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雄志,別署少孺,1963年生于鄭州,祖籍江蘇海門,現(xiàn)為中國書協(xié)篆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河南省篆刻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河南省書協(xié)常務理事,鄭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作品曾獲全國第五屆書法展全國獎、全國第六屆中青展提名獎、全國第三屆正書展全國獎、全國首屆青年書法展一等獎、全國第五屆楹聯(lián)展書法展一等獎。學術(shù)專著《秦代印風》獲首屆蘭亭獎提名獎。 出版作品有《許雄志書法作品集》,《當代著名青年書法十家?許雄志卷》,《當代著名青年篆刻家精選集?許雄志卷》。 學術(shù)著作有:大型印學叢書歷代印風《秦代印風》卷,《秦印文字匯編》、《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秦印技法解析》、《明清書畫選集》(執(zhí)行主編)、《古風與經(jīng)典》古今書畫作品選集(執(zhí)行主編)等。 秦印處在篆刻藝術(shù)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上,其地位猶如書法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時期的日常用字由隸向楷書演化過渡,而秦代則是由大篆向規(guī)范的小篆過渡完善。因此,秦印的歷史與藝術(shù)價值在篆刻藝術(shù)史上的意義不言而喻。 秦印的魅力在其承上啟下的過渡中的“不完善”性,它既不似先秦各國印章文字的奇詭和不可捉摸,也不似漢印文字那種曲屈均滿的刻意安排。雖然有界格的存在,但在方寸之間,其線條是那樣舒展自如,章法的布局是那樣空靈與從容,給人以完全的不經(jīng)意感,其有原初的樸拙野逸之美,是動與靜完美組合的楷范。無論是從印章史的角度,還是從篆刻藝術(shù)的角度來講,秦印都是一座寶庫,一座高高的里程碑。 我總結(jié)了秦印的一些章法技巧,與同道交流。 一、秦印章法技巧分析 1.以印文定形式 以印文定形式,其實就是以印文繁簡來決定其占的印面位置大小,決定界格怎樣劃分。 比如“李騁”(圖1)、“任敞”(圖2)、“田女果 ”(圖3)、“楊贏”(圖4)、“王駔”(圖5)。這一組印章,都是以印文的繁簡來布置章法,這是秦印中極為常見的手法。其章法格式雖趨向于對比,而視覺效果卻趨向于均衡。這種安排較為簡單,難度不高。 2.固定格式安排任意印文 這是指以固定的界格格式來套印文,比較機械,但這種較機械的做法在秦印中竟取得了甚佳的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興趣。 比如“賈祿”(圖6)、“杜子”(圖7)、“翟武”(圖8)、“張午”(圖9)這四方印,都是界格中分印面為二的半通私印,“賈祿”、“杜子”或繁或簡,但一印內(nèi)都統(tǒng)一均衡。而“翟武”、“張午”兩印則上密下疏,顯出差異。但它的不均衡、疏密有變化并不等于印面不安定,界格的整固作用使印面不僅穩(wěn)定,還富于趣味。正因為界格有這個功效,所以這在秦印章法中是一種完全可取的做法,也產(chǎn)生了大量的佳構(gòu)。 3.隨機應變的調(diào)節(jié) 說秦印有隨機應變的成分,是因為它有這類作品存在。 “耿執(zhí)”(圖10)、“公端”(圖11)、“張去M”(圖12)。它們的印面下部都有結(jié)構(gòu)壓縮現(xiàn)象,雖有奇趣,但創(chuàng)作中更為可能的事實是邊刻邊修正,因計劃不周而在行將結(jié)束時位置局促逼仄,只有壓縮密度,安排了事。當時印章的用途是實用,私印用字的隸化與不規(guī)范又可證明當時私印以可識為標準,故安排不勻,審美效果不是他們面對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在一些秦印的創(chuàng)作中,完全是興之所至的發(fā)揮。秦印中很有趣味的作品,如“張得”(圖13)、“杜”(圖14)、“連虺”(圖15)等,完全是無意識下邊刻邊修正的結(jié)果,并非有意的設(shè)計。 