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患者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難以想象,因為這是普通人難以觸及的盲區(qū)。 小編看過一部2020年的韓?。骸峨m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 男主角是精神病院的護工,父母早亡,獨自肩負著照顧罹患自閉癥哥哥的重任,過著艱辛而麻木的生活。 當然,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男主角,而是他的哥哥,那位患有自閉癥的“大男孩”。 ![]() (圖源:網(wǎng)絡) 在觀劇過程中,小編看到彈幕里對哥哥的謾罵: “這個哥哥好自私,總是束縛著男主角的人生” “他怎么不去死?” …… 等等不堪入目的言語。 但是自閉癥就要被罵嗎? 2019年,臺灣出了一部豆瓣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圍繞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李曉明在電影院槍殺了9名觀眾同時造成21人受傷后,引發(fā)加害者家庭和受害者家庭以及社會各方沖突、對立而展開。 ![]() (圖源:網(wǎng)絡) 精神病患者可以得到法律的免責嗎?加害者家庭要受到萬眾唾棄嗎?公眾需要為自己的惡言相向負責嗎?媒體報道是否做到了正向的輿論引導? 這部劇拋給我們太多問題。我們可以在屏幕前為任何一方辯解,但是無法感同身受。 這些講的是電視劇的情節(jié),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又是怎么樣呢? 通過觀察,普通人對精神病患者的態(tài)度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1.歧視且遠離 他們對精神疾病患者帶有嚴重的偏見,擔心患者會做出過激的行為傷害到自己;或者認為患者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與他們糾纏過多只會對自己不利。 2.淡漠與無視 “精神???別搭理他,以后離這種人遠一點,對大家都好?!?/p> 3.無知但同情 “他們好可憐啊!”雖然不懂,甚至不理解,但是因為共情能力很強,所以憐憫。 ![]() 4.陪伴并關心 這類人多是患者的親人或朋友,她們一直在不斷理解和關懷著精神病患者。 我們到底在歧視什么? 大家歧視精神疾病患者的原因無非有倆:智力歧視和行為歧視。 現(xiàn)代神經科學證明,人類所有的精神活動都由大腦調控,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大腦功能的體現(xiàn)。一個人的精神關乎大腦,當我們提出“腦功能障礙”時,大家很容易聯(lián)想到智力低下、理解無能、癡呆、愚笨等貶低意味明顯的詞語。 ![]() 行為歧視主要是針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易激怒、難以控制等特點,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躁狂發(fā)作等。 很多人認為精神疾病患者不僅思想怪異,而且行為怪異,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仍停留在歇斯底里、心理變態(tài)、內心邪惡的刻板印象中。 我們真的了解精神疾病么? 在網(wǎng)絡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見類似于這樣的話語: “這孩子是不是腦袋缺根筋?” “你是不是神經病啊!” “離我遠點,我有精神病” …… 這屆網(wǎng)友早已把精神病當作互相調侃的談資。 到底什么是精神疾?。?/span> 簡單來說,是由于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征的病癥。 那么,又有人要問了,精神不正常就是精神疾病么?我們曾經出過一篇:《精神不正常就一定是精神疾病?這個還真不一定》或許可以幫你解惑。(點擊藍字查看原文哦 精神疾病并不是多么可怕的疾病,只是它的療愈過程很長,需要伴隨長期藥物和心理的治療。 都2022年了,其實我們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已經在逐步被消解,況且當下精神病并非罕見疾病,說起自己的病例史,誰沒有點“病”啊~ 在當下社會中,很多人對精神病的感觀停留在精神分裂癥,暴力、甚至殺人等不良印象,這些根深蒂固的偏見不乏有媒體的輿論引導和污名化報道。 在很多社會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媒體都沒有從公正客觀的角度去解釋為什么精神病患者觸犯法律后,會有減輕處罰或不負刑事責任等“特權”和“優(yōu)待”,而是以“精神病”為流量標簽,引導著一波又一波“輿論潮”,讓大眾用無差別的看待一般殺人犯的眼光去審判,將這一類人群一次又一次打入深淵。 其實,精神疾病的范圍相當廣。 你知道嗎?2018年時,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發(fā)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將“游戲成癮”列入了精神疾病的范疇。不知道大家每每在游戲上癮無法自拔的時候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再比如,雙相情感障礙,我們所謂的天才病,就有很多耳熟能詳?shù)拿?,貝多芬、海明威、梵高、拿破侖、舒曼,他們照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 ![]() (圖源:網(wǎng)絡) 同樣的病,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我們會厭惡、遠離,但是換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卻另當別論。我們是世界上99%的普通人,不是那1%的天才。我們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不必讓我們的偏見成為傷害別人的利器。 如何正確對待精神病患者? 我們時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向精神疾病患者表達出自己的善意呢? 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這類疾病的發(fā)生常常伴有病恥感。大多數(shù)精神疾病存在大腦功能障礙,從而出現(xiàn)一些病態(tài)思想、怪異行為以及不恰當言語,他們對自己所罹患的病癥沒有自我察覺的意識,也就是缺乏“病識感”。 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憐憫,而是起碼的尊重與理解,我們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放大他們有所欠缺的地方,而是鼓勵他們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更好地融入社會。 ![]() 好端端的一個人,誰想得精神病??! “精神病”的標簽本身沒有什么意義,但是會成為一道隔閡,將患者過分夸大為“瘋子”而被孤立于人群之外。如果我們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請不要歧視,不要讓惡言惡語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換一個思路講,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性格缺陷,甚至人格缺陷,何必過分苛求他人完美無瑕呢? 人心的偏見是一座無法跨越的山,我們永遠無法去填平它,但也不需要再去增高。如果無法做到消除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那就請你“保持距離”,不要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 善意的舉動可以溫暖一個人的一生,而惡意的評價或揣測也可能需要窮其一生去治愈。 致患者 是精神病也沒關系嗎?沒關系呀! 欣賞殘缺,是現(xiàn)代人該有的胸襟和氣度;接受自己,是你獨特的從容與優(yōu)雅。 愿你能獲得力量和慰藉。愿你燦爛,優(yōu)雅,重獲新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