘇丹親自任命,管理省內軍政事務。 魯梅利亞行省
而后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版圖不斷擴大,行省之下又設“桑賈克”,類似州,由長官“桑賈克貝伊”管轄,也兼有軍政大權。當時的魯梅利亞行省大約有26個桑賈克,保加利亞地區(qū)則主要歸奇爾門(色雷斯地區(qū))、維?。ňS丁地區(qū))、丘斯藤迪爾(丘斯藤迪爾一德拉甘什地區(qū))、尼科波爾(保加利亞北部地區(qū))、錫利斯特拉(多布羅查地區(qū))、巴沙、索非亞和奧赫里德8 個桑賈克管轄。 奧斯曼帝國內部行政劃分
而原始保加利亞居民,則在奧斯曼人統(tǒng)治后,成為了非穆斯林的“二等居民”,是帝國土地上主要的生產者和納稅人,被稱做"拉雅",意為"牲畜",不僅需要繳納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還要為軍隊提供人員補充。 當時奧斯曼帝國規(guī)定基督教臣民必須定期把一定數量的健壯男孩送去軍隊服役,稱為"德夫舍梅稅",保加利亞人則干脆稱其為“血稅”,這些青壯年經過培訓后,被編入奧斯曼精銳近衛(wèi)軍,成為帝國對外征服不可或缺的力量。 德夫舍梅稅
甚至帝國高管和權力中樞人員,也從這些近衛(wèi)軍中篩選,所以到帝國后期,真正統(tǒng)治帝國的不僅有奧斯曼蘇丹,還有這些出身低微、是蘇丹忠誠奴隸的德夫舍梅階層。比如阿爾巴尼亞戰(zhàn)神斯坎德培就出身于奧斯曼宮廷近衛(wèi)軍。 斯坎德培
除此之外,土地也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理論上帝國全部領土歸蘇丹所有,使用者需要每年繳納賦稅。但實際上這些被征服土地都被分給了手下軍事將領、封建領主和宗教組織,蘇丹只是每年領取一些固定的稅收罷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落在底層農民頭上的負擔反而比基督教世界更少,盡管作為“二等公民”的保加利亞人在奧斯曼帝國備受壓迫和歧視,但至少他們在宗教信仰上相對自由,在經濟剝削上比此前更輕,尤其在奧斯曼帝國中期鼎盛時期,甚至不乏從基督教世界逃亡到奧斯曼帝國討生活的底層農民。 
但盡管如此,保加利亞人還是無法忍受自己的國家、民族被一個外來征服者統(tǒng)治,所以在接下來的四百多年間,保加利亞人民和封建主們,針對奧斯曼統(tǒng)治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掀起了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的反抗斗爭...... 
那么保加利亞人進行了怎樣的斗爭又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奧斯曼統(tǒng)治者又將對此作何反應?保加利亞國家又是如何脫離奧斯曼土耳其人統(tǒng)治取得獨立的? 
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保加利亞史》、《外國軍事人物辭典》、《保加利亞史略》、《歐洲歷史大辭典》、《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喜歡本DK作品和世界歷史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本DK其他平臺賬號,觀看更多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