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藝術:建筑(上)公元9世紀中期,隨著查理曼的死去,靠侵略戰(zhàn)爭起家的查理曼帝國開始分崩離析,外侵內(nèi)亂此起彼伏。一度統(tǒng)一的西歐又分裂成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蘭等十幾個民族國家。
公元10世紀以后,社會生產(chǎn)力逐漸發(fā)展起來,自然經(jīng)濟發(fā)生動搖。手工業(yè)與農(nóng)業(yè)的分離和商業(yè)的日益活躍,在一些交通要道、關隘、渡口及教堂或城堡附近,逐漸形成了許多手工業(yè)工匠與商人聚集的城市,這使得自羅馬時代以來一度衰落了的城市作為工商業(yè)的中心而又重新興盛起來,西歐各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這一時期的西歐藝術一般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羅馬式時期和哥特式時期。 羅馬式這個名稱首先出現(xiàn)于19世紀,這個術語最初用于談論建筑,主要是指11世紀下半期和12世紀歐洲的典型建筑物采用了古羅馬的厚厚的墻和羅馬式拱券結構的建筑風格。而這個時期的其它造型藝術如雕刻、繪畫等,都成為與教堂建筑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在美術史研究上把這個時期的建筑、雕刻、繪畫及其他裝飾藝術統(tǒng)稱為"羅馬式藝術"。同時,由于創(chuàng)造羅馬式藝術的人主要是從公元8至11世紀以來就不斷自日德蘭半島向歐洲各國進行掠奪和遠征的諾曼人(日爾曼的一支),所以也有人將這種藝術風格稱之為"諾曼藝術"。 隨著十字軍的東侵,歐洲興起了宗教熱潮,人們對宗教的狂熱如醉如癡,各地都為自己的城市興建規(guī)模壯觀的教堂。同時,由于教會倡導對"圣骸"和"圣物"的崇拜,煽起了朝圣的狂潮。信徒們往往成群結隊,徒步去數(shù)百里甚至更遠的收藏著這類圣物的教堂去朝拜,沿著朝圣大道,教會建造了大量的修道院,供香客們食宿和舉行宗教儀式。宗教思想的泛濫,使教堂建筑成為當時建筑的主要類型。 羅馬式建筑的最獨特的特征是它的拱頂,即以一種石造圓頂取代了構成過去羅馬、拜占庭及加洛林時代教堂特征的精工鑲嵌和木制屋頂。這種工程的結構基礎叫作拱加窗壁系統(tǒng),窗間壁或支柱是獨立的堅固的石工建筑支撐物。由拱派生出的穹隆,是一種由一系列楔狀石料、即所謂楔形拱石所組成的,它被用于跨越一條通道。由于拱可以比簡單的橫梁跨越更寬的通道,這就可以減少建筑中的支撐物,相應地也就可以使教堂內(nèi)部的空間盡可能少地受到遮斷,更適應公眾在舉行禮拜儀式時的視覺需要——公眾在祈禱時需要觀看帶領他們祈禱的教士。 采用石制拱頂?shù)牧硪粋€目的是防止火災。由于木料在歐洲十分豐富,并且很容易建造,大多數(shù)早期基督教建筑,即加洛林和奧托時期的教堂,是用木材建造屋頂?shù)?,但它們很多都成為了火災的犧牲品?/span> 石造圓頂切面的基本形是半圓型的。最初由于技術不熟練,拱頂只用于狹而低的側廊上,是一個拱向兩旁延伸,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筒狀拱頂;后來,在意大利北部又首先使用了十字形拱,然后傳到各處。十字拱具有較多的開放面,可以使更多的光線射進建筑物內(nèi)。這兩種形式的拱,在幾乎所有羅馬式教堂中都被采用過。這種石造屋頂?shù)闹亓矿@人,為了承受這種壓力,建筑師們不得不加厚外墻和應用粗重的支柱,這幾乎成了羅馬式建筑的另一特征。
羅馬式教堂的立面設計與拜占庭建筑的追求表面寬度的延長不同,它和希臘神殿一樣,力圖將各個獨立的因素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水平面的壁洞和垂直面的層樓。同時羅馬式教堂的建筑師們還在很多教堂的縱橫兩個中廳交叉點的上方屋頂上設計了一個采光塔,照明了祭壇。使它成為幽暗的教堂里最亮的一點,有時兩邊還附有小型鐘塔樓,一方面為了召喚信徒禮拜與授時,另一方面兼作暸望之用,在教會與異教徒的爭斗年代,無論是城堡、教堂還是修道院都是一個據(jù)點或要塞,是城市防御工事的組成部分。同時從外觀上看,塔樓的設計強調(diào)了建筑物的高大與莊嚴。