這一點可以在我們創(chuàng)作時考慮一下。印稿過于周全,隨機生發(fā)的成分少了,趣味也自然少了。 4.隨形布勢 隨形布勢是古璽中常用的手法,指依印面形狀來排布文字。這類多是特殊形狀的印章,印化沒有標準,以契和印面為旨歸。秦印中的這類作品多見于圓形印。 “昌”(圖16)是一方圓形小印,印面圓,界格圓,文字外形隨之也圓。這就是典型的隨形布勢的作品。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吧瞎氽?圖17)一印,界格把印面分為三塊,每塊都是很奇怪的形狀,但印工居然細心收拾,文字的每一條邊都和印面、界格契合。這樣的作品顯然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不可能是隨機應變的。這種處理,和秦漢瓦當?shù)奶幚硎址ㄍ耆嗤y度更高。篆刻的工藝化、美術(shù)化特征于此顯露無遺,我們創(chuàng)作這類作品時,先在稿紙上設(shè)計好印稿再上石。 “楊遺”(圖18)、“趙駘”(圖19)、“楊獨利”(圖20)、“恒”(圖21)也是這類作品。 其實,印文印化很好的方形印,如“陳萌”(圖22)也可以作此理解。只是異形印面更容易讓人注意這一點。 5.以斜取勢 秦印作風率意,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其字法的側(cè)跌宕。而在章法上,以斜取勢就成了家常便飯。 “張土”(圖23)這樣的作品,其趣味性主要來自其筆畫的傾斜,由于有界格的明顯配合,這種傾斜與其說是字法上的,不如說是章法上的。古人未必有這種考慮,但我們從技法分析的角度上看,其效果更傾向于章法的趣味感。“工修”(圖24)、“翟民”(圖25)與之如出一轍。 而一些界格明顯傾斜的印,如“橋錯”(圖26),或印文傾斜過甚的印,如“隋”(圖27)章法上的動感要更強烈。 以斜取勢是秦印章法有特色的技法,后世的魏晉鑿印即為其后繼,但遠不如秦印手法浪漫自由。 6.疏密處理 秦印中的疏密處理有無意為之者,但也不乏精心刻畫者,前者無規(guī)律可循,我們選出了一些佳作,來看看變幻無常、任意恣肆的秦印中有巧妙的疏密安排的特征。 “公柏”(圖28)一印,其留空就極具匠心,“公”字字形較小,作者反而把它處理得更瘦,兩側(cè)留出大空。而“柏”字并沒有單純地撐滿形成對比,而是在字內(nèi)左右間留下一塊空,與“公”字左右的空呼應。這種處理絕對是有意的設(shè)計。 “放諸”(圖29)一印則是秦印中罕見的斜角呼應格局。工師在印面的左上角、右下角各留紅一塊,遙相呼應,相應地,印章上兩字也形成一種呼應,這也當是有意為之。 “魯季”(圖30)一印,上面一字方挺密集,下面一字內(nèi)斂收縮,在一印中運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構(gòu)形手法,而其趣味由此產(chǎn)生。 “弓舍”(圖31)、“弄狗廚印”(圖32),兩印雖是官印,但在留空上明顯考慮到了呼應與平衡,其中就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成分在了。 秦印的疏密處理,能歸入此類的不多,但只要屬此類,必定是令人過目難忘的精品,它們在處理率真與精巧的關(guān)系上尤其令人稱道,是我們學習秦印章法的重點。 7.巧用嵌合 秦印中使用嵌合這種機巧度很高的技法不甚普遍,但也不乏佳作,我們來看幾例。 “悔”(圖33)、“”(圖34)是兩方單字秦印,其中都有嵌合的成分,“悔”字的“心”部和“每”部之間嵌合,使此印分外緊湊。“”的處理與之類似。 如果說這是一字印,把嵌合視為章法固無不可,但也可歸于字法,那么兩字之間的嵌合則非章法莫屬了。 “張破戎”(圖35)是一方三字印,三字之間聯(lián)系緊密,其中“張”和另外兩字均有嵌合的意味在。此印的章法立刻變得有些無序,但正是這種無序,帶來了其非同異常的藝術(shù)趣味。 “陽初”(圖36)的嵌合也發(fā)生在兩字之間。嵌合的存在使上下兩字渾然一體,加之線條方挺粗壯,為秦印中的別格。 嵌合必導致印面秩序感丟失,不可不慎,但偶一為之,求其奇趣,或可出奇制勝。 與字法一樣,秦印的章法雖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也有頗多不規(guī)律的處理,需要通會藝理。對其處理習慣的了解與對具體技法的掌握同樣重要。 二、秦印臨摹創(chuàng)作舉隅 1.臨摹 ①“侯輔”(圖37) “侯輔”為筆者所藏,是秦印中別有趣味的逸品。其上部大塊留空,下部分合有度,自由奔放中見輕重起伏。 此印為實臨,再現(xiàn)這種章法上的精妙處理。 臨作稿以原印為依據(jù),反寫上石,唯原印上邊厚,文字上輕下重,略有沉重之態(tài),臨作輕上邊,以揚其勢。 臨作(圖38)用刀較謹慎。原印線條中段略鼓,飽滿沉實,臨作于這點表現(xiàn)不甚理想,線條質(zhì)量力度感都遜于原印。由于著意于其章法的表現(xiàn),為突出其留空的對比,“侯”字略收小,結(jié)果導致了臨作的遲疑之態(tài),不及原印落落大方。 ②“牙嫗”(圖39) 說秦印中有戰(zhàn)國秦系古璽,“牙嫗”就是。這也是一方秦玉印,但其藝術(shù)趣味完全是古玉璽式的。 這方印的形式很特殊。文字作塔狀集中于印面中部,兩側(cè)大塊留紅,典型的戰(zhàn)國璽作風,帶有明顯的早期玉璽初創(chuàng)的特點。它的線條倒相對成熟,不像戰(zhàn)國玉璽明顯的尖起尖收。其曲筆的表現(xiàn)也比較到位。 對此印的意臨,一是學習它的形式,二是學習它的線條。臨作放大,這樣可以夸大刀法效果,對刀法的表現(xiàn)有利。 印稿反寫上石??讨茣r重點在刀法,體現(xiàn)出徐徐漸行的意味,用刀緩慢清淺,特別注意其收筆的出鋒,“嫗”字有一根長弧線條,分段刻畫。原印結(jié)字緊密,臨作使其略微寬松,顯得從容。 臨作(圖40)大方舒展,線條表現(xiàn)也不錯。但臨作“牙”字的嵌合部分略混亂,不及原印有條理,是為一病。 2.創(chuàng)作 ①“丁丑”(圖41) 說這方印是秦印式作品,似乎有些勉強,但在創(chuàng)作時,筆者是以秦印趣味來表現(xiàn)的。 此印是1997年新年(農(nóng)歷丁丑年),應《中國篆刻》雜志社約請而創(chuàng)作的。二字筆畫奇少,要做出新意來極為不易。大多數(shù)人習慣把“丁”字處理為塊面,以塊面與線條(“丑”字)的對比來作為章法上的重點。筆者也曾這樣考慮,但感覺效果簡單。而此時,秦印恣肆率意、縱橫不羈的作風在我記憶里閃現(xiàn)。筆者欲以秦印樣式來刻這方印。 有了創(chuàng)作感覺,還須仔細謀劃。筆者選用了“日”字界格,但不愿意為其所束縛,遂以“丁”字拖筆打破界格的規(guī)律及單調(diào)。首先在形式上出奇;然后,筆者把“丁”字的全部筆畫處理為圓斜筆,在穩(wěn)定的界格之中突出動感。而“丑”字則在平直筆中取斜意,二者既對比又協(xié)調(diào)。在留空處理上,上少下多,專門以上重下輕的險象來強化界格的穩(wěn)定性,使雙重界格(印右邊)不顯多余。此印用刀極為爽利。打稿頗費周折,而奏刀立就。殘損敲擊,以掩火氣,此印神完氣足,雖印文少而不簡單,應為佳作。 此印在《中國篆刻》發(fā)表后,不少朋友來電稱許,也有不太理解者。此印與秦印精神暗合,而不為其面所囿,可以認為是較成功的作品。 ②“渴望自由”(圖42) 這是一方以楚文字素材與秦印形式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作于1997年。 此印文字中,“自由”兩字頗不易安排,多日未得妥帖之印稿。一日翻秦印譜,見“納功勇較丞”合文之法,突發(fā)奇想,以“自由”二字合文,空出一格。于是立刻動手,寫印稿,走刀刻石,很快完成了這方印。從這方印爽快的刀痕中,筆者還清清楚楚地記得當時的暢快之情。 現(xiàn)在來看這方印,其趣味更近于古璽。為什么呢?一是印文為較明顯的楚文字,二是左下角的空格有古璽遺風。而印文中的圓形結(jié)構(gòu),如“由”字,古璽意味太明顯。此印形式雖新,但不少人認為左下角的空格突兀,而且此類在明清印中眾人皆以習氣視之,故此式也只是興之所至的偶一為之,一多則沒有意思了。此印用刀猛得勁爽,但不失之單薄,這是筆者滿意的地方。 秦印的章法比較特殊,不論是臨摹還是創(chuàng)作,都要充分重視這種特殊性,這是突出秦印特點的關(guān)鍵! 注:本文為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舉報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