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頸椎病是由于頸椎和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累及周圍組織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40歲至60歲為高發(fā)年齡。二、病因和病理 1、病因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本身及其繼發(fā)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的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引起各種臨床癥狀和體征。其根本作用是頸椎間盤的退變,而發(fā)育性頸椎椎管狹窄則是其附加條件,其它誘發(fā)因素包括頭頸部的慢性勞損、頸椎的先天性畸形、頭頸部外傷與咽喉部炎癥等。 2、病理 頸椎退變是其基本病理過程,其中頸椎間盤的退變是始發(fā)因素,貫穿于整個疾病的全過程并導致一系列繼發(fā)性的病理改變,包括椎體邊緣骨刺形成、小關節(jié)和構椎關節(jié)增生、韌帶和頸部肌肉鈣化或骨化。 三、臨床和診斷 頸椎病按受累及的組織不同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癥狀:頸部僵硬不適、活動受限,頭、枕、頸、肩、臂部疼痛,上肢有麻木感。 (2)體征:頸椎棘突、橫突、岡上窩、肩胛內上角和肩胛下角有壓痛點,壓頂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低頭試驗和仰頭試驗陽性,上肢皮膚感覺異常。重者可見手部肌肉萎縮。 (3)輔助檢查:X線可見生理曲度消失或反張、椎體前后緣增生、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jié)增生、小關節(jié)增生、前縱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椎間孔狹窄。 2、脊髓型頸椎病 (1)癥狀:根據(jù)脊髓受壓的部位和程度,癥狀不同。癥狀多從下肢開始,逐漸發(fā)展到上肢。常見下肢無力、酸脹、小腿發(fā)緊、抬腿困難、步態(tài)笨拙、下肢與上肢麻、束胸感、束腰感、手足顫抖。嚴重者大小便失控,單癱、截癱、偏癱、三肢癱、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 (2)體征:上下肢肌緊張,肱二頭肌、三頭肌腱反射亢進或減弱(前者病變在頸高位,后者在低位),膝、跟腱反射亢進,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陽性,髕陣攣、踝陣攣陽性,屈頸試驗陽性??沙霈F(xiàn)與神經壓迫相關的感覺障礙。 (3)輔助檢查:X線見頸椎后緣增生、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椎管矢徑與椎體矢徑之比值小于0.75)。MRI示頸椎曲度異常,椎體后緣增生,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或脊髓受壓變形,少數(shù)TW2像見脊髓內高信號,黃韌帶肥厚等改變。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癥狀:發(fā)作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其特點是癥狀的出現(xiàn)與消失多與頭部位置有關。 (2)體征:頸椎旋轉擠壓試驗陽性,低頭或仰頭可能誘發(fā)眩暈。 (3)輔助檢查:X線見鉤椎關節(jié)增生、并向前突入椎間孔內。椎動脈造影見椎動脈彎曲、扭轉等。腦血流圖檢查轉頸或低、仰頭時枕乳導聯(lián)波幅低于正常。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癥狀:偏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心前區(qū)疼痛、血壓不穩(wěn)、手腫、手麻、怕涼、視物模糊、易疲勞、失眠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各患者表現(xiàn)不一。 (2)體征:心率過速、過緩,血壓高低不穩(wěn),低頭和仰頭試驗可誘發(fā)癥狀產生或加重。 (3)輔助檢查:X線見頸椎退行性改變。 5、混合型頸椎病 上列兩型以上的癥狀和體征同時存在。 四、主要功能障礙 1、疼痛 頸肩及上肢均可能出現(xiàn)疼痛、酸脹、麻木,程度及持續(xù)時間不盡相同,解除疼痛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的,也是患者的迫切要求。 2、肢體活動障礙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因上肢活動而牽拉神經根使癥狀出現(xiàn)或加重,限制了其正常的肢體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因錐體束受壓或脊髓前動脈痙攣缺血而出現(xiàn)上、下肢無力、沉重,步態(tài)不穩(wěn),易摔倒,肢體肌肉抽動等。 3、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 患者因復雜多樣的臨床癥狀包括四肢、軀干和頭頸部不適等而使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梳頭、穿衣、提物、個人衛(wèi)生、站立行走等基本活動明顯受限。 4、心理障礙 頸椎病癥狀可能時發(fā)時止,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悲觀、恐懼和焦慮的心理,也可能出現(xiàn)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而放棄積極的治療。 相關資料回復關鍵字“頸椎病”領?。c擊廣告支持小編哦) 四、康復治療 治療目的是緩解或消除癥狀和體征,延緩或消除病變組織的進一步發(fā)展,恢復功能和防止復發(fā)。頸型、神經根型及椎動脈型占頸椎病的絕大多數(shù),一般不需手術治療。當有明顯的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損害,經非手術治療無效;因外傷或其它原因造成癥狀突然加重而難以緩解;伴有明顯頸椎不穩(wěn)、癥狀明顯而難以緩解,應考慮手術治療。 1、教育 加強對頸椎病預防和保健知識的了解,及時對各種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1)枕頭與睡眠姿勢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保持頭部姿勢以符合頸椎的生理曲度為準,使睡眠時頸肩部肌肉放松。 (2)糾正與改變工作、生活中的不良體位 坐位工作應盡量避免長時間駝背和低頭。避免過長時間、過分幅度和突然的頸部活動。床上屈頸看書、看電視是一種不良習慣,應予改正。 2、頸椎牽引 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簡便、安全、療效肯定。其目的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糾正小關節(jié)嵌頓和錯位,減輕神經根壓迫和椎間盤內部的壓力,減輕局部炎癥反應。 3、頸椎制動 可以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減少突出的椎間盤或骨贅對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的刺激;頸椎術后制動是為了使手術部位獲得外在穩(wěn)定,有利于手術創(chuàng)傷的早日康復。制動方法包括頸托、圍領和支架三類。 4、物理因子治療 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痙攣,從而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常用方法有超短波、離子導入療法、光療、中低頻電療、超聲波等。 5、針灸及推拿 適當?shù)耐颇冒茨獬∪獐d攣、緩解癥狀具有一定效果,但對頸椎進行大力的推拿和旋轉,是很危險的一種操作,可有病情加重甚至發(fā)生截癱的危險,應予避免。 6、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肌肉松弛劑,神經營養(yǎng)藥,血管擴張藥,抗眩暈藥,具有活血化淤、散風祛濕、舒筋止痛作用的中藥等。 7、運動療法 適用于各型頸椎病癥狀緩解期及術后恢復期的患者。運動療法可增強頸肩背肌的肌力,使頸椎穩(wěn)定、減少對神經的刺激,改善頸椎間各關節(jié)功能,增加頸椎活動范圍,減輕肌肉痙攣,糾正不良姿勢。長期堅持運動療法可促進機體的適應代償過程,從而達到鞏固療效,減少復發(fā)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徒手操、棍操、啞鈴操等。有條件時也可用器械訓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