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阜外醫(yī)院胡盛壽、李希等發(fā)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志》上的一項全國性隊列研究(ChinaHEART研究)表明,我國男性和女性在心血管病一級和二級預防以及結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社會經濟方面的性別不平等明顯加劇了這種差異。 該研究發(fā)現,與男性相比,我國女性在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方面似乎更好,例如,在高風險人群中,阿司匹林(2.5% vs. 2.0%)和他?。?.9% vs. 1.3%)的使用率較男性分別增加了24%和48%。 但研究發(fā)現,在血壓、血脂、血糖和吸煙這四種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方面,雖然女性的吸煙比例遠低于具有同樣心血管風險的男性,但其他三種危險因素的比例反而高于男性。 經過當校正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代謝因素后,女性的這種優(yōu)勢就變得不再明顯,甚至比男性更差。 在二級預防方面,女性中阿司匹林(11.9% vs. 18.2%,RR=0.65)和他?。?.7% vs.13.7%,RR=0.63)的應用比例較低,而ACEI/ARB(10.1% vs. 11.6%,RR=0.88 )和β阻滯劑(4.5% vs. 6.7%,RR=0.67)應用的性別差異較小。 不過,與男性相比,女性的高血壓知曉率較高(48.3% vs. 44.2%,RR=1.09),高血壓控制率相似(24.8% vs. 24.6%,RR=1.01),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了54%(HR=0.46)。 研究也發(fā)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心血管病預防狀況在改善,并且變得比男性更好。在二級預防方面,在年齡>55歲的人群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和男性的差距逐漸變小。 作者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輕女性比年長女性的劣勢更大。 作者分析,對于患心血管病的年輕女性,雌激素的保護作用可以幫助減輕癥狀,并預防或延緩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發(fā)展。與年齡和條件相似的男性相比,該人群接受適當治療的可能性反而較小。 在高血壓控制方面,在已知曉自己患高血壓的人群中,與男性相比,女性的狀況逐漸從較好變成較差了。 研究者發(fā)現,地區(qū)的性別不平等指數與ACEI/ARB使用率、高血壓控制率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與心血管死亡率的性別差異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調整經濟因素(地區(qū)人均GDP)后,女性的心血管病預防和結局有所改善,但上述相關性依然明顯。 作者指出,在整體人群方面,心血管病預防需要更有針對性,比如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和他汀的使用,以及農村和社會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特定人群。 另外,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男女的風險情況不同。因此,需要有針對不同性別的干預措施,并設定不同的優(yōu)先事項。特別是對于女性,應更注重于改善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的管理,因為與男性相比,在女性中,根據已有公式計算出的心血管高風險比癥狀出現得更晚。 其次,應關注女性的社會地位,盡管中國女性的就業(yè)率相對較高(2019年達到43.2%),但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的性別定型觀念依然存在。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在這種性別定型觀念中可能只發(fā)揮了一點有限的作用。 作者也介紹,針對社會性別不平衡性的問題,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于2010年建立的社會性別不平衡性指數(GII),其中包括對女性生殖健康、男女賦權和男女勞動力水平三個維度綜合考量。在全球191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我國GII指數排名48,屬于性別平衡性良好的國家之一。 該研究于2014~2021年在全國納入373萬名35~75歲的居民,其平均年齡為56.2歲,59.4%為女性。 研究描述了我國心血管病預防與結局中的整體性別差異情況,同時分析了這些差異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可能關聯。研究以區(qū)域人均GDP和區(qū)域社會性別不平衡指數作為區(qū)域宏觀經濟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代表指標,同時對個體層面的教育、收入、職業(yè)等因素等進行了模型調整和分層分析。 來源:WangY,TianA, Wu C, et al.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Gender Inequality on Sex Disparities in Prevention and Outcom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ata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Cohort in China. J Am Heart Assoc, 7 Oct 2023. 轉載: 請標明“中國循環(huán)雜志” |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心血管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