由于自然經(jīng)濟的局限和當時封建割據(jù),教派門戶對立的嚴重,羅馬式建筑的風格與樣式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地域性的差異。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地教堂建筑也有漸漸接近的趨勢。這首先是因為石材的生產(chǎn)日益商品化,石材在采石坊里加工成半成品,甚至成品,因此建筑物的部件規(guī)格化了,以個別的采石場為中心形成了建筑流派;其次,擺脫了封建束縛的自由工匠越來越多,他們四處應募,促進了各地區(qū)建筑風格的交流;再有,各教派內(nèi)部也開始力求教堂建筑風格的一致。 一座典型的羅馬式教堂,給人一種藝術上嚴謹統(tǒng)一的感覺,它那堅固的拱門、拱頂與墻壁,那陰暗的內(nèi)觀,充分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同時表明世上的教堂具有不可動搖的力量。 11世紀,羅馬式藝術幾乎同時從若干個西歐國家的現(xiàn)存風格中生發(fā)出來——西班牙、英國、意大利、德國,但是最重要的試驗無疑是在法國進行的,12世紀的某些最重要的杰作也是在法國誕生的,它在西歐中世紀文化中起著帶頭作用。 沒有什么比所謂朝圣教堂更能說明羅馬式藝術的特征了。出于對宗教的虔誠的信仰和對圣人的狂熱崇拜,在早期基督教時代,人們就開始了對圣地、特別是與基督俗世生活有關的地點的朝拜。在公元8世紀,一種作為贖罪的強制性朝圣活動在愛爾蘭發(fā)展起來,很快傳遍了歐洲。罪惡越大,就必須要經(jīng)歷越遙遠越危險的旅程。到了11世紀,懺悔性以及純出于虔誠的朝圣活動十分普遍,組織得很周密,而且受到教會與民事立法的保護。人們沿著朝圣者往來的路線,興建旅店,修整道路,架設橋梁。修道院和世俗教士是朝圣活動的得力支持者,教堂沿著朝圣路線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出現(xiàn),在整個中世紀,最普遍的朝圣地是圣城耶路撒冷,那是耶穌基督誕生和升天的地方;還有羅馬,那是第一個教皇圣彼得的殉難處和教會的行政中心;再就是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亞哥,它被認為是使徒詹姆斯的葬身地。 從10世紀起,人們就開始穿過法國去參觀圣詹姆斯的圣殿,法國西南部圖盧茲的圣塞南教堂就是一個朝圣教堂的典范。
圖盧茲正好位于從法國通往圣地亞哥的一條主干道上。由于圖盧茲地區(qū)很少有建筑石料,教堂主要是用當?shù)氐奶壹t色燒磚建造的,只是在建造諸如窗孔、門道、墻角和雕塑裝飾這些特殊部位時才用石頭。建筑平面呈羅馬十字形,在兩條軸線的交叉處有一高塔。這種象征基督受難的十字架的平面設計,是在11世紀晚期圣塞南建筑開始之前很久就已形成的傳統(tǒng)作法。中堂的兩側有兩道邊廊,靠墻一側的邊廊通過耳堂兩臂和半圓形后堂,形成一個繞教堂一周的回廊。在西邊兩側邊廊的盡頭各連結有一個角樓。教堂東端半圓形后堂,被稱為奧室。在法文中,該詞的意思是"枕頭",教堂的這個部分被想象成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頭所枕之處。在兩邊耳堂和后堂東面,還有凸出來的半圓形小禮拜堂與回廊相連接。當人們步入中堂時,馬上會感到教堂的高大與寬闊,那些半圓柱拔地而起,支撐著上面橫過的拱門。這些拱門把上面筒狀拱頂分割成好幾段。遮蔽著的巨大而陰森森的空間,與外面陽光燦爛的世界形成強烈的對照,布道者的聲音通過長長的走廊形成回響,敲擊著每位信徒的心靈。 佩里格的圣弗隆教堂雖經(jīng)后來幾次修建、擴建,外觀有所改變,但原建筑的雄偉氣魄仍然依稀可見。這個12世紀的建筑物頂部有5個直徑為15米的石灰?guī)r圓頂,成十字形架在四周巨大的立柱上,充滿著嚴峻的宏偉感,整個建筑表現(xiàn)出樸素的氣質(zhì)。象這類具有連續(xù)圓頂式教堂在法國西南部還有許多座。 卡昂的圣埃提安教堂是法國北部羅馬式教堂的代表。該地區(qū)因過去受古羅馬影響較少,較早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西面入口兩旁有一對高聳的鐘樓,正面的墩柱使立面有明顯的垂直感。室內(nèi)中堂很高,上面采用半圓形的肋骨六分拱。這種使承重與間隔部分分工的結構,既減輕了拱頂重量,也縮小了墩柱斷面,使外觀比較輕巧。在圣壇外面還出現(xiàn)了初步的巨扶壁。這些特點成為后來哥特式建筑的先聲。 |
|